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和光
6月6号,浙江磐安县新渥镇的一位药农陈礼祥和妻子在浙八味药材城摆摊,短短十分钟,他家的4000公斤元胡就全部售罄,卖了52万。
陈礼祥这次卖的元胡,合130元/公斤。仅仅过了3天,6月9号这天,当他又带着1000公斤元胡来的时候,批发价已经是137元/公斤。
这个惊人的交易登上热搜,种植药材居然这么挣钱?一时之间,药农似乎成为很多人羡慕的对象。
实际上稍微了解中药材市场就会发现,元胡暴涨那可不是一天两天了,最高位的时候曾经到了170元/公斤,相比2018年低谷期40元/公斤,足足翻了四倍。
不止元胡,中药材市场正在经历一轮普涨周期。当归半年涨了300%,党参涨了200%,天然牛黄同比增长近50%……有人还拿天然牛黄和黄金的价格作比较,现在用2克黄金的价钱才能买到1克天然牛黄。
市场经济,价格随供需变化。新冠疫情以来,市场上对中药材的需求量上涨,很多年轻人没事也喜欢买点中药材来养生。
中药材的价格周期波动本来就比较大,一向被认为是“涨三年、停三年、跌三年”。
不过国内这一波中药材涨价品种之多、涨幅之大,实在不太寻常,连行业协会的会长都认为“实属40年未遇行情”。
为何会这样?
实际上,每一轮中药材价格涨跌周期,都是当时多种因素促成的结果,不过几乎都遵循着一个规律,即“药材行情看好-农民扩产-价格下滑-农民减少种植-供不应求,价格上涨-农民扩产”。
以这次出圈的元胡为例,2016年左右,市场上元胡的价格前景比较好,当时的几个主产区,陕西汉中、浙江磐安至少扩种了20%。
等到那一波扩产的元胡上市后,2018年元胡价格遭遇滑铁卢,此后2019年-2021年三年期间,价格始终在低位徘徊。
如此低价运行近三年,很多扛不住低收益的药农早就减少了种植面积,改种其他收益较高的农作物。
而从2021年开始,汉中产区遭遇阴雨天气,影响了种植;2022年,陕西、河南产区又干旱少雨,造成单产减产,自此之后,供不应求的元胡价格自然一路高歌猛进,也就出现了浙江药农10分钟卖52万的一幕。
影响元胡涨跌周期的规模,完全可以套在其他中药材上。比如当归2018年-2020年间行情持续低迷,价格不到6元/公斤,从2021年到现在,3年间在生长期连续遭遇自然灾害,产量大幅减少,价格自然保持在上涨的势头。
而且有些药材生长周期还不短,药农如果看着当年行情比较好,心里有了底气,反而惜售,价格越涨越不卖。
这时候,药商看势不妙难免急着囤货,一个不着急卖,一个千方百计买,市场预期起来之后,价格自然水涨船高。
但天气因素导致的价格上涨,只能说明部分原因。像人工牛黄这种较少受天气影响的药材,也涨得厉害,说明这里面还有一些特殊的因素。
有人分析说,现在国内经济大环境不好,股市、楼市都比较萎靡,可能就有大量闲置资金流入到了中药材市场,炒作中药材价格,借机获利。
一个直接证据是,现在本是药材淡季,实际需求量较少,实际交易量也略显冷清,中药材却一天一个价,不排除部分炒家在所囤药材涨价后,快速抛售套现,后一波看好行情的人继续接棒。
江苏、广东、亳州三地医药或中药协会,都发函指出部分商家存在压货情况,呼吁国家进行价格调控。
有这样的呼吁不奇怪,毕竟这一波中药材价格大涨的压力,已经从药商传递给了下游的病人。
像元胡、白术、黄连、浙贝母、牛黄、当归、党参,都是再常见不过的中药材,如果原材料大涨,药企的药品售价又有限制,不能随意涨价的话,就只能退出消费端,暂时不卖。
比如元胡有止痛的功效,是膏药的主要配方,价格涨了之后,在一些省份,云南白药气雾剂这类药品已经退出医保。
为了减少损失,包括生产元胡止痛片、黄连上清片、六味地黄丸等药的一些厂家,已经主动退出了当地公立医院的采购。
这一切最终买单的还是病人。买几帖中药煎服制剂,动辄几百、上千,很多人不堪其苦。
这么一看,药农成了大赢家?
那也不是。
药农挣得无非就是个辛苦钱。更重要的是,药材储藏周期长,他们的药材很早就卖出去了,当年能碰上个什么行情,药农也没有决定权,几乎就是看运气。
至于呼吁国家出手抑制游资恶意炒作中药材,有人说,国家即便有这个意愿,恐怕也没这个能力。涨价不是一家的行为,中间有千千万万农户、药商、加工户等个体参与,这要如何控制?总不能一刀切地禁止中药材价格上涨吧。
游资炒作中药材,就像个击鼓传花的游戏,只要有人接盘,价格就不会掉。但据业内人士说,炒药真正赚到钱的人是不多的,涨价幅度越大的药材,跌价可能性也越大,股票跌了能马上转卖,中药材跌了很难及时止损,“这就像个不定时炸弹,不知道何时会崩盘”。
说不定过了这阵风,药材价格就回归原位了。最需要帮助的,是产业链最下端的药农,地方或行业协会要为他们提供充分的信息,避免其趁着行情好、盲目增产扩产一拥而上,不小心赔个底掉。
文章引用微信公众号"鱼眼观察",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