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岁学霸决心不婚不育:这届00后,还没生孩子,就抑郁了?”

新闻资讯   2023-07-11 23:11   40   0  

来源|成长树(ID:chengzhangshu99)


加莲子妈私人微信:lianzi004

为您定制0-12岁的阅读方案


 


亲爱的莲友们,先说个重要的事儿!微信公众号又改版了,如果没有星标,公号文章就会渐渐沉底,我们可能长久失联。


所以大家一定要设置星标,我们就能天天见面。


设置星标的方法,很简单,一下就能完成:



这几年00后不婚不育、00后抑郁高发之类的话题,经常被推上热搜。


很多父母特别不能理解:


为什么他们好吃好喝,却会患上心理疾病?


为什么他们明明很优秀,还是对自己和生活都不满意,甚至连孩子都不愿意生?


我最近看的一本书里,似乎有这些问题的答案。


书里有个叫佳佳的高一男孩就说:


“我不会像我爸一样,为了让自己双螺旋的东西能够分一半给后代,去祸害一个和他年纪差不多的女性和一个比他小30岁的孩子。”


他是经过深思熟虑才说出这句话的,让我想起网上流传的这张图:



他的话也许能代表一些00后,他们不婚不育、焦虑抑郁,都与原生家庭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不仅是他,书里采访的孩子,几乎都发出了惊人之语:


有个孩子说:“如果考不好,那就只能精神病院来相见了。”


有个孩子说:“死亡离我很远吗?我觉得它离我很近很近。”


我在看的这本书叫《不被理解的孩子》,采访了15个出现心理问题的孩子。


他们患上了抑郁、焦虑、强迫、厌食、双向情感障碍……不同类型、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


但从世俗眼光看,这群孩子又是最不可能,最不应该出现问题的那一波人。

         

因为他们大多成绩很好,父母学历不低,提供了足够优渥的生活条件……

        

可是诚如心理学家陈默所说:“中国的孩子已经变了,老师和家长却还没跟上。”

         

看完这本书,你会发现:


原来现在的孩子,思想已经可以如此之成熟,他们甚至可以准确洞悉自己的感受和症结在哪里,并准确的表达出来。


但他们的父母,却还往往生活过去的模式中,着急孩子的成绩,能不能考上大学。


图片来源:电影《少年的你》


让现在的孩子对成人说出自己真实的想法,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


这本书就像一本镜子,折射出现代家庭教育的许多问题,值得我们深思和借鉴。



“我们重点班45人

10个人休学回家”


蓁蓁,大概是传说中那种养娃彩票中的一等奖。


她就读于全国重点高中里的重点班,从小成绩拔尖儿,且高度自律。

         

令人心疼的是,因为这种高度自律,她就像一根弦,时刻处于焦虑,绷紧的状态。

         

高一,为了学好数学,蓁蓁连续半个月4点起,12点睡,加上午休每天睡眠不到5个小时。

         

长期睡眠不足,蓁蓁不觉得困,反而有一种“比别人多学”的窃喜,精神特别亢奋。

         

甚至因此生理期紊乱,3、4个月不来例假,她也毫不在意,还觉得庆幸:


“我其实会觉得这是个好事……没有这个事情,我反而觉得卸下了一个心头大患。”

         

这种病态认知,就是由于蓁蓁过于重视竞争,重视成绩而形成的。


图片来源:电影《谁的青春不迷茫》


据蓁蓁说:


自己从小就有一种心态,无论什么场合,比如学校运动会,如果看到同学学习或做题,就会觉得别人做了,我没做,心里特别慌张。


凡事过犹不及,绷紧了的皮筋,时间长了注定会失去弹性,甚至断裂。


人也是一样,自律到了极致,总是会出问题的。


强迫症是焦虑到一定程度的产物、也是长期紧张的结果。


蓁蓁就是如此,她的心理虽然没崩溃,身体先产生了不适。


先是一二年级,她每件事都要反复检查调整,到初三那年,她的数学试卷写不完了——


因为一张卷子,她起码要检查10遍考号,5遍填涂卡,就连再简单的口算题,也要心里反复算很多遍;

