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心,男孩躲窗外被家长追打从5楼跳下!

新闻资讯   2023-07-12 15:55   78   0  
前一阵子,小飞老师在微信群看到一个令人不适的视频,一名5岁男孩为躲避家长体罚,站在窗外的空调外机上,随后从5楼纵身跳下……
这过程,实在让人揪心。


男孩躲窗外被家长追打从5楼跳下
被妈妈追打的恐惧大于跳楼


6月底,一段“男童被打后从5楼跳下”的视频在社交网络上流传,引起广泛关注。
视频里的那个小男孩,瑟缩在空调外机上,场面极其危险。
这个小男孩目测六七岁,一边哭一边说,“她打我”。窗户那边一成年人却根本不当回事,依然用手持长杆抽打小男孩。
最终,在一众围观者“别打孩子”的喊声里,男孩还是被棍子逼得跳下了5层高楼,身体多处骨折,目前仍躺在医院里接受救治。
从视频可以看到,男孩所站的空调外机在5楼,往下看别说孩子了,连大人也会腿软的那种,而且男孩的处境都如此危险了,差一点就会有坠楼的风险,但他的父母并没有停止对他的追打,还是继续的用棍子不停地朝他身子上打去。
那一刻,在孩子心中,跟跳楼的恐惧比起来,他更害怕父母的殴打。
26日晚,@长丰公安发布警情通报,水湖镇某小区有人坠楼。接警后,辖区派出所民警迅速赶赴现场处置。到达现场后,在该小区某单元楼下发现一名坠楼儿童(闫某某,男),随即送医救治。
通报表示,这名坠楼儿童是因为贪玩担心母亲责罚,才躲到了防盗窗外的平台上,妈妈是担心孩子坠楼,用棒状物拍打,“规劝”孩子进屋,然后孩子跳了楼。
目前孩子暂时没有生命危险,但是身体有多处骨折,肺部挫伤,通报特别表明,为了避免对儿童造成二次伤害,请不要传播相关视频。

通告里用了“规劝”这词,小飞老师有点匪夷所思。

在网传视频里,我们都很清楚看到,孩子已经站在5楼高的室外空调机上。这位妈妈却选择挥动棍棒来不断“规劝”孩子,这难道不是威胁,刺激吗?

视频里有孩子的哭喊,还有热心路人的大喊,就是没有家长的“规劝”。万幸的是孩子现在没有生命危险,但是这一次的事件都将会给孩子身心留下难以磨灭的伤害。
这次的惊险,是教训也是警钟,教训是让家长进行反思,为什么自己的“规劝”反而把孩子推向危险,有问题的教育方式是不是要及时改正,棍棒教育是不是要叫停了。

会有家长觉得我打自家孩子不犯法、别人管不着,但现在的《未成年人保护法》明确禁止了对未成年人的家庭暴力和虐待。家长教育孩子、象征性地打几下,轻微的,合乎情理,法律一般不会追究,但是情节后果严重的,可以构成故意伤害罪,是要负刑事责任的。


被“打坏”了的孩子
棍棒没有打出爱

对于,孩子要不要打的问题,很多家长可能会说,“我们这一辈很多人都是被打大的,大家不都好好的?”
没错,我们这一辈很多人都在父母的“混合双打”中成长的,但教育却是没有“后悔药”的一条漫漫长路。

就如同好好长大了的孩子一样,被“打坏”了的孩子,其实也屡见不鲜。
一名16岁的男孩在24小时内纵火 8 起,经过询问后男孩表示,因为经常受到父亲的打骂,心中充满了怨气。
一名初三男生因打牌被叫家长。母亲赶到学校,在走廊连续掌掴、锁喉、推挤儿子头部。这名男生在沉默3分钟后,突然翻身跃下了教学楼。

很多家长打孩子,首当其冲的原因都是“孩子犯错,打了才会改”。


“打”就像一味特效药,无论孩子是在撒泼打滚还是满屋子制造垃圾,一掌下去,立刻消停。但,这是因为孩子真正明白自己的错误,并且决心要改正了吗?


说白了,“打”出来的乖巧,只不过是孩子在疼痛和恐惧的支配下,选择了对父母“妥协”。


从事青少年心理问题和犯罪心理研究的李玫瑾教授曾经就提到过,当孩子犯错,TA本身就会产生愧疚的心理,但这个时候如果被家长一顿胖揍,孩子就会认为“我已经得到了应有的惩罚”,不仅不会去反思和总结自己犯错的原因,反而容易破罐子破摔地认为,“这就是父母的底线了,大不了再被打一顿吧”。


久而久之,很多父母就会发现:孩子被打之后不仅没改,反而可能越打越叛逆。


得克萨斯大学和密歇根大学的研究人员,曾经就“父母打孩子”这个问题进行长达50年的跟踪研究。这项研究收集了超过160000名儿童的数据,对数据进行分析后,得出的结论是,一个人小时候被打得越多,成人后越有可能表现出反社会行为,并且罹患精神疾病的风险也较高。


