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讲解考研出道的名师,张雪峰的教育情结不必怀疑,是否是教育情怀我们另说。但有一条,情怀不能指导别人,更不能当饭吃。
前段时间,张雪峰慷慨解囊,宣布每年向苏州市教育发展基金会捐款100万,连续5年,一共500万,捐助对象是苏州四所高校大一贫困新生第一年的学费,每年200个名额,5年1000个名额。
一个农家孩子,靠嘴皮子谋生,能够与广大贫寒学子共情,真金白银地资助学生很不容易。高考成绩即将揭晓,志愿填报即将到来,但神奇的是,张雪峰一则往年的志愿填报视频突然间火出天际。
视频内容为:有家长称自己的孩子想学新闻,张雪峰极为震惊:“理科590报新闻?从中国本科专业目录里面闭着眼睛摸一个都比新闻好……如果我是家长,孩子非要报新闻学,我一定会把他打晕,然后给他报个别的。”
一石激起千层浪。
6月15日,重庆大学新闻传播学教授张小强发文表示,该被“打晕”的是张雪峰,怒怼张雪峰“害人不浅,误导公众”。他称,“新闻能文能武,211以上高校的新闻学闭眼选,并提醒大家千万别被这样的网红忽悠。”
隔天,张小强又补充,“张雪峰从事的就是新闻专业毕业生要干的领域啊!他自己吃着传播的饭,却在砸着传播的锅,何其荒谬!”
16日下午,张雪峰发微博回应:“我出身普通老百姓,如果家境优渥,选择更多,不存在错不错的问题!但是大多数的家庭,条件没有那么好,选专业就要选适合自己的,能让自己吃上饭的!而不是照本宣科,不考虑实际情况。我没有针对任何人任何专业,我只是根据就业情况给建议!孩子找不到工作负责的不是你老师,而是你爸你妈跟自己!”
6月18日晚,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邹振东微博“参战”,列出了7条看法:
不建议把谁打晕,因为打晕了,那就真的不清醒了。
可以关切张雪峰的质疑,但不必害怕他的破坏力。
张雪峰只不过是一家之言,相信绝大多数学生和家长,会有头脑,有理性,做出他们的选择。
更不要说什么“张雪峰动了谁的奶酪?”你的奶酪万一少了,甚至不在了,大概率不是别人动了你的,而是你自己丢掉的。
一个给排水专业毕业的自媒体人,他的粉丝比传播学的教授还要多,既要谦卑地承认这是现实,更要虚心地向人家学习,但由此得出新闻传播专业不值得选,在逻辑上是有问题的……
就这三个发言,作为语文老师,不妨从文本解读的角度,做一些分析。
这事件中涉及到咨询老师张雪峰,新闻学的两个教授,还有家长和学生,不妨采取对象分析法。
第一,站在张雪峰老师立场,作为一个咨询老师,他非常清楚来咨询的都是什么家长,他当然实话实说,否则他就不是一个合格的咨询老师,当然也会误人子弟。
一般家里有矿的家长,他们是不会来咨询的。
一是孩子父母人脉深厚,视野阔大,他们知道,孩子也知道自己需要什么,专业如何选。
二是反正家里有矿,孩子什么也不在乎,就选自己喜爱的,未来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反正有父母托底,大不了父母给一个小目标,这辈子也挺好。一句话,这些家长和孩子,没有专业选择的焦虑。
前来咨询的父母或学生,往往是贫穷的人,迷惘的人,他们投入那么多经济和时间成本,不知道未来如何收回。也不知道将来择业方面,哪些专业好找工作,哪些专业是空头支票,好看不中用。
所以张雪峰老师不建议报考新闻学。这并非是张老师对新闻专业有偏见,而是社会经验和残酷现实使得张老师做此表态。当然,为了观点鲜明、生动,张老师使用夸张的表情和“打晕”等说辞,但这只是一种态度。很多网友追捧他,也有这方面原因。
不可否认,张雪峰老师站在家长这一面,往往从功利主义角度出发帮孩子选择专业,这虽然逼不得已,事实上还是挤压了学生理想主义的空间。但在当下的语境下,网约车和快递小哥都在卷,现实一点无疑更重要。读书岂为稻粮谋?说这话的人,首先家里有稻有粮,没稻没粮就没机会参与选择的发布会。
第二,从两位新闻学的教授来说,他们是新闻从业者,张雪峰的说辞,无形中侵犯了他们的利益,或者说是伤害了他们的事业,他们的恼怒是真实的,但是否站在公正的立场上则不敢说。
所有的分歧,来自立场的分歧。张雪峰根本没歧视某个专业的必要,如果某个专业过硬,就业杠杠的,张雪峰想歧视也没办法歧视的。
尤其是张小强教授,诉诸情绪的内容更多。一是不能用自己的几个学生发展就能推导出更多人的人生走向。即便自己的那几个学生,也没有完全从事新闻工作,这与张雪峰老师的判断基本一致。
二是张小强教授指责张雪峰:“他自己吃着传播的饭,却在砸着传播的锅,何其荒谬!”
