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幼儿园行凶,“戾气时代”如何自我保护?

新闻资讯   2023-07-12 21:10   46   0  
特别说明:因为微信又......“改版”,现在如果没星号的话,基本就很难看到我们的文章推送了,所以拜托大家务必给我们公众号设成“星标”。多谢

设置的方式就是点击上方的公众号名称,然后再点击右上角的“...”,就可以看到“设为星标”了。





很难过,发生了一件很不幸的事情,但似乎更无奈的事,看到这样的悲剧的发生,已经有种似乎必然的无奈:
关于这类新闻,我的态度一向是:不要去讨论案情细节,一方面在调查结果出来之前,不要传网上种版本的内幕;而即便是在调查结果公布之后,也不要去讨论什么“动机”。因为只要讨论动机,不管是正方还是反方,这类讨论本身就会造成“有些动机或许是合理的”错误印象,甚至引发更多的悲剧。这是我不能接受的,任何动机都不能让这类凶残暴力行为合理化。
其实最近一段时间,已经有不少文章在讨论以后类似暴力事件有可能会增多的风险。当然,给出的原因角度各自不同,有些是经济问题,也有心理、教育、媒体、网络环境等等。
在这些讨论中,我们也熟悉了一个叫做“戾气”的词。

现在的社会是不是比几年前的戾气更重呢?我个人认为答案是肯定的。
这背后的原因当然有很多很复杂,有些问题也不方便接ci在文章里说。所以从我个人的角度来说,我只能接受这是一个事实,是一个我个人无法撼动,去扭转的现状趋势。
我们当然可以去做一些事情,比如知乎最近终于明白了“互联网要良性讨论”,下架匿名功能,的确是个有意义的举措,但对于已经烂到家的知乎讨论氛围,我认为也起不了扭转乾坤的作用,不可能让知乎回到原本的模样了。

整个社会也是如此。同样不可能通过某些“小动作”,或者空洞地“宣扬正能量”,就能让这股“戾气”减少甚至消失的。更令人无奈的是,网上一些骂凶手暴力行为,感慨和批判这个社会“戾气”越来越浓的言论,本身也是充满了“戾气”。
就算是在今天这样的悲剧发生的时候,我们看一下新闻的评论区,或者看一下微博相关词条的实时内容,就会发现:其实很多人也只是在发泄自己的“戾气”,甚至不乏趁机制造、鼓吹矛盾的。
之前在聊类似的社会新闻的时候,有不少读者的留言表现的很消极,甚至有些颓废,觉得未来很灰色,危机四伏。
其实也不需要这样。即便不认可这样的“戾气环境”,即便觉得有些无力,即便觉得很难改变大环境。我们也有可以做的事情:努力保护好自己和家人亲友,减少相关的风险。
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环境,有不同的生活。社会问题中国人见多了,永远都有适合的哲学和方法。
孟子说过: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而写过那句著名的“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元代诗人、名臣张养浩,也说过类似的一句话。很值得我们思考:“进则安居以行其志,退则安居以修其所未能
无论是孟子还是张养浩,他们的意思都是说:如果你愿意,或者有能力去做改变世界、社会的事情,那么就去做。如果你觉得对这个社会失望、无能为力了,那也不必完全颓废,更不需要变成“愤青愤中愤老”的键盘侠,而是做好自己,提高自身的修养,也能让自己的生活状态变成更好。
那如何自我保护,这肯定不是什么容易回答的问题,毕竟如果非常容易做到,也就不会成为社会问题了。而且每个人也肯定有不同的,适合自己的方法。我只说几条自己日常在努力的事情,给大家当做参考吧,如果你有好的建议,也请在留言区分享给的大家:
减少自己的“戾气”。这是最重要也是最难的事情,尤其是在社会整体氛围下。我们每个人总是能遇到让自己火冒三丈,或者心情低落,需要发泄情绪的状态。在这种时候,在网上或者现实中骂人、攻击,发泄,是快速让自己放松、减压的方式。
但这么做是不对的。这不仅仅是“每个人都付出一点爱”的世界大同愿望,而且这种发泄本身也是要付出个人代价的。先不说“人以类聚”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它让我们极容易处于与人发生冲突的心理状态,增加了自己和身边的人遭遇相关危险的几率。
勇敢是我们都应该努力拥有的美德,但千万不要把这种美德和好勇斗狠混为一谈。勇于私斗的人,大多也是怯于公战的,真遇到大事,“戾气”八成只是色厉内荏而已。
同时,也要离带有“戾气”,也就是更容易有暴力倾向的人远一些。(我不喜欢用“垃圾人”这个词,因为垃圾是可以回收再利用的一种社会资源)
如何在生活中分辨那些“面带戾气”的人。这并不是什么玄学。其实随着生活工作,接触社会时间久了,很多人都会逐渐学会这个技能。
这并不是说什么“面相算命”之类的玄学,而是说人作为一个整体,心理和生理是会相互影响的,精神状态肯定会影响他的表情、动作、行为。如果比较关注这方面,是可以发现“三观影响五官”的规律。
所以如果我们发现周围有一些人的行为举止、表情神态非常奇怪,那就尽量保持距离,如果发现危险就及时报警。
再者,提升自己的身体素质、提高一定的自保能力,也是必要的。体育锻炼不仅仅是为了减肥和穿衣服好看,同时它也提高了我们在紧急情况下自保的能力 —— 即便不求能通过搏斗制服歹徒,但至少要有体力逃跑,甚至抱着孩子一起跑啊。
其实,在2019年那次事件的时候,我专门写过一篇文章,也说到了一点:教会孩子赶快跑。但不知道为什么这样的文章也被删了。

