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一个极其重要的数据信息:
经对25个夏粮生产省(区、市)调查,2023年全国夏粮播种面积比上年增加78.5千公顷(117.8万亩),单位面积产量比上年减少64.3公斤/公顷(4.3公斤/亩),总产量比上年减少127.4万吨(25.5亿斤),下降0.9%,其中减产以小麦为主。
有网友惊叹地说,这是第一次看到粮食减产的新闻。
确实如此,无论夏粮还是秋粮,以前电视里播的、新闻中报的,年年都是丰收年,每年都有新增长。
好消息听多了也会麻木无感,实际到底有没有增长,似乎也没人去关心了。
然而今年情况却大不一样,虽然种粮面积有了增长,可是众所周知的麦收前“烂场雨”让人揪心不已,不仅河南地区如此,河南周边一些省份也都遭了灾。
靠天吃饭是农业生产的最显著特征,老天爷出难题谁都没办法。
阴雨连绵,小麦收不上来,在地里发芽生霉,是导致粮食减产的一个重要原因。
面对众所周知问题,给统计部门带来了严峻考验,是实事求是上报数据反映真实情况,还是在数字上作文章营造持续增长的假象呢?
事实给出了答案,今年夏粮没有按照惯例增长,收多少粮食进仓就是多少,虽然总产量有所减少,可是看着真实的数字反倒让人生出心安、踏实的感觉。
粮食安全关系国计民生、生死存亡,粮食少一点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弄虚作假,无中生有,虚报数字,因为那样会带来战略误判。
与此同时,粮食还是一种特殊产品,在仓库里存放时间过长也会失去其应有价值,最重要的粮食安全不在于产量,而在于土壤、种子和市场。
如何保护土壤肥力,如何培育优良品种,如何强化市场配置,比单纯的粮食产量更为重要。
以东北为例,现在亟需保护好黑土地,确保土壤具有丰产肥力,而不是过度加大粮食产出。更重要的是需要有世界眼光,把粮食生产和储备放在全球视野中进行配置。
根据联合国粮食署统计,在黑海粮食协议框架下,截止2023年5月,乌克兰累计出口超过1700万吨玉米、小麦和葵花籽油等农产品,其中三分之一是中国买走的。
也就是说,乌克兰已经变成我们的大粮仓。在调控好进口比例的前提下,让国内的土地适当轮作休息,防止过度使用化肥,过度开发种植,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当然会有人担心,别人会不会用粮食问题来卡我们的脖子。会不会被卡脖子,关键取决于自身。
以色列70%国土是沙漠,却有着惊人的农业技术,农业生产除满足国内需求外,每年还有大量农产品出口,欧洲农产品市场40%的瓜果蔬菜产自以色列。
刀耕火种,拥有再多土地都吃不饱;调配失衡,定然会有人挨饿。
先进科学技术是破解一切难题的总源头,文明节约和科学调配是吃好吃足的保证。
今年我们如实公开夏粮减产,说明在粮食问题上已经跳出纯产量观念,完全充分自信起来,有能力牢牢端住自己的饭碗。
实事求是,让人心安。
- End -
文章写尽天下事,只为俯首看苍生!
@关注和转发,就是最大的支持@
为防失联,请添加小编微信:
gss15732022
文章引用微信公众号"国时社",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