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古老的黄河奔流不息,灌溉着人称“中原粮仓”的河南省,使之成为全国最优秀的小麦产地。
夏收之于河南很重要,之于整个中国也很重要。所以河南最先开镰的南阳,在收麦的季节格外引入瞩目。
然而,今年五月中下旬以来,豫南麦区出现了多年罕见的小麦“烂场雨”现象,高温和强降水之下,河南麦收迎来“抢收大战”。
土生土长的农村人应该都知道,小麦在即将成熟的时候最怕的事,就是降雨天气,大雨会让小麦倒伏,变得东倒西歪,而持续多日的降雨会使得小麦发芽。
最终,临近收割前短短五天的风风雨雨,使得农民们一年的辛苦付诸东流。
河南人对小麦的感情太深了,小麦的丰收也承载了无数人的希望寄托。也因此,当几百台收割机受阻于高速口的消息传出,会有那么多人义愤难平、耿耿于怀。
现在,我们无力纠结于收割机事件本身,只想关心一下:经历了数天沸沸扬扬的收割机风波,经历了到底是天灾还是人祸的灵魂追问,现在河南的小麦怎么样了?
大雨无情人有情,河南农民在这场天灾面前并非是孤立无援的!省政府已经紧急下拨两亿元用于小麦烘干。河南省委农办也发出通知,要求各地配合做好2023小麦保险理赔。
同时,河南省农业农村厅6月3日发布消息:截至当日17时,该省小麦已收获4410万亩,约占全省种植面积的51.7%,麦收进程过半。
根据麦熟时间差,当前,该省信阳、南阳两地麦收基本结束,麦收主场北移至豫中地区并向北延伸。
在紧抓“窗口期”抢收小麦的同时,当前河南省政府已为夏粮收购备仓440亿斤,准备收购资金500亿元。并要求各地及时启动价格监测,重点查处压级压价、违规收费和利用衡器作弊等违规行为,维护市场秩序。
这一切,使承受着天灾带来的伤痛的河南人,得到些许安慰。
天灾不可怕,“唯一值得我们恐惧的,只有恐惧本身。”让我们为河南人民加油!相信我们一定可以团结起来度过这一难关。
任何事情出来,总会有不和谐的声音。在整个小麦事件中,在河南农民遭受天灾时,有几个怪现象让我不得不批判和质疑。
首先,令人寒心的,是网上那些“何不食肉糜”的言论。
有网友留言称:“发芽了好呀!生麦芽可以入药,疏肝解郁,健脾行气。”这位网友,不然你掏钱采购一批?
还有人在那里指点江山,以为自己比种了一辈子地的农民更懂。“其实已经收割晚了,如果雨前收获还能有个八成收获。”我想问问这位网友,下雨前小麦还没成熟,怎么下地收割?
甚至有人冷嘲热讽:“统统做成麦芽糖,那不甜晕死过去。”
更令人气愤的是那些跟国外比烂的。“伊拉克叙利亚连发芽的机会都没有,还不知道满足?”伊拉克和叙利亚关河南的农民什么事?
甚至还有人嘲讽河南人懒,说什么没机器就不会干活了吗?就不能拿起镰刀进地里人工收割吗?上亿亩耕地,你让河南农民们冒着大雨下地割?
这些阴阳怪气、隔岸观火、事不关己的言论,看完真的令人心寒!