但这正好证明了张雪峰所说新闻人的尴尬。想想看,张雪峰一个给排水专业的人都干了新闻,而且干得不错,说明了这个专业的准入门槛太低。门槛太低的原因就是专业属性太低,专业属性越低,行业的竞争力就会越大,再加上市场需求量少,甚至市场早已经饱和,大量的传统纸媒和电视节目还在不断淘汰,最终才导致谈新闻而色变。
张雪峰的逻辑是,自己一个给排水专业的人都能吃传播的饭,而且还能砸传播的锅,这说明了什么?不正说明了传播的饭谁都能吃?这个锅很容易被砸,学传播很容易没饭吃?
邹振东先生的七条则相对理性一些。
第一条是“首先我不建议把谁打晕,因为打晕了,那就真的不清醒了。”
邹先生也知道,打晕只是一种说辞。但他为什么还要说?其实就是点出这两个人不清醒。
第二条,邹振东认为,可以关切张雪峰的质疑,但不必害怕他的破坏力。
前半句说得非常好,张雪峰代表了社会绝大多数人对新闻的判断,所以张雪峰的质疑值得新闻人关切,更值得新闻人警惕。
但为什么说不必害怕他的破坏力呢?邹教授的认识极到位,打垮新闻传播专业的只有自己,不可能是别人。如果一个张雪峰就能从外部把新闻学破坏和打倒,那就证明新闻学不应该存在,早就应该打倒。
第三条,值得反思张雪峰提出的问题,却不要轻信他的结论。
张雪峰只不过是一家之言,相信绝大多数学生和家长,会有头脑、有理性做出他们的选择。“张雪峰说,一个给排水专业毕业的自媒体人,他的粉丝比传播学的教授还要多,既要谦卑地承认这是现实,更要虚心地向人家学习,但由此得出新闻传播专业不值得选,在逻辑上是有问题的。”
张雪峰这个逻辑确实有问题,特殊个体的经历不具有全体的代表性。这个回答有问题,张雪峰确实有点大意了。
第四点,邹振东提出,张雪峰的答案不必信,但张雪峰的发问值得警醒。新闻传播学界脱离实际、脱离业界的现象,理应警惕。不是张雪峰非得与新闻学过不去,新闻学界的这些现象,就是张雪峰提出答案的缘由。
在其他的几点里,邹教授所说的学术界自嗨自乐的现象,新闻理想过于理想,考研比例真的很卷,以及求职之路难免艰难等等,他坦言,要谦卑寻找其间的金玉良言,对于那些或无怨无悔,或误打误撞,却用超高分数考进新闻传播专业的学生,我们每一次走上讲台,都要摸摸自己的良心,对得起台下那一双双闪闪亮亮的眼睛吗?
邹教授的发言理性平和,充满反思和自省,尤其是最后的自曝家丑,以及自我审视,让人非常感动。
最后再说家长和网友。评论区里绝大多数人都支持张雪峰老师,大多数家长心怀感恩,认为张雪峰真实地站在穷人家孩子立场说实话、说真话,对孩子的未来选择有重要意义。为孩子选一个有竞争力的专业,将来能找到一个好工作,这是不是一种悲悯情怀?
一代宗师李泽厚先生首倡“吃饭哲学”,吃饭,何其世俗?哲学,何其高雅?不是只有讲精神的层次叫哲学,哲学不能纯粹谈精神,最终还是要回归生活,张雪峰未必是一个好老师,但他肯定是一个好的咨询师。
这一切都是就业压力导致和扭曲的,否则张雪峰鲜衣怒马,意气扬扬,在别人的人生大事上指点江山,肯定会被唾沫淹死。
文章引用微信公众号"王开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