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不能禁止孩子玩手机,这是我见过的最好答案

新闻资讯   2023-07-12 09:45   64   0  


点击下方卡片关注“有书”,加⭐星标⭐不迷路

文 | 春和 · 主播 | 童颜
来源 | 洞见父母(ID:fmczs100




前些天,表姐打电话哭诉,被儿子气死了。


凌晨3点多,发现11岁儿子不睡觉,偷拿手机刷抖音……


表姐说,那天晚上吃太多,半夜起来上厕所,发现儿子房门底下透着光。


打开门一看,儿子正趴在床上,拿着手机刷短视频,一脸兴奋!


再想到最近和老师打电话时,老师就反馈儿子上课总犯困打哈欠。


表姐一下就失去了理智,一巴掌甩在了儿子脸上。


儿子一下从床上蹿起来,捂着脸,眼噙泪水,恶狠狠地冲她吼:

“你凭什么打我!有本事你打死我!”

表姐说,从此之后,儿子就开始了跟她冷战。


对着她摔门、拒绝吃她做的饭,跟见了仇人一样,刻意避着她走……


娘俩一句话都没说上。


表姐哭着问我:

“为什么,因为一个手机,那个小时候一声声‘妈妈、妈妈’叫着的儿子,就消失不见了?

为什么,想尽了一切办法,拔网线、收手机,可孩子对手机却越禁止越上瘾?

为什么好好的孩子,就成了仇人?”




一味禁止孩子玩手机

会变成一场权利争夺


孩子沉迷手机,大多数父母最简单直接的做法就是,骂一顿,打一顿,禁止他以后碰手机。


可过度禁止,只会让亲子关系陷入权利之争。


看过一则新闻。


一位男孩,上小学二年级,总偷玩父母手机。


父母每次发现,就是给他一顿揍。


可揍完,孩子玩手机更痴迷了!


父母不给就偷父母手机玩,找同学借手机玩,甚至去手机店试用样机玩。


最后一次,孩子在被揍之后,留了个纸条就离家出走了。


父母报警,找了一天一夜,才把孩子找回来。


孩子从7-16岁进入叛逆期,身体快速发育,开始长个,思想也开始走向独立。


当思想独立时,行动的独立也会逐渐表现出来。


这时候,孩子浑身上下都会散发出一种信号:和父母对着干。


父母越反对、越不喜欢的,孩子越要去做;


父母越希望孩子做的,孩子却偏偏不做。


这个时候,如果父母依旧仗着“权威”,命令或者强迫孩子做事情,父母和孩子就极易陷入一场权利之争。


父母越是觉得:“你必须听我的!”


孩子就越会认为:“我是独立的,我凭什么听你的,我要自己做主!”


这种权利之争发生得越多,孩子也就会在对抗中越来越叛逆。


长此以往,亲子关系崩塌,形成恶性循环。


所以,当你过度禁止孩子玩手机时,孩子往往会更加沉迷玩手机。


不是因为手机诱惑力太大,而是孩子为了反抗你,争夺自主权。


越禁止,越对抗,越要做!




一味禁止孩子玩手机

反而成了一种诱惑


在心理学上,有个词叫“禁果效应”。


说的是,简单地禁止一件事,反而会让这件事更具有吸引力,使人关注或行动。


越是禁止的东西,人们就越好奇,越关注,越行动。


育儿同理。    


有心理学家做过一个实验:在房间的桌上倒扣放5个不透明杯子,把一群小孩儿分成两组,分别进入房间。


第一组孩子进入房间后,实验员什么都没有说就出去了。


第二组孩子进入房间后,实验员临走前告诉小孩:

“杯子下放了东西,千万不要动!”

结果,第一组的小孩,几乎没有人注意到桌上的杯子。


而第二组的孩子,个个都盯着杯子,对它充满了好奇心。


没过一会儿,就有孩子忍不住打开了杯子。


更有孩子,挨个把桌上的杯子打开,仔仔细细看了一遍,再放回原位。


孩子天然地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当我们不明原因地禁止TA做一件事情时。


反而会让孩子,在无意识中不断强化这件事情。


一旦脱离管控,孩子便会沉迷其中,或者疯狂尝试。


这就是,越禁止,越好奇,越要做!




