这桩“20.6亿+1元”的收购案,给了创业者一个核心启示。
最近,AIGC圈子特别热闹,发生了2桩“最大收购案”,前后才相隔2天。
一桩发生在国外。6月27日,一家62人的初创公司(MosaicML)卖了94亿元,收购者是大数据独角兽Databricks。
另一桩则发生在国内。6月29日,美团以约“20.6亿元+1元”收购了光年之外(100%股权)。
光年之外的创始人是王慧文,曾是美团的二把手。今年2月份才高调宣布All in大模型,当时闹得沸沸扬扬,遗憾的是半年之后就匆匆收场。
曾经的豪言壮志令人伤怀,“我的人工智能宣言,5000万美元,带资入组。”“AI英雄榜,打造中国OpenAI。”“即便只有一个人,我也要出发。”
被收购时,光年之外账上还有约20.6亿元现金,而美团收购它只花了20.6亿元+1元。
根据公告书,“20.6亿元+1元”的资金去向大约如下:
1、约3.66亿偿还给债务方Qimai(一家投资机构)。
2、约2亿元支付给投资方红杉中国。
3、约14.5亿元支付给其他投资方。
4、1元RMB支付给王慧文。
这里要解读一下。根据公告,此前王慧文拥有光年之外100%股份。而公司创业时间仅6个月,本身没有太多资产,主要资产为“一流科技”——今年4月,光年之外收购后者约46.52%股权。
而上述所有资产,王慧文的报价仅仅为1元RMB。
从现金总额来看,王慧文此前收购“一流科技”应该花了不少钱,并且花的是自己的钱(5000万美元启动资金)具体金额不明——但这部分花费,也包含在“1元RMB”里。
这里能看出王慧文的“高风亮节”,他是一位德高望重的企业家,此前的创业成绩也已被共识。但实事求是地讲,他的这段“再出发”经历,我此前并不看好。
今年2月,王慧文宣布杀入大模型,当月底我和一位知名机构投资人交流,我说:“自己并不看好王慧文以及同期大模型创业者,他们的行为有投机成分,我的历来主张都是:创业是长期主义者的游戏,投机无法成功。”
铅笔道此前做过调研,创业失败的原因第一条是:创业者自己放弃。而放弃的核心原因是自己不够热爱,无数的客观困难消磨了内心热情,热情消失那天,创业就算结束。
创业路上会有无穷尽的困难,创始人只有充满无厘头热情,才能战胜这无穷尽的困难——而投机者不一定有(热情),或者他们当下认为自己有,但实践证明确实没有。
我当时不看好王慧文这一波,核心原因不是说他们就是投机分子。而是我认为大多数的他们没想明白,不知道自己有几分热情,不知道是否有10年恒心,就匆匆下场了。
我也理解多数媒体报道的,王慧文离场的核心原因是“身体抱恙”,短期无法胜任岗位,已经是最优解——但以我的经验,这不是。
这些都是创业极度困难之一(客观),但并非没有其它选择。
大家知道,此次光年之外的出售非常决绝:根据公告内容,公司100%股权全部出售给美团,意思是这家公司未来是死是活,与王慧文没有任何关系了。
这个结果是一个主动选择,也可以指向另一层意思:王慧文不想与光年之外有任何关系了。否则他还可以有其他选择:比如身体抱恙,那是不是可以当投资人,保留一些股份?
大家思考一下这个案例。A养了一个儿子,但家庭困难无力抚养,找到一户好人家之后,A就把儿子全权托付,不留任何关系。
这个案例合情合理,但至少不能凸显出一个道理:A对儿子有无厘头的热爱。
同理心类比,如果哪天我得了绝症,纯粹因为客观原因,我会不会把铅笔道100%甩出去?我不会。只要还能动,我都愿意为铅笔道出一分力,当董事长也可以,做顾问也行。如果是动也动不了,那我愿意当个投资人,出钱出资源支持铅笔道。
我对控制权没有留恋,但我会给自己一个关心铅笔道的理由。我的核心逻辑是,对于自己无厘头热爱的事业,是不会愿意和它完全断绝关系的。
这是我的核心逻辑,而在具体方法上,我一般用3个方法来识别投机行为。
第一,他们寻找创业方向更多依靠外部线索,而非遵循内心。
比如看见OpenAI火了,内心无比激动,而在OpenAI 成立之初却无动于衷(2015年)。
对于创业方向的选择,长期主义者通常非常坚定,很多人会把它当成自己的长期使命,不管风口来没来都是使命,风口只是助推了他们的使命。
第二,他们的进场时间通常比较晚。
这与第一点经验息息相关。因为在风口来临之前,这不是他们的使命,风口来了才是。
他们的热情更多是被外部环境激发的,但这种热情是短期的,一旦外部环境发生变化,他们的热情就随之消散。
比如当下大模型创业很火热,他们就很热情。一旦明年寒冬来临,资本不再关注大模型,创业者也不再关注大模型时,他们的热情就会凉透。
第三,他们擅长的事与当下要做的事不匹配。
在科技创新时代,我见过很多投机分子,想把自己的公司包装成“高科技含量”,实际却很禁不住问。
比如一位消费创业者说,自己的产品拥有多少专利,做到全球XX领先,但一问他过往履历却发现:他过往只是一个渠道代理商,之前自己代理产品,现在想做自有品牌。
一旦这种情况出现,我会完全失去对他的信任:他说的每一句话我都不会信。
再比如有位科技创业者和我说,自己是XXX专利发明人,行业排名第一。了解完履历后,我发现他过往主要从事销售岗位,从未没有过研发经历。
这种情况,我也会将其定义为“投机分子”。
今年上半年涌入了非常多大模型创业者,他们大多是创业界德高望重的前辈,但就事论事而言,他们做的事我大多数不看好——核心原因就是以上三点。
2023年的创业圈,创业难度比20年前大了10倍不止,竞争何其残酷。
从微观角度,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从能力、资源、认知的竞争,上升到寿命的竞争。
为什么?因为能力、资源、认知大家都差不多,那么剩下的就是比拼寿命了:看谁坚持得久。
短期主义者可能擅长闪电战,但创业成功更需要持久战。
铅笔道近期推出了一款爆炸产品——融资VIP会员,核心亮点是:每年15场游学+让你见机构BOSS。如果你短期有融资计划,长期有资本化目标,推荐你报名加入。详情可以点击查看融资VIP详细权益
欢迎扫描二维码咨询。
欢|迎|联|系
文章引用微信公众号"铅笔道",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