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你的肠道会长息肉?原因有这7点!

新闻资讯   2023-07-12 13:22   40   0  
点击上方“医学之声”,关注后了解更多精彩内容!

来源:医学之声 



大约 70% 的结肠癌是由腺瘤性息肉演变而来,阻止肠息肉就可以阻止大肠癌的发生。

那么,为什么你的肠道会长息肉?肠息肉的高危人群又有哪些呢?

什么是肠息肉?

大肠息肉其实就是长在肠粘膜上的一个肉疙瘩,主要是增生性息肉,炎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

1.增生性息肉

很小,生长在结肠末端附近,不会变成癌症。

2.炎性息肉

几乎不恶变,在炎症刺激消失后,部分息肉可自行消失;但长期受炎症刺激也有可能发展为腺瘤。

3.腺瘤性息肉

发病率很高,大多数人可能都有,觉得自己没有的可能只是没查过不知道。

恶变的几率较高,属癌前病变,但是从腺瘤到癌的演变过程约经历10~15年,只要定期检查就能阻止它癌变。

腺瘤性息肉具体又可以分为:管状腺瘤、管状绒毛状腺瘤、绒毛状腺瘤等,一般来说,息肉越大、绒毛越多,癌变的可能也越高。

各种类型结直肠息肉的发病率和恶性风险

发生肠息肉的原因有哪些?

肠息肉发生的原因虽然很多,但对大多数大肠息肉患者来讲,不良饮食因素、久坐少动的生活方式是肠道长息肉的主要原因。

常见的其他原因包括:

1. 年龄

结直肠息肉的发病率随年龄增大而增高。从肠癌的发病年龄来看,40岁之后肠癌发病风险快速上升,所以30岁左右的时候很多人可能都已经有息肉了。

2. 胚胎异常

幼年性息肉病多为错构瘤,可能与胚胎发育异常有关。

3. 基因异常

家族性息肉的发生可能与第5对染色体长臂内一种被称为APC(adenomatous polyposis coli)的等位抑癌基因的功能丧失。正常情况下,该等位基因需要同时发挥作用以抑制肿瘤的生长,从而发生结直肠腺瘤性息肉病和癌变。

4. 遗传因素

在结直肠癌患者中,约有10%的患者具有家族患癌病史。同样,家族成员中有人患有腺瘤性息肉时,其他成员发生结直肠息肉的可能性明显升高,尤其是家族性息肉病具有明显的家族遗传性。

5. 胆汁代谢紊乱

胃十二指肠溃疡行胃空肠吻合术以及胆囊切除术后患者,胆汁的流向和排出时间发生改变,大肠内胆汁酸的含量增加而诱发息肉。

6. 肠道炎性疾病

结肠黏膜的慢性炎症病变是导致炎症性息肉发生的主要原因,最多见于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以及阿米巴痢疾、肠道血吸虫和肠结核等,也见于结肠手术后吻合口部位。

7. 饮食性因素

长期进食高脂肪、高蛋白、低纤维性饮食者结直肠息肉的发生率明显增高。吸烟、喝酒和腺瘤性息肉也有密切关系。

哪些人更容易得肠息肉?
《中国结直肠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指南(2020,北京)》根据证据总结了几个高风险因素,包括:

  • 超重或肥胖
  • 年龄超过40岁
  • 抽烟、饮酒
  • 以前有过结肠息肉或结肠癌
  • 患有炎症性肠病,如溃疡性结肠炎或克罗恩病
  • 患有控制不佳的2 型糖尿病

查出肠息肉后怎么办?
医生一般会根据肠道息肉的大小、多少、有无并发症和病理性质决定治疗方案:
1.小息肉一般在行结肠镜检查时予以摘除并送病理检查。
2.直径>3cm的腺瘤,尤其是绒毛状腺瘤应手术切除:腹膜以下的经肛门局部切除,腹膜以上的应开腹切除或在腹腔镜下手术切除。
3.病理检查若腺瘤癌变穿透粘膜肌层或浸润粘膜下层则属于浸润性癌,应按结直肠癌治疗原则处理。腺瘤恶变若未穿透粘膜肌层、未侵犯小血管和淋巴、分化程度较好、切缘无残留,摘除后不必再做外科手术,但应密切观察。
4.炎性息肉以治疗原发肠道疾病为主,炎症刺激消失后,息肉可自行消失;增生性息肉症状不明显,无须特殊治疗。
怎么预防息肉复发?

结直肠癌是个生活方式病,也是一个舌尖上的疾病,跟我们吃什么食物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大量的油脂食物、肉类食物、高蛋白质高能量的摄入都会增加它的风险。

想要避免复发:
第一,要减少这类食物的摄入,适当增加水果和蔬菜的摄入。
第二,肥胖也是结直肠癌的风险因素,因此我们需要去减少体重。
第三,结直肠癌是个高度遗传性的肿瘤,即使我们在生活方式饮食上去注意,也可能由于我们本身基因的原因,肿瘤发生的基础已经完成,因此也会长息肉、进展期腺瘤甚至肠癌,定期检查才是王道。


END

医学之声出品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 相关阅读 /

·肠道里长了息肉,上厕所时会有3个提示,别等到中晚期了才发现

/ 推荐阅读 

·这样教你看心电图,没有理由看不懂 !

文章引用微信公众号"医学之声",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博客评论
还没有人评论,赶紧抢个沙发~
发表评论
说明:请文明发言,共建和谐网络,您的个人信息不会被公开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