父母到位了

手机就会退位


如果禁止有用,那教育就不会如此艰难。


孩子爱玩手机,只是冰山的一角。


冰山之下,孩子的渴望和需求,才是我们真正需要去发现和解决的。


1. 关系,是一切问题的根源


阿德勒说过一句话:

“所有的问题,归根结底都是人际关系的问题。”

当一个孩子沉迷手机,多半也是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出了问题。


接过一个咨询案例,一位妈妈求助。


12岁儿子没日没夜沉迷手机游戏,成绩一落千丈!


因为手机,儿子甚至对她拳脚相向,抡着棍子砸了家里电视。


在咨询过程中,这个12岁的男孩,却哭着吐露了心声:

“转学后,我没有一个朋友,同学嘲笑我是外地人。

教材完全不一样,成绩不好同学也看不起我!

可游戏里,网友都夸我打得好,不会瞧不起我。”

听到“看不起”“嘲笑”这些字眼,妈妈才意识到,原来儿子一直过得这么辛苦。


从孩子上小学开始,同伴关系就会逐渐上升为最主要的人际关系。


同伴关系缺失,会让孩子感到巨大的孤独感,连带着丧失价值感和归属感。


因此,孩子沉迷游戏,父母一定要及时洞察孩子的人际关系问题,带孩子多参加同龄人活动,建立积极的同伴关系。


在平日的生活中,多肯定鼓励孩子,让孩子感受到被认同和接纳。


2. 丰富孩子的现实世界


尹建莉曾说:

“一个孩子如果长期钻在手机里不肯出来,那是因为手机外的世界让他感到枯燥、不快或自卑。”

孩子在现实世界里感觉不到价值和意义,就去手机世界里寻求庇护。


一旦发现孩子沉迷手机,父母一定要反思,孩子在现实世界体验是否太单一。


可以多抽些时间带孩子走出家门,给孩子真实的生命体验!


比如,陪孩子去打球,带孩子去徒步、去露营,教孩子认识夜晚里的星座……


总之,就是带孩子去感受一切美好真实的事物。


李玫瑾教授讲过一个案例,一位爸爸发现儿子沉迷手机游戏,就想方设法带儿子去打乒乓球。


父子之间经常比赛,为了赢爸爸,儿子把业余时间全部用来练习,也渐渐对手机游戏没有了那么大的兴趣。


当孩子得到了足够的爱与陪伴,他们的内心足够丰盈,孩子自然会把目光从那小小的屏幕中挪开。


3. 防止沉迷手机,榜样要立好


让孩子远离手机游戏的最好办法之一,是大人做好榜样。


在孩子面前,即使是忍,也要少玩一点手机。


采访过一位学者,她讲女儿上初一那会儿,老爱刷抖音,每次盯着屏幕笑得呵呵呵的。


她看不下去,就出言制止,可好说歹说都没用,女儿照刷不误。


后来,她和老公一商量,决定以后在孩子面前,刻意学习看书。


只要孩子在家,她俩就看书,专看那种专业的书籍。


女儿一度怀疑,问她:

“妈妈,你是还要考清华吗? ”

这个妈妈说,在闺女面前刻意表演式学习了一段时间,慢慢地,闺女就不好意思总刷抖音了。


看着爸爸妈妈学习看书,女儿也开始拿起了书本。


父母主动放下手机,孩子就会在耳濡目染中获得正面的影响。 


毕竟,教育的真谛,就是用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作者:春和,来源:洞见父母(ID:fmczs100),和千万父母,一起做智慧家长。有书经授权发布,转载请联系作者。


文章引用微信公众号"有书",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博客评论
还没有人评论,赶紧抢个沙发~
发表评论
说明:请文明发言,共建和谐网络,您的个人信息不会被公开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