         

再后来到高三,她开始出现了躯体化症状,画画手抖,情绪起伏过大,最后被医院诊断为重度焦虑、强迫和重度双向。


蓁蓁还说:像自己这种情况,班上比比皆是。

         

她所在的尖子班里共45人,已经有10人因为情绪问题休学。


图片来源:电影《少年的你》


或许大家会认为,是高度的竞争环境,迫使孩子不得不“卷”。


这只是一方面,蓁蓁父母的严格要求,才是她形成病态自律的源头。


蓁蓁父母是靠着刻苦读书,改变命运的考一代,因此很重视女儿的学习。

         

他们会给孩子制定极其严苛的学习计划,精准到每小时要干什么,把娱乐时间压缩到极致,比如一个寒暑假,只能玩2天。


他们对孩子的成绩,好像永远不满意,总会拿着试卷分析失误,永远要看到孩子进步,永远要看到孩子在学习。


父母对成绩和学习态度的重视,促使蓁蓁不断鞭策着自己,一路向前进步,变得自律而上进。


但同时,作为优等生的蓁蓁,却不能感受到快乐,只是为了应对考试而已。


图片来源:电视剧《无法成为野兽的我们》

         

她时时刻刻处于失败的恐惧感中,想尽各种办法逃避失败。也因为付出了极大的努力,蓁蓁很难接受失败。


当被问到“万一没有考好怎么办时?”


她给出的答案让我心头一跳:


“如果真的到这种时候,可能大家就只能精神病院来相见了!”


这几年,我们反复提到的一件事,就是培养孩子的自律性。

         

作为父母,我们通过一些方法,帮孩子对自己有所要求,这当然是一件好事。

         

我并不认为,这等同于不允许孩子失败,因为这个世界上,没有人会一帆风顺的。

         

比起完美,我更希望孩子在能享受到进步的快乐,也能意识到“人是可以犯错,犯错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在高度竞争的大环境下,父母有时候做的,或许不是扬起鞭子,让孩子跑得更快,而是充当驿站,给孩子一个休整充电的时间。

         

不然,孩子很可能像蓁蓁这样,把自己束缚在条条框框里,发展成病理性症状。



我从小成绩优异,高一休学,

想弄明白:学习是为了什么?

         

咱们开头提到的,那个想不婚不育的孩子,就是佳佳。

         

他从前也是“别人家的孩子”,成绩优异,在市重点上学,直到高一突然休学。

         

从书中看来,佳佳的优秀,其实不止在于学习。

         

他很早就有了独立思考能力,会考虑成绩和努力的性价比——

         

“我的最终成绩肯定不是最好的,但是我的投入产出比应该是数一数二的。”

         

他会考虑学习真正的意义,一阵见血的指出现在教育的弊端——


“现在的教育,真的就是为了做题在学。”

如果真的有什么东西值得我学习,那应该是一种新的思维、思考方式,一种新的看待世界的方式,或者让我认识到全新的内容”

         

对自己厌学的原因,佳佳也有着深刻的认知:


“缺爱、同伴关系紧张,学习没有目标”


“上学就像鼻炎,难受,让你吃药,难以根治,但又不会彻底影响你的生活。”


其实这些心里话,佳佳都有认真试图和父母交流过,但遗憾的是,佳佳的父母从来不以为然。

         

有一次,他和妈妈讨论一些严肃话题时,妈妈却只是单纯认为:


“呦,你怎么会想这样的事情,这些事情跟你没有关系才对呀。”


图片来源:电视剧《隐秘的角落》

         

那么,为什么这样一个清醒的孩子,会选择休学呢?

         

其实很简单,学业竞争对佳佳的心理和身体上消耗巨大,孩子从初三开始就失眠了。

         

他既没有从现有的学习中感受到快乐,所以才会追问自己:“学习到底是为了什么?”