还有人建议:河南虽然有雨,但是其他的地方不下雨,能不能空运到其他地方晒晒。作为一个北方人,我非常感谢这位网友的建议,但我还是建议这位网友,以后不要再建议了。
这种仿佛两个世界般的割裂,真的让很多人感到无所适从。不禁想到鲁迅先生的一句话:“人的悲欢并不相通,我只觉得他们吵闹。”
无论是河南的农民还是中国的农民,从不亏欠任何人什么,中国农民也从来没有什么原罪。
白居易作为一个古代的封建官僚,尚且知道民生疾苦,写出《观刈麦》,《卖炭翁》这样的诗句,而有些人,连封建时代的官僚都不如。
农民应该是中国的底线,他们的心酸和苦难不应该被用来当做冷嘲热讽的谈资。
其次,那些消费农民苦难的网红令人恶心。
自28日河南多地逐渐转晴后,抢收工作就开始紧张的进行,多地甚至夜晚也不停下来。这是一场和时间的赛跑,麦子早点归仓,老百姓悬着的心才会平稳,脸上才会逐渐恢复笑容。
然而,就在这争分夺秒的时刻,恶心的事发生了——
田里有一部分农民采用手动割麦,这时麦田里来了一群年轻人,他们“衣着干净”,看起来“很健康”。
一开始农民伯伯们以为他们是来帮忙的,但一会就傻眼了,只见这群年轻男女,拿出直播设备,席地而坐就开始直播,嘴里说着“天晴了,叔叔阿姨开始抢收麦子了”、“叔叔阿姨辛苦了,大家刷点礼物支持他们一下”.......
见过无耻的,没见过这么无耻的!
农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一边是因为此前下雨痛心疾首、奋力抢收麦子的农民。另一边却是扎堆踏进麦地、架起手机有说有笑的网红。
上述画面是多么的讽刺啊,农民的苦难成了流量的噱头。难怪很多网友怒斥“这些网红真像苍蝇”。
自媒体时代,每一次热点新闻出现,都会有直播网红蜂拥而至。山东“大衣哥”被各路网红打扰,甚至大门都被踹坏;全红婵老家被2000多人打卡,村民深夜不得休息;山西一女子以火灾现场为背景跳舞,引发众怒......
凡此种种,或侵犯当事人权益,或涉嫌消费灾情。
这种消费农民苦难,蹭流量的行为极其丑陋,应该受到全网抵制。
最后,我要说的是,河南的粮食问题是关系全国国计民生的问题。
一直以来,粮食安全就是国之大计,事关我国14亿人的吃饭问题、亿万农民的生计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放眼国际,还没有哪个产品如同粮食,一有“风吹草动”,便会掀起惊涛骇浪。
河南是我国粮食生产的第一大省。中国人的三大主粮:小麦、玉米和稻谷,河南就占了两个。
河南的小麦产量全国第一,玉米产量则是全国第五。河南农民用全国十六分之一的耕地,生产了全国十分之一的粮食,四分之一的小麦。河南的粮食不但养活了这个中国第一农业人口大省,更是每年外调400亿斤,供给全国。
河南一个省就承包了全国近三成的馒头,三成的方便面、五成的火腿、六成的汤圆、七成的水饺......
大家都知道高粱是酿酒必不可少的的原材料,业外少有人知的是:小麦也是酿酒的重要原材料。2011年4月,茅台的原料产地首度走出贵州,2万亩有机小麦原料基地落户河南。这之后,众多中国的名酒厂家,都到河南寻求合作。
一颗小麦,照亮14亿人的饭桌,我们必须道一声:河南人,辛苦了。
如今河南天灾,牵动几亿人的心,主持人白岩松也在为河南发声:面对挑战的时候,必须要有破解的方法,使之成为保卫粮食安全的成功经验。
尽管有人说白岩松的话事至上谈兵,我却觉得他说的没错:我们的确应该号召全社会关注河南的灾情,同时,在灾难带给我们的伤痛同时,也的确应该让我们总结经验,一步步探索与天斗,与地斗的经验。
作为全国第二的产粮大省,河南省死死地为我们守住了十八亿亩耕地红线。粮食安全,就意味着国家安全。
我们的国家越来越强大,的确离不开高精尖技术,离不开迅速腾飞的大城市。但同样,那些默默无言,始终为他们托底,为这个国家守住底线守住命脉的地方。值得鼓掌,值得被看到。
河南人在自救,我们不该再冷漠,甚至冷嘲热讽。我们能做的或许不多,发一分声、尽一分物力,化解河南的艰难与委屈。
只有全民联动,才能真正实现乡村振兴。
文章引用微信公众号"燕馆",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