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联达董事长袁正刚:职业生涯很想把建筑行业的数字化做好|36氪专访
新闻资讯
2023-07-12 09:36
45
0
文|秦明
编辑|石亚琼
来源|数字时氪(ID:digital36kr)
封面来源|企业官方
头部公司的历程一定程度上刻画着所在行业的演变轨迹。在建筑业中,广联达无疑扮演着这样重要的角色。2023年是广联达“九三战略”承上启下的一年,也是组织变革的一年。就在70天之前的一场董事会决议中,创业25年的刁志中决定退居幕后,正式将接力棒传递给新一代。知命之年的袁正刚,接任了广联达董事长的职位。将人生大量的黄金职业时间投入到广联达的发展中,这位新董事长告诉36氪,自己很早就感性地定义了自己的职业生涯,就是把建筑行业的数字化做好。基本上随时都在工作的他,希望能够不仅“让每一个工程项目成功”,也能让“让每一位建筑人有成就”。将三分之一的时间用来走访客户,是袁正刚的一大特征。不止于国内,去年7月份,袁正刚走访了美国大量建筑类企业,今年5月份,又走访了欧洲5个国家。在他看来,数字化将成为未来5年或10年之后,建筑企业新的优势,关键在于谁先打造出来。中国建筑业与全球主要国家的数字化进展相比,目前至少是同一水平。但是在对数字化的认同和重视程度,以及管理的体系化上,欧美还是比中国高。数字化转型是当下建筑业的主旋律。包括工业化和绿色化也需要数字化来支撑。不过,无论如何,推进建筑产业进步的还是人的创新。如今,建筑行业处在一个变革的时代,“有很多外部因素让建筑企业必须要变”。这位新董事长,同样需要带领广联达去“变革”。以下是对话的采访实录(经36氪编辑、节选):
关于新董事长袁正刚自己36氪:2023年,广联达企业经营策略会更激进还是更保守?袁正刚:肯定不会保守。企业必须要发展,也需要变化。因为行业在变,客户在变,如果我们不变或者变得慢,就会落后。不过我们也不是盲目激进,而是要真正理解行业和客户的需求,明确我们要朝什么方向去变,然后坚定地去变,这样就没有问题。其实我一直在反思,我们从2017年到现在的变化是非常大的。大家也知道,我们2017年年底就把以前的组织结构收缩回来,重新整合,整个过程变化非常大,整合力度也非常大。但是这个确实有效果,虽然刚开始很多人都担心,但是现在的效果和以前完全不一样。袁正刚:我在最近发布的书中总结了很多。我每年一定要拜访客户,因为很多时候我们的想法跟他们的想法不一样。以前早期拜访的时候,我就很受打击。我给客户做了一个演讲,结果客户的董事长说,“你讲的这些字我都认识,但是我听不懂你在说什么,你们不能用这么深奥的术语”,我觉得这是非常好的反馈,都是很有价值的。过去我们自认为讲得挺好的,但是没有打动客户,这是我们的问题。袁正刚:感性的话(停顿了几秒),应该是很早就感性地定义了自己的职业生涯,就是把建筑行业的数字化做好。
关于建筑行业36氪:二次创业的目标是“让每一个工程项目成功,让每一位建筑人有成就”。相比让项目成功,行业及大众对“让每一个建筑人有成就”的感知明显会弱很多。你如何理解所谓建筑人的成就感?第一个是针对普通的建筑工人。他们是中国建筑行业的脊梁,有5000多万从业人员,虽然以后可能会减少,但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群体。这个群体很辛苦,工作环境不好,安全性也不高。如果我们还是让他们在脏乱差、条件恶劣的环境下工作,肯定越来越少的人愿意进入这个行业。如何提高他们的技能和工作水平,提高他们的综合回报,让这个群体真正“体面”起来,所以我们要用科技让他们的工作更安全、更容易,这是非常重要的。比如我们有一个针对门卫大爷的物料管理产品。以前门卫大爷的工作很简单,就是看看门。后面我们做了这套软硬件结合的综合系统——物料一体机,门卫大爷可以操作这个机器,管理进出现场的物料,成了物料管理的人员。这样一来,虽然门卫大爷只有小学文化,识字有限,但是在科技的背后,他转换了角色,结果是工资增加了,多了技能,可以做更多的事情,工作也变得更容易了。还有我们的塔吊司机,他们的工作非常辛苦。比如要爬到很高的地方,一般上去了就“不愿”下来,饿了渴了包括上厕所都很麻烦。所以我们做了塔吊的遥控装置,让司机可以在地面操纵塔吊。这样他们的工作环境就变得更好。可以说,我们针对每一个专业、每一个岗位,都要让他们变得更轻松、更高效。这是我们针对建筑工人的成就。第二个是针对建筑管理人员。他们每天要面对很多复杂的变化,并做很多决策。