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朋友圈的一则记录,挺有意思。
留言中无数人哈哈大笑,都觉得太有趣了。有趣的东西,往往是抓住了生活中日常所见,揭示了人人心中有、人人笔下无的东西,这条朋友圈也是如此。
首先,这种认识是真实生活的折射。
这个记录的可笑在于,那个惊叹别人“你怎么丑成这样了”的女生,她自己又美到哪里去了?腰粗如桶,皱纹深深,头发枯黄,完全被岁月糟蹋得不成样子,但她却嫌弃别人,这种强烈的反差让大家哑然。
农村有一句谚语,“自己一身的白毛,反说人家是妖怪。”事实上,她并不知道自己样子有多难看,因为在生活中她天天看到自己,岁月对她的摧残是日积月累的,她的变化是潜移默化的,她看不到自己陡然间天翻地覆的变化,她熟悉了自己的样子,熟悉的样子不觉得丑陋。
但朋友就不一样了,因为朋友留在她心里的样子,仍然是读书时少女的模样,青春靓丽,明眸皓齿,吹气如兰,皮肤光洁,吹弹得破。现在陡然看到眼前人,肯定一脚踏空,觉得差距太大了,一时忍不住发出了“丑成这样”的感叹。
事实上另一个同学别无二致,她觉得同学变了,“腰粗如桶,头发枯黄,皱纹深深”,只是她没说出“丑成这样”而已。由此推断,她自己其实与同学一样。同学就是她的一面镜子,衰老是自然现象,不以尧存,不以桀亡。
其次,我们常常宽容自己,苛求别人。
人有一个根深蒂固的缺点,眼里揉不得沙子,对别人的缺点洞若观火,对自己的缺点文过饰非。即便发现自己有错误,文过饰非不了,往往也能找到客观理由,项羽四面楚歌自刎之前,还长叹说:“此天亡我也,非战之罪也。”
普通人也是如此,比如别人不小心把我们的杯子打掉了,那自然是别人的错;如果我们把别人的杯子打掉了,却觉得别人把杯子放在容易碰到的地方,否则何至于如此。我们很难承认自己有错。
对于多数人来说,承认错误就要接受惩罚,为了避免惩罚我们只能死鸭子嘴硬,到了最后觉得全世界人都在对付我,自己就变成了常有理。
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但要做到何其艰难。不会宽容的人,往往就会走进死胡同。
宽以待己,严已律人,看上去这差不多是一个烂人,但事实上并不是个人品质问题,而是人性的弱点,是大多数人的通病。
澳大利亚一位心理学家曾对某公司高管进行过自我认知度调查。结果发现:“90%的高管对自己的成就评价超过对普通同事的评价;86%的人对自己工作业绩的评价高于实际的平均水平。在奖金发放方面,当他们的奖金高于平均水平时,他们认为这是自己应得的;当奖金低于平均水平时,他们却认为自己没有得到公平的待遇。”
这种“不自觉地夸大对自己有利的信息,而忽略对自己不利信息”的认知,就是心理学中的“自利性偏见”。这种偏见源于归因错误,它影响着个体的认知方向,导致个体无法客观地认识自我与评价他人。其直接的后果就是与别人无法和谐相处。
最后,为什么了解自己太难。
古人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人最难做到的就是自知。德尔菲神庙有三句箴言:第一句是认识你自己,第二句是任何事情都不可过分,第三句是承诺带来痛苦。
后两句名声都不大,只有第一句广为人知。何也?就是人能做到自知太难了。因为难能,所以可贵。
所以哲人说,“认识了自己,你就认识了全部的世界。”但认识自己,何其艰难?
斯芬克斯曾经打过一个谜语。“什么东西早晨四条腿走路,中午两条腿走路,晚上三条腿走路。”
斯芬克斯挡在悬崖绝壁的一条路上,凡是回答不出答案的人,斯芬克斯就把他们给吃掉。斯芬克斯是一个伟大的老师,这个题目的答案是人。生而为人,如果连“人”都无法准确自知,活着也是白活,其必然寸步难行,也许被斯芬克斯吃掉只是一个比喻。
最后俄狄浦斯回答出了答案,谁知俄狄浦斯回答出来后,斯芬克斯居然直接跳下悬崖,把道路让开了。
这又意味着什么?一个人如果能够认识人,尤其是认识到自己的使命,即便斯芬克斯也不能挡住他们的道路,这些人会无往而不胜。这就是斯芬克斯跳下悬崖的启迪所在。由此可见,认识自我的艰难。
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星球,每个生命都是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既是喧哗,也是传奇。
文章引用微信公众号"王开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