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觉得生活很累,就去读读《瓦尔登湖》

新闻资讯   2023-07-12 09:43   51   0  


点击下方卡片关注“有书”,加⭐星标⭐不迷路

文 | 瑾山月 · 主播 | 柠檬
来源 | 帆书 原樊登读书

(ID: readingclub_btfx)


你发现没?不知从何时起,身边的人们好像都陷入了一个“怪圈”:


读书时要力争上游,积极表现,为将来找工作做准备;


二十出头进入社会,一定要进大厂、进别人眼中的“好单位”;


到了三四十岁,又生怕被时代抛弃、被同龄人落下,想赚更多钱,有更高的职位……


在所谓的“成功范本”下,每个人都在一条越走越拥挤的路上拼命地你追我赶,越活越累。


我们疲惫、彷徨,却停不下来;我们努力、自律,却陷入更深的焦虑。


然而,人生真的只有这一条路可走吗?


早在一百多年前,作家梭罗就在《瓦尔登湖》中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从圆心能够画出多少半径,就有多少生命的途径。”

就像圆有无数条半径,其实,人生也该有千万种选择。



被“成功学”裹挟的你,一定很累吧


网上有人问:人是怎么做到每个年龄段都累的?


很多人说:

“因为外界告诉你:每个年纪,都有每个年纪该做的事。”

是啊,孩子们比着考高分,学才艺,要赢在起跑线;


成年人也是各种卷,都力争在35岁之前有所作为。


成功学泛滥的今天,人“该做”的事太多。


你要品学兼优,出人头地;你要事业有成,家庭美满。


仿佛哪一步没跟上,就会被贴上“失败”的标签。


可事实上,越是盲随社会的脚步,越是容易迷失方向,不知所措。


就像梭罗在去瓦尔登湖之前,也曾努力地想“成功”,结果却身心交瘁。


他1833年考入哈佛文学院,梦想毕业后能走上文学之路。


当时的美国,正值经济上升期。社会只青睐“能赚钱”的人,根本看不起他这样的文学青年。


于是毕业后,梭罗和哥哥开了一所私立学校,后来又和父亲一起经营家族产业。


他每天忙于应酬,又要操心生意,整个人活得疲惫不堪。


更令他难过的是,他根本没时间读书写作,生活里一点乐趣都没有。


还有那么几年,梭罗去社会上打工,先后做过编辑、督查员。


然而,当编辑时,不被主编认可,当督察员时,又惨遭淘汰。


可以说,年轻时的梭罗和你我一样,过着麻木又疲惫的日子。


当年的他被成功学所累,而我们不也受困于“标配人生”吗?


你想朝梦想进军,干点自由职业,可在别人的劝说下,还是做了公司职员;


你想做全职太太,又在外界的压力下,硬着头皮去做根本不适合自己的工作;


你想过小富即安的日子,却又在与同龄人的攀比中,拼命去赚更多的钱……


很多时候,走上所谓的“成功”之路,并非我们的本意。


是焦躁的时代里,一股股莽撞向前的浪潮,将你我裹挟。


我们不敢违逆潮流,不敢活成另类,更不敢面对真实的自己。


最终,都迷失在喧嚣中,被加工成了同样可怜的样子。




成功没有标准答案,人生也一样


过够了这种“标准化”生活的梭罗,毅然放弃了一切,来到了瓦尔登湖。


他在湖边搭起了一座小木屋,开垦了几块荒地,试图在劳作和思考中重新寻求生活的本质和生命的答案。


在那里,他遇见了一位很有趣的朋友。


他是个贫穷的樵夫,独居在森林中,一穷二白,无权无势,是众人眼里的失败者。


可就是这个人,却活得无比自在,每天都很幸福。


梭罗问他,这样生活不会无聊吗?


樵夫说:“能在这里砍柴我就很开心了。”


他会用木头做各种小玩意,和林子里的小动物一起玩闹。


小鸟会落在他掌心吃豆子,浣熊会躲到他屋里烤火,斑鸠会叼着他的烟斗到处飞。


他的朋友不在人群中,而是自然界的生灵。


他的财富也不是真金白银,而是内心的欢喜。


听完樵夫的故事,梭罗忍不住感慨:

“人们称赞和认为成功的方式,只不过是生活中的一种。”

我们总以为,住别墅,开豪车,年薪百万,身家过亿,是成功。


但,做个普通人,过好自己舒心的小日子,又何尝不是另一种成功?