我之前在现场待过一段时间,就遇到过这样的情况。一个分包商说要用塔吊,另一个分包商说要用电梯,怎么判断谁更需要、谁更紧急。倘若没有充分的信息,只能凭感觉肯定是不行的。所以我们要给管理人员提供准确的、综合的数据,让他们能做出有效的判断,让他们的工作更容易、更有效。这是针对管理人员的成就。最后,还有针对整个企业和行业的形象。对建筑行业还是有很多误解,比如大家觉得科技含量很低,都是危险的、脏乱差的。我们要从整个企业的竞争力、科技含量、利润水平等方面去提升,让建筑行业真正实现数字化转型,这样发展会变得更好。袁正刚:建筑行业现在是一个变革的时代,有很多外部因素让企业必须要变,不能再按照传统的方式去管理,否则五年之后,十年之后就会面临危机。这也是一个数字化的时代,数字化是现代化的必然趋势。数字化的路径前几年可能比较乱,但是我觉得这几年也在逐渐变得清晰。大家逐渐形成了共识,有些错误的方向已经被梳理出来,有些正确的方向已经越来越明确。我觉得数字化会加速发展,也会迎来一个快速成长的时代。36氪:有一种观点认为,99.9%的企业无法通过数字化转型建立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原因是它们更多在于使用数字工具与技术。你是如何看待这个观点?袁正刚:这个观点说的是某个领域的现状或者历史,但是从未来看,肯定都会有变化。我们不能只看过去,不能只看现状,要看未来应该怎么样。当下数字化转型的企业们肯定都会把数据变成自己的资产,都会打造这样的能力。竞争力就是你有,别人没有的东西。如果都没有,那就看谁先打造出来。打造出来了就有竞争力,不打造就会被淘汰。沿着历史的发展,一定会有企业跑出来。比如我们看北京建工,这些企业已经跑出来了,包括陕西建工的利润率都真的增加了。虽然很难说我们贡献了多少,但是我们服务的企业,我们想要的目标都实现了。
关于建筑行业的热点问题36氪:AI大模型今年这么火,它对建筑产业会有什么影响?袁正刚:确实,像ChatGPT这类语言模型是一项革命性的技术。不过,不能简单地用语言模型来处理行业的问题。我们也看了国外的一些研究,非常认同一个通用的模型肯定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它要有一些基础,然后在基础上有一些专业、行业纵深的模型。实际上我们也在打造行业纵深的模型,因为行业有自己的规则和专业知识,要在这个基础上用一些生成式的算法。就像以前云计算,最基础的是云计算的IaaS平台。这些公有云的计算平台我们不做,我们在这个基础上做云的PaaS平台,这个是专业的,不能用通用的PaaS平台来解决专业问题。袁正刚:我们觉得大谈特谈AI没必要,我们的导向是只要把它做好。相比于让客户追求这个技术,我们更多愿意谈价值。所以我们谈的是项目的综合决策,企业的综合决策,AI模型是为这些服务的。36氪:如何看待建筑企业当前的国央企、民企的竞争差异?袁正刚:大型国央企肯定有自己的优势,比如政策、资金、品牌等,这些都是现在的优势。但是未来5年、10年之后,可能会有新的优势出现。比如数字化,我觉得一定会成为一个企业的优势,数字资产一定会发挥作用。不知道谁先打造出来。当然,肯定有一批央企会跑出来,也会有一些民企。我们现在已经看到有一些民企做的很深入,我们也帮助了一些民企,使得他们的利润率提升了1%,这是很可观的。这样他们再去竞争,他们的优势就会很大。36氪:建筑企业之间的非信任关系是长期存在的,比如,要想实施IPD模式需要一个至关重要的前提条件就是信任,那么如何构建企业之间的信任?袁正刚:我觉得信任不是绝对的,信任是有基础的,就是要有契约精神,要有企业的过往经历,要有合作基础。两个人第一次见面很难就信任对方。就像我们跟北京建工,我们合作了20多年,信任感非常强。我们经常跟他们合作做项目,有时候还会吵架,但是吵得也很开心。那就是非常强的信任。所以,我觉得像IPD这种模式,肯定不会说两个企业第一次见面就搞IPD。倘若彼此做过很多项目,企业的目标一致,追求一致,这样可能会更好。对客户来说,还是要给他们很多选择。客户有他们自己的管理方式,不一定都是IPD、EPC 的模式,有些还是传统的施工总承包模式,这些都有它们的合理性。客户的管理方式是多元化的,这一点我们不能激进,但我们自己的能力要提升,变化不能太优柔寡断。36氪旗下数智公众号
👇🏻 真诚推荐你关注 👇🏻
来个“分享、点赞、在看”👇
文章引用微信公众号"36氪",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