长期体罚、语言暴力,会改变孩子大脑结构,从而引起智商下降(主要为儿童)、自控力减弱,并增加孩子攻击倾向、反社会人格、抑郁症、焦虑症、物质上瘾以及精神疾病的发生率。

体罚对孩子大脑的伤害,最明显的阶段在5-9岁,童年时期造成的大脑损伤,通常会在青春期显现出来。


这些的例子和数据都让我们看到,无论这些“不太幸运”的孩子最终是选择攻击他人还是攻击自己,棍棒没有打出爱,而是造成了不可挽回的伤害。

长期经受体罚的孩子,不仅智商容易降低,自控力、判断力也会不足。这就导致孩子在学习的时候无法专注,总是控制不住自己想玩、想逃避的心。


家长越是因为孩子自控力差而打他,同样孩子越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

自控力差的孩子,日后会成为自控力差的成年人。他们有了孩子以后,自然也会因为难以自控而打骂自己的孩子。这些家长其实自己都无法意识到,他们面对孩子错误行为时的失控表现,正是隐藏在自己内心深处的历史遗留创伤。



用“犯错—沟通—复盘”

代替“犯错—打”

当孩子犯错,不骂不打的情况下,是否有什么行之有效的方式让TA改变呢?

首先爸爸妈妈们请先冷静,花几分钟离开孩子,让自己冷静几分钟。


然后家长和一起孩子建立有效犯错机制,用“犯错—沟通—复盘”,来代替原先简单粗暴的“犯错—打”的模式。

比如当家里来了客人,孩子在家长和客人对话的时候不停打断、插嘴。这时候,爸爸妈妈可以把孩子单独带进房间,首先问清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了解孩子的想法。

如果孩子给出的是并无恶意的理由,比如“你们讲的东西我很好奇,我有想问的问题”等,家长就可以进行下一步,告知孩子错误行为带来的后果:“但是你这样不停打断我们的对话,客人和爸爸/妈妈都会不开心哦。”
沟通结束之后,爸爸妈妈还可以根据孩子犯错的类型,引导孩子做一些补救措施,让孩子学会承担自己犯错的结果。

最后以总结的方式,帮助孩子复盘这次犯错的经历,让孩子做到吸取教训,比如告诉孩子,“别人正在说话的时候,突然打断是不礼貌的行为。不止是爸爸妈妈,别的小朋友在说话的时候,也不应该突然打断”。
当然,这样的沟通方式费时费力,并且需要长时间和孩子一起培养这样的沟通方式,但就像那句话说的,“是爱就会克制”


如果你没忍住惩罚了孩子:这时候可以平静地向孩子解释,为什么你会惩罚他,指出他激怒你的具体行为。哪里错了,以及你是如何感到生气。


并且,还应该就你刚才的失控行为向孩子道歉,告诉孩子,暴力并非解决问题的最好方式。勇于认错的父母,好过做错了事情还将错误行为合理化的父母。


在面对孩子的时候,让自己慢下来,给予孩子更多的耐心和克制的爱。

毕竟,在育儿这条路上,有时候“慢慢来会比较快”。

很多时候,家长也会因为学习问题,或者认为自己孩子总比不上“别人家的孩子”,而选择对孩子冷言冷语,甚至是“棍棒教育”。

但是,孩子的优秀与否不能单纯与冷冰冰的成绩数字挂钩,我们培养的不是只会做题只会考高分的机器人,而是孩子能找对自己的兴趣方向,并能持续的在这道路上不断发展。

孩子的兴趣不是“打”出来的,而是需要不断的寻找挖掘,继续鼓励前行。


孙明展老师团队提出的教育减法项目借鉴了许多教育学大师的成果,在顶层设计给孩子设定了五大能力优势的考察课程:数理逻辑、沟通交流、身体动觉、艺术感受、匠人技能,每个维度下面又有5个不同的学科领域,每个学科下面又有5个以上的专业方向。



最保守的5*5*5,孩子已经有125个发展方向了。


这就是我们的“教育减法论”。


“教育减法”旨在帮助家长摆脱焦虑,在孩子教育早期,通过低成本的快速试错做减法,找到孩子未来的大方向。


当孩子的潜能和特长得到唤醒和激励后,你会发现,每个孩子都是一座宝库,潜能和创造力都是无限的。

分数有高低,能力有强弱,进步有大小,但每个孩子都有独一无二的发展方向和未来。

在教育减法体系里,我们借鉴了许多教育学大师的成果,在顶层设计给孩子设定了六大能力优势的考察课程,助你发现孩子的能力所在。

我们的天赋训练营提供不限主题、不限次数的服务,为孩子提供个性化的发掘方案,助力他们展现独特的潜力。

围绕着音乐、表达、科学、商业、匠人、大语文等六大方向不同主题的训练营


<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

如果您也想了解孩子的天赋和潜能

赶紧加入我们,一起为教育做减法

一起挖掘孩子的能力所在

长按识别添加营长,加入我们吧

敲门砖【飞慕课教育减法】


文章引用微信公众号"帮妈聊育儿",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博客评论
还没有人评论,赶紧抢个沙发~
发表评论
说明:请文明发言,共建和谐网络,您的个人信息不会被公开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