前几天,和朋友小陈聊天。


得知他刚辞去一份稳定工作,转行做起了自媒体,在家剪视频,写文案。


起初,我很是不解,和其他人一样,指责他不懂珍惜,自毁前程。


可聊着聊着就明白了,他并非一时冲动。


这几年,行业竞争太卷,他全年无休,天天熬夜,被“末位淘汰”压得喘不过气,不到30岁就患上了脂肪肝。


辞职后,他开始认真思考,自己喜欢什么,天赋又在哪。


觉得自己喜欢创作,也善于和人沟通,就试着做起了自媒体。


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如今他已打造起了自己的平台,虽赚不到大钱,起码可以养活自己。


最主要的是,他不再焦虑迷茫,活得很是自洽。


很喜欢一句话:

“每个人的生活轨迹不同。


在阳光大道上奋力前行是对的,在羊肠小径上欣赏风景也不是错。”


生活没有标准答案,成功也没有标准定义。


在别人的地图上,你永远找不到自己的路。


只要把握好自己的节奏,任何一种自洽的生活,都是成功。




真正的幸福,需要的东西并不多


诗人爱默生曾说:

“没有哪个美国人,比梭罗活得更真实。”


当众人在“拜金主义”的奴役下,把自己活成赚钱机器时,梭罗却能舍掉欲望,放下名利,按自己喜欢的方式去生活。


相比之下,他的勇敢与率真,才是真正的财富。


在瓦尔登湖畔生活的两年多里,梭罗住在小木屋中。


他拥有的东西很少,不过是一把刀、一辆手推车、一盏灯,几本书;


他吃的东西很粗糙,不过是黑麦粉、玉米渣,野果,大豆;


他几乎不赚钱,花销更是少之又少,两年来才花了八美元四十点七五美分。


然而,这种外人眼里的清苦日子,才是梭罗真正向往的生活。


白天,他荡舟湖面,看湖鸟戏耍,或是坐在山坡上,看蚂蚁打架,或是在林中独行,像寻宝一样,捡一些木材、野果回家。


晚上,他要么安静地看看书,写写日记,要么就抹黑去外面走走,感受那种极致的静谧。


瓦尔登湖的冬天很冷,时常有暴风雪降临,梭罗就在屋里燃起炉火,宅在家里思考、写作。


而夏天来临时,他则像自由的鸟,漫无目的地在野外闲逛,或是走很远的路去拜访友人。


就这样,梭罗在大自然的四季轮转中,活出了梦寐以求的样子。


而撑起这种幸福的,却不是巨额财富,而是内心的丰盈与骨子里的勇气。


反过头来想想我们自己,拥有的远比梭罗多,却活得索然无味。


急功近利的时代,我们认准的成功,是一种“有”。


有房有车,有名有利,有花不完的钱,有受用不尽的物质。


我们被物欲绑架,像条“贪吃蛇”,一刻不歇地四处捕猎。


而利益相争的世界里,有多必有寡,有富必有穷,有成必有败。


不管你多努力,总有比你更出色的人。


这便是我们越来越焦虑的根源。


真正的成功到底是什么?怎么才能令自己幸福?


其实,梭罗早已给出了答案。


那就是不做欲望的奴仆,跳出世俗的框架,不羡慕别人的所得,跟随自己的心去走自己的路。


声色犬马,从来不是人生的标配。


只有从心出发,人才能走到自己想去的地方。


这世上真正的成功只有一种,就是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过一生。




豆瓣上曾有人问:“大家为什么不停地阅读《瓦尔登湖》?”


有人这样总结:


《瓦尔登湖》是梭罗搭建的一处避难所。


每当你累了,烦了,随便翻开一页,便能暂时远离现实中的焦虑。


在“社会时钟”的督促下,我们总是一直拼命向前跑,急着长大、忙着赚钱。


可忙活了小半生才发现,自己早已忘记了什么才是真正的快乐和幸福。


如果生活是一张考卷,关于成功的答案,绝不会只有一种。


因为,人和人本就不同,我们都有各自的感受与追求。


与其被统一加工成“不快乐”的成功者,倒不如像梭罗一样,爱己所爱,做己所想。


活成原野上的树,大胆地长出自己的形状,拥有一片属于自己的“瓦尔登湖”。


点个在看,与朋友们共勉。



作者:瑾山月。来源:帆书 原樊登读书(ID:readingclub_btfx),作为优质的内容平台,樊登读书一直在打磨好内容,精推好书,为无数书友的实际生活带来改变。有书经授权发布,转载请联系作者。


文章引用微信公众号"有书",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博客评论
还没有人评论,赶紧抢个沙发~
发表评论
说明:请文明发言,共建和谐网络,您的个人信息不会被公开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