         

这种意义感的追问,本身就特别让青春期的孩子陷入茫然和焦虑中,


同时,他又没有从家庭中获得足够的支持和托底。

         

用心理学家陈默的话来说:

         

“当今的孩子心理需求起点是很高的,他们需要有安全感的满足、被接纳的满足,被尊重的满足,高度重视情感交流。”


佳佳的父母作为“考一代”,或许相比自己的父母,在物质上给孩子的要更丰富。


在教育方面上,他们其实是没有自我成长的,甚至有些简单粗暴。

         

用佳佳的话来形容:


“父母生我养我是出于动物的本能,而不是爱。”


图片来源:电视剧《少年派》


你说佳佳父母不爱孩子吗?答案一定是否定的。

         

但问题就在于,孩子没有从父母身上感到这种爱。

         

有句话说:“没有回应,家也是绝境。”

         

爱不是单向的付出,而是双向的流动。

         

当一个孩子的情感和思想得不到回应,只有一句句死板的说教和劝诫,那么他很容易丧失归属感,安全感。

         

将来在学校中,他也很难建立起良好的亲密关系,加剧对应试教育的抵触。



他们生病的原因,是同一个:

不被接纳,不被理解


刚读完这本书,我想起之前看到的一个医院心理科贴的提示:

         

首次就诊的青少年患者,父母需要共同测评心理状态。



蓁蓁、佳佳、还有其他的孩子患上心理疾病的原因,乍一看,可能各不相同。


比如零,因为幼年缺乏父母陪伴,一直从别的长辈:司机和阿姨、老师身上寻求爱和认可,被同龄人认为是拍马屁,被霸凌;


比如圆子,她的父母情绪不稳定,好的时候非常有爱,坏的时候,又会把孩子打一顿,导致孩子患上双向情感障碍。


比如妍妍,她小学常年第一,因此被同学排挤,父母的反应却永远是“你是去学习的,不应该被其他事儿干扰”,六年级开始自残、酗酒。


▲《不被理解的少年:15个与心理疾病斗争的孩子对谈实录》目录


相同的是,他们都吐露过这样的心声:“痛苦的来源更多的是父母对我的不理解。”


家长的原生家庭有问题,或采用不妥当的教育方式,症状往往会出现在孩子身上。

         

这种情况下,无论孩子多么努力自救,如果父母不求改变,孩子依旧不能从泥沼中挣脱出来。


退一步来说,一个孩子在成长中,总会遇到各种挫折和磨难。


但能不能顺利迈过,看的就是父母能否看见他的底层需求是什么,能否用适当的手段帮他走出来,能否给足爱和情感支持。


特别喜欢作者陈瑜说的这段话:     


有成长动力的孩子,背后通常站着一对支持型和尊重孩子的父母:


他们有稳定的价值观,不随波逐流;


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为孩子注入满满的爱和安全感;


欣赏孩子的特质,善于挖掘孩子的潜能;


在孩子遇到困难时,给予最温暖的关切和最有力的托举。

与大家共勉。




亲爱的,如果我们的文章对你有帮助,愿你点个“赞”+“在看”相互取暖,你我更暖!

PS:


大家都知道,我和一月妈妈各带二个娃,都超级忙。不过再忙,我们也会抽出时间来分享和回复问题——

这些分享都是我和一月妈妈慢慢摸索出来的,在娃身上应用效果很棒的方法。


要是错过了分享也没关系,小助理把这些有用信息整理到了公众号当日推文第三条


错过昨日的,请点击链接:群分享||孩子自己不会主动翻书,家长该怎么引导呢?

 更多育儿好文 

点击图片跳转

育儿先育己,长按下方图片
识别二维码,关注爱莲子
每晚一起成长


- 作者介绍 -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 成长树,最受爸妈欢迎的育儿类公众号,这里有一群懂教育、懂孩子、懂心理的宝爸宝妈,你所关心的育儿问题,这里都有答案。微信号:chengzhangshu99。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封面:《Girl in the Woods》


分享、在看与点赞,让莲子妈拥有一个吧~

文章引用微信公众号"爱莲子",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博客评论
还没有人评论,赶紧抢个沙发~
发表评论
说明:请文明发言,共建和谐网络,您的个人信息不会被公开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