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医学之声
“她看得是好,七年前,我在老家被诊断为甲状腺癌,当得知检查结果的那一刻,我傻眼了,脑子一片空白。在我的印象里,但凡是癌,就叫绝症,人凡得了绝症离死亡还能远得了吗?”
“听权威人士说,凡癌症,要查,就要找最好的专家;要治,就得去最好的医院。于是我们四下打听,最终辗转来到了这里。很幸运,那天李萍值班,她反反复复给我检查了很久,感觉不像是癌。她告诉我癌症的可能性很小,建议我定期复查,不用穿刺活检,更不需要手术治疗。”
李萍出生在七十年代的苏北农村,家里姊妹三个,她是老大,在她的印象里,家里的日子总是过得紧巴巴的。正是这种艰苦的生活,激发了她学习的劲头,从小学开始,她就是“别人家的孩子”,一直在班里名列前茅。“穷则思变,变则通,通则久。”初中毕业那年,由于家里无力供自己读高中和大学,她报考了中专。
正是这种信念的支撑,中专四年,她更加努力,拼命学习,并报考了成人高考,中专毕业时,她也同时拿到了大专文凭。毕业后分配在县医院B超室工作,她一干就是四年,这四年,她没有放弃自己的本科梦,而是一边工作,一边努力学习。四年后考取了东南大学的本科,毕业后,她来到了南京雨花医院工作,很快,雨花医院与南京市第一医院合并,她成为了一名三甲医院的医生。
为了使更多的患者受益,她每周奔波于南京和上海之间,学习消融技术。两个月后,她迅速掌握要领,回来后很快开展了第一台手术,患者反映良好。现在的她一手握探头,一手持穿刺针,左右开弓,精准快速,最大限度地消融肿瘤的同时,也保证了患者的安全。每周都做十几例,患者反馈良好。
甲状腺穿刺非常依赖医生的经验和判断,是一门手艺活,要看天赋,也许她就是极具天赋的人吧!
那间黑屋子里,拉着厚重的帘子,坐在显示屏前面的她,通过探头看尽世间所有的疾苦和美好。
那天,一个安徽农村的13岁小男孩来做B超。那个瘦小的孩子面黄肌瘦,她探头之下的甲状腺几乎被癌肿占领,颈部所探及之处,皆为肿大的淋巴结,瞬间她如置身冰窖,她深知这个孩子将不久于人世。13岁,生命对于这个孩子而言,原本仅仅只是一个开始,他还有那么多美好的愿望和憧憬,原本他还有那么多的梦想和未来,他可能来不及去实现,来不及一一去体味。
那一刻,李萍就像一个深入敌营的孤军奋战的战士,面对强大的敌人无能为力。她打电话求助于院内肿瘤专业和甲乳专业的资深专家,让他们一定为这个孩子拼尽全力,专家表示,只要家属配合,他们将不遗余力。她迅速擦干眼泪,去面对下一位患者。
医生面临的最残忍的一点就是,每天要面对世界上最惨痛的事情,却没有心理调节的缓冲期,而是直接切换。
李萍善待每一位患者,用心仔细地检查,用熟练高超的超声诊断技术为腹部疾病、妇科疾病、乳腺及甲状腺疾病等患者治疗,提供第一手超声诊断依据。因为她做的B超非常认真仔细,许多患者慕名而来,经她诊断的常见病、罕见病不计其数。在平时的工作中,她从不放过蛛丝马迹,在微小异常改变中洞察秋毫。
她不惧风险。疫情期间,隔离区一位病人高热、腹痛,怀疑肝脓肿,需要超声引导下穿刺,她毅然前往,事后她告诉我:“那种情况,科里肯定要派人去的,我家孩子们虽然不大,但是有公婆和老公做后盾,如果我感染了,隔离了,家庭也可以正常运转,而其他同事则不能。但是当与新冠肺炎患者面对面接触的时候,心里难免有些忐忑。”不过,当她踏入病区,看见熟悉的机器,悬着的心也落地了:“这也没啥不一样嘛,不过就是身上多了件衣服而已。”
“那一刻,我再一次深深体会了作为一名医生的责任和使命。隔着眼镜、防护面屏要更努力观察屏幕上的图像,当晚,还需要紧贴着患者进行穿刺抽脓,被感染的风险很大。但当晚,我从病人的肝脏上脓肿抽出了500ml 脓液,这是我做这么多次穿刺,抽出脓液最多的一次,第二天病人就退烧了,患者非常感激,我非常自豪。这段经历也为我的人生添上了难忘的一笔。”
她总是用亲切的笑容和温暖的话语安慰病人, 缓解他们紧张、焦虑的情绪。
那天,一位无人陪伴的老人来看病。李萍起身扶老人躺下,一边问:“老人家,您今年多大年纪了?吃早饭没有?平时哪里不舒服?”患者比较紧张,她尽量缓解老人情绪。检查完腹部彩超后,由于老人行动不便,她亲自为老人摆好体位。忽然,两名患者闯入,气愤地说:“干什么呢?!动作也太慢了!别的房间都已经做了几个患者了,你一个都没有做完……”面对质疑,她只是继续默默做着自己的工作,然后扶老人慢慢起身,为她整理好衣服。整个检查用时约25分钟。
老人离开时说:“医生,谢谢你,我出去帮你解释一下,是我身上的毛病太多。”她说:“您不要客气,每位患者都是平等的,都要检查到位。”
“很多患者并不了解超声医生的日常,认为超声医生大多只是靠设备,跟技术没多大关系。特别是面对漫长的排队等待时,难免发出抱怨。”她理解地说。
李萍说,也有令人感动的时候,超声科医生工作量大,门诊和病房患者的检查,加上密集的健康体检,常常这些“超人们”都是顶着星星出门,背着月亮回家,她也是经常最后一个离开诊室。
那天,做完最后一个病人已经晚上七点半了,整个门诊楼的灯已熄灭。关机、洗手,穿好衣服准备离开,这时走廊里坐着的一名老人说:“医生,你下班了?那我明天再来吧!”
她吓了一跳:“怎么这么晚您还在等啊?”
“你看病仔细,我不敢打扰你,算了算了,你辛苦一天了,我明天再来。”
“不不不,今天一定给您做了”。
她又打开机器,扶老人躺下,继续认真地检查。最后她把电话留给老人,并约定以后再来检查可以提前联系,再晚都会给他做。
从医的20多年里,遇到急难重症的病人,李萍总是冲锋在前。只要病人需要,无论是在河西院区还是本部、南院,她随叫随到。她用一台仪器、一双妙手、一份初心,诠释了对职业的坚守、 对医学的执着和对病人的爱。
正是因超声科同事们十年如一日的辛勤努力。超声诊断才能成为临床医生的“第三只眼睛”。“超人们”用手中的探头把患者身体里潜藏的“地雷”找出,为临床医生的治疗指明了方向,也为患者精准化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为临床诊疗工作提供强有力的帮助,替临床医生排忧解难。
又到了蝉鸣渐起的夏,秦淮河畔夏花初放,满大街的梧桐绿意葱茏,坐落在秦淮河畔的南京市第一医院也许是幸福的,它一边沉醉在风景的秀丽,一边抚慰患者的伤痛,将健康赋予来来往往穿梭于医院的人们。
END
医学之声出品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 相关阅读 /
/ 推荐阅读 /
文章引用微信公众号"医学之声",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