文章内容很简单 —— 孩子很难像成年人一样接受很复杂的规则,更难合理判断一个复杂、危险的情况该如何应对。因此教育孩子救死扶伤、在发生意外事故的时候见义勇为都是可以的,但是一旦遇到暴力事件,就要让他们记得一个字就好:。并希望通过不断教育,能让孩子在惊恐中本能地完成这件事情。
当然,这些只是我个人的一些建议,希望对大家有帮助,也希望大家提供自己的建议和实践经验。



我们新增了日常提问咨询的入口,如果你有什么问题,可以点击我们公众号下方工具栏的【提问沟通】告诉我们:


更多相关的文章,可以点击我们公众号下方工具栏的【搜索文章】,在搜索栏里输入“安全”来查找。

  • 防触电!游泳安全中不能忽视的问题
  • 自制儿童辅食的安全与亚硝酸盐
  • 假如孩子学动画片拿伞跳下26楼后,家长去起诉动画公司?

  • 如果用禁带刀具上列车杀人,当然是安检的责任

  • 晚高峰,北京CBD国贸立交桥应急道上,一辆“老头乐”飞驰而过

  • 每年暑假上万中国儿童溺水而亡,而家长应牢记的是这3点

  • 坐飞机最安全吗?简单估算一下

  • 杀人的网红推荐,与已经10岁的今日头条

  • 数十年、数万件的官司,上百亿的赔偿,强生滑石粉婴儿爽身粉终于停售了

  • 运动跑步后的猝死风险如何看?如何规避?

  • 什么样的激光笔会晃伤眼睛?如何选?

  • 发生车祸时,副驾驶比后排更危险吗?

  • 童床抽查46%不合格,那到底应该如何选择?

  • 央视曝儿童平衡车安全风险,新闻背后的隐藏信息有哪些

  • Netflix为何被这部电影卷入儿童色情的抗议旋涡?



近期文章回顾




本期团购

文章引用微信公众号"一小时爸爸",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博客评论
还没有人评论,赶紧抢个沙发~
发表评论
说明:请文明发言,共建和谐网络,您的个人信息不会被公开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