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富课后服务内容,夯实学校育人主阵地,满足学生多样化成长需求
本报讯(记者 史辛 | 叶飞) 近日,河北省课后服务现场会在邯郸市复兴区召开。与会人员观看了课后服务成果展,邯郸市教育局、石家庄市教育局、邯郸市复兴区政府、秦皇岛市昌黎县昌黎镇第八小学等单位负责人作了经验介绍。与会人员还走进邯郸市第五中学、复兴区第三中学、复兴区实验小学等学校实地观摩课后服务开展情况,深入了解复兴区相关方面的经验做法。
事实上,这只是河北省课后服务从“全覆盖”走向“高质量”的一个缩影。
为解决课后“三点半”难题,河北省从2016年开始就探索实施小学课后延时托管服务,2019年,省教育厅等四部门出台了关于做好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推动课后服务工作在全省全面开展。河北省教育厅一级巡视员王利迁在会上介绍了一组数据:“如今,全省开展课后服务的义务教育学校比例达到100%,643万学生享受了课后服务,学生参与率达到88%,实现了‘城乡学校全面开展,有需求学生全面覆盖’。”
近年来,如何促使课后服务从“全覆盖”走向“高质量”,成为河北教育人面对的一大课题。为了寻找答案,河北各地各校立足实际,探索了许多实践经验。
作为河北省唯一入选教育部首批23个义务教育课后服务典型案例的地区,石家庄市的“课后服务结束时间不早于18:00”“加强督导检查”等多项举措在全国进行了推广。据了解,该市于2022年在全省首批实施暑期免费学生托管基础上,今年继续将学生免费托管服务列入全市十件民生实事予以落实。
邯郸市则趟出了一条以课后服务赋能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路径。教育局长张荷红介绍,当地坚持创新服务模式、创新师资来源、创新落实形式,丰富课后服务内容,提升课后服务质量。当地组织全市4.3万余名在职教师积极参与课后服务,鼓励教职工发挥爱好特长、跨学科指导学生,广泛动员学生家长、社区志愿者、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为学生提供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
邯郸市还以复兴区为试点,探索校外非学科类培训机构参与课后服务,实现互利共赢。据悉,复兴区出台《复兴区关于遴选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参与课后服务的实施方案》,通过阳光化运作,首批遴选了53家资质高、实力强、信誉好的校外机构参与课后服务。全程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新闻媒体、学校代表、家长代表等进行现场监督,建立了校外机构参与校内课后服务区域“白名单”。校外机构进入学校后的项目开展情况由学生及家长自愿选择,机构与学校及其家长委员会代表签订三方协议,明确服务过程中各方的权利和义务,同时建立动态管理和评估退出机制。“原来孩子在校外培训足球,总得请假回来接送他,现在好了,在学校参加课后服务,还是原来的教练,一节同样时长的训练课还便宜30块钱,怎么能不高兴?”有家长笑着说。
作为秦皇岛市昌黎县第一批课后服务试点校,昌黎镇第八完全小学挖掘、整理出部分特色项目,每天分年级设置:周一为“丰富的语言世界”、周二为“奇妙的数字王国”、周三为“多彩的艺术课堂”、周四为“炫酷的户外运动”、周五为“多元的科技空间”。“我们学校目前已经组建了20多个社团,最大限度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需求。”校长魏美江表示。
做好课后服务工作是落实“双减”工作的重要着力点,充足的经费保障则是课后服务工作顺利开展的关键。“河北省全域建立完善‘财政基本保障、家庭适当分担’的课后服务经费保障机制,各地加大课后服务财政投入,明确服务性收费办法,强化资金监管,促进课后服务提质增效。”河北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处长石岩介绍。
经费有了保障,怎么管好用好课后服务经费?河北省近年来涌现出了许多创新做法。比如,张家口市经开区每年拿出30万奖励性资金,用于聘请艺术、科技等各类校外专业教师,为提升课后服务质量提供保障。雄安新区雄县则创造性开发了河北省首个县域“中央厨房”系统软件平台,实现县域课后服务全流程云端管理,从家长选课、各校排课、机构评价、成果展示等方面极大提升了区域课后服务管理工作的数字化应用能力和课程资源使用效益。
此外,河北省的课后服务保障机制还纳入了政府的年度考核,尤其是承德市、衡水市将“双减”工作纳入对县(市、区)党政年末考核体系的做法,受到与会人员的好评。
课后服务实施过程中,教师的付出有目共睹。许多地方对教师的关爱进一步加强。据悉,秦皇岛市海港区实施“教师积分存假”制度,教师可合理调休,实现弹性上下班。唐山市路北区实验小学则采取“双减服务零星假”“亲情假”“奖励弹性假”等方式,加强教师关爱。
“成绩虽值得充分肯定,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其中存在一些不足,比如有的地方对课后服务工作重要性认识不够,有些地方在整合校内外教育资源方面办法不多,农村学校课后服务工作相对比较薄弱……”王利迁强调,“我们需要深刻理解课后服务在‘双减’工作中的重要地位,进一步落实保障措施,丰富课后服务内容,夯实学校育人主阵地,满足学生多样化成长需求。”
文章引用微信公众号"中国教师报",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