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一生追求真教育,这是众所周知的。
22岁那年,他在担任主笔的《金陵光》杂志上发表了一篇《为考试事敬告全国学子》的文章,抨击学生作弊,力数其害——
(一)欺亲师。……欺师不敬,欺亲不孝,不孝不敬,是为败德。败德之人,不得志害身家,得志害天下。自来滔天罪恶,盖有始于此者矣。(《陶行知教育文集》四川教育出版社2007年1月第2版 第8页)
(二)自欺。……将以求荣,适以受辱;将以欺人,适以欺己:其愚亦已甚矣。(《陶行知教育文集》 四川教育出版社2007年1月第2版 第9页)
(三)违校章。……以尊荣之学生,而行同偷窃,甘以身试法,不独行为不轨,亦且太自轻其身分矣。(《陶行知教育文集》 四川教育出版社2007年1月第2版 第9页)
(四)辱国体。……吾华生之一举一止,一言一行,莫不为彼邦人士所注意。倘不慎而所安、所由、所以,皆未能出于诚,则被外人行将以一斑而概全豹,慢谓吾“中华之大病在于不诚”。……惟欺诈是尚,则不徒召外人之藐视,亦且失其共和国民之精神矣。(《陶行知教育文集》 四川教育出版社2007年1月第2版 第9页)
(五)害子孙。……今日之学子,即他年之父母也。为学子而行欺,是不啻引将来子女之行欺矣。可不惧哉!(《陶行知教育文集》 四川教育出版社2007年1月第2版 第9页)
陶行知还把作弊上升到假爱国和假爱人高度——
且吾人今日,盖莫不以爱国爱人自任矣。对于吞赃纳贿,则重斥之;对于任用私人,则訾议之;对于运动位置,则鄙弃之。吾嘉其志,吾佩其言,然爱国者必遵守法律。今日不服从学校之法律,安望其他日服从国家之法律乎?爱人者,必推亲及疏。今日师傅之昵而欺之,父母之亲而欺之,己身之切而又欺之,安望其他日之能爱人乎?……故欲他日爱国爱人,必自今日不欺始。欺人欺己而自谓爱国爱人者,假爱也。亲且不爱,遑论乎疏?己且不自爱,遑论乎推己而爱人?(《陶行知教育文集》 四川教育出版社2007年1月第2版 第10页)
此文让我感慨万千。我的眼睛久久停留于“自来滔天罪恶,盖有始于此者矣”而浮想联翩。
作弊可耻,这已经是从古到今的道德公论,然而在行动上呢,作弊之风一直绵延不绝。如果说陶行知当年所抨击的是旧社会的污浊现象,那么中国进入社会主义时代,按说这种旧社会的丑行应该消失,至少应该大大减少吧!然而,只要稍微去考察一下现在的一些学校,恐怕很难让人不摇头。
仅从考试方式上看,为了杜绝作弊,学校是煞费苦心,严防死守。比如“混班交叉考试”,即不同年级的学生在一个考室考不同的试卷,以防止学生窃视;又比如将考场设置在学校操场,考生与考生之间彼此隔离——如果航拍这个场面,应该如大型团体操一样整齐而宏伟吧!
本来考试时要诚信是天经地义的,可现在有些学校居然倡导“诚信考试”,且大造声势,让学生在国旗下宣誓,举起右手,大声呼出“诚信考试”的誓词,宛如敢死队奔赴战场一般壮烈。可笑!
更有甚者,有的老师也默许甚至纵容更甚至帮助学生作弊。这种现象好像也是“历史悠久”了。1914年1月,陶行知还在《金陵光》上发表过一篇题为《呜呼某校》的短文,以辛辣的笔调,形象地描绘了这样的情景——
年考将届,某校学生某起谓某教员曰:“请先生给我们些范围。”
众学生曰:“这是要的,这班书顶难。”
某教员曰:“上班了四个月,只念了十八面书,怎样叫难?”
众学生曰;“这是要的,这班书顶难。”
既思欲保存饭碗,惟有取悦学生;欲取悦学生,唯有允其要求。乃继曰:“那吗,照书面数,逢单的就考;逢双的就不考,好不好?”
众学生曰:“好……好……好!”
考试届,某教员书考题毕,一生曰:“先生,第二个题目在书上那一面呢?”继又一生曰:“先生,末了一个题目我忘记了,在那一面吗?”
某教员始则支吾两语,终则一一俱应学生所问。考试始终学生忽而交头耳语,忽而纸球四飞。抽屉之下,几成藏书楼。一时眼手交忙,大有偷儿之态度。教员则如知情之捕快,见若不见,闻若不闻。
记者曰:一学期而读十八面书,已届不成事体。考时复取其半,以为范围;范围之外,复有指点;指点不足,继以夹带;夹带不足,继以枪替、剽窃。学生以此欺教员,教员亦以此误学生,成何教员?成何学生?更成何学校?然就吾之目光所观察,正不止某校已也。呜呼,民国教育之前途! (《陶行知教育文集》 四川教育出版社2007年1月第2版 第11页)
一百多年过去了,陶行知当年“呜呼”的“某校”不是依然没有绝迹吗?
我曾经听有帮助学生在考场上暗中作弊的老师说:“我也没办法啊!上面逼得紧啊!”她说的所谓“逼得紧”,是指教育部门对学校教学分数的各种考核,包括排名,这些考核又直接关系着老师的绩效。所以有老师激愤地说:
似乎很有“道理”,这“道理”让可耻者居然成了无辜者。然而,绝大多数没有作弊的学校和老师,在同样的应试压力下,为什么没有被逼成“娼”呢?如果说,只有通过和学生配合作弊才能有理想的“教学质量”,这是对踏踏实实教书的老师和老老实实考试的学生,极大的侮辱!
正如陶行知所讽刺的,这些作弊的学生和老师,面对国旗庄严得很呢!作文、演讲无不表现出自己“爱国”的模样。然而,“欺人欺己而自谓爱国爱人者,假爱也。”
“呜呼,民国教育之前途!”我接着陶行知当年的哀叹,继续哀叹着。
2021年9月4日
——选自《重读陶行知》
文章引用微信公众号"镇西茶馆",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