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Pre-A,创始人就卖老股了?

新闻资讯   2023-07-19 16:02   61   0  

“天使轮估值10个亿,这价格还能熬到C轮么?”


张雪
来源投中网(ID:China-Venture)
封面来源IC photo
或许在历史上,从没有哪个时间段像现在一样,让投资退出变得如此急切。暂且不提S基金的火爆和隔轮退的普遍,就连创始人也开始将退出前置再前置。

从钙钛矿谈起

最近听说,有些创业不久的钙钛矿创始人已经开始套现,金额达数千万,与创业投入基本持平,更让人意外的是,他们套现的轮次是pre-A轮,没错,不是pre-IPO轮。

如果说早期投资人趁着新能源仍就火爆,套现离场,是履行职责。那么创始人的套现,则更加令人惊讶。

知情人士告诉我,这大概是因为钙钛矿技术太过于早期,产业化、商业化遥遥无期,创始人也没有十足的把握和信心等到量产的到来,还不如先把钱攥在手里的好。

其次,我们在之前的文章中提到过,钙钛矿的明显初创企业多半由高校教授担任创始人,这类创始人的优缺点十分明显,擅长科研而短于商业、战略和组织。因此,在创业过程中,他们更容易遇到困难,见好就收成了一个不错的选项。

第三,钙钛矿近两年变成为了资本的宠儿,头部基金持续加码,产业基金步步紧跟。如果非要用一个字形容钙钛矿项目,那就是“贵”。所以有投资人早就提出过质疑之声:“天使轮估值10个亿,这价格还能熬到C轮么?”

如今创始人的及早套现,或许也折射出了这类项目“诞生即高光”,后续融资面临极大挑战及困难。

当然,有人选择离开也有人选择入场。

上个月,钙钛矿公司光因科技宣布完成了一笔5000万元的天使轮融资,创下该领域天使轮的融资纪录,背后资方为梅花创投和转转集团。

资本跨界投资钙钛矿,在当下看来并不稀奇。更何况,光因科技的创始人温言杰是转转集团前总裁。

不过有趣的是,温言杰此前跟钙钛矿根本没有过接触,他做互联网创业契机,做过教育培训和二手平台。

也正是如此,有分析称这是一场为资本攒的局,以期在钙钛矿这个市场分一杯羹。但该说不说,在第一批创始人已经套现的时候入场,光因科技此举也称不上明智。

钙钛矿除了在一级市场上演各种新鲜戏码外,二级市场上的表现同样不容乐观。

曾经的钙钛矿大牛股奥联电子从2022年12月6日至2022年2月9日股价累计最大涨幅达241%,后因跨界钙钛矿的合伙人履历失实而深陷“造假门”事件而高位崩盘,2月9日高点迄今累计最大跌幅达64%,并最终迎来了深交所的处罚。此外,另一个钙钛矿概念股宝馨科技自2022年8月2日迄今股价累计最大跌幅 56%。

可见,在钙钛矿这个细分领域中,泡沫化和去泡沫要远比我们想象得来的更快。

不过,钙钛矿此次的剧情也是有先例在前的。以第一波AI创业潮为例,当时的AI四小龙,也是更多的在学术上较量,同样是各大科研背景的教授学者下场创业,引得VC们的追逐和热捧,创下了一次次的融资记录。只不过钙钛矿公司没有AI创业公司幸运的是,现在可不是当年可以只靠PPT和概念就能拿到钱的时代了。

内卷赛道的通病

当我拿着钙钛矿这样的案例去跟投资人交流时,他们虽然惊讶,但也坦言这或许在将来会是一种普遍现象,尤其是在新能源、硬科技这些热门领域。

对于这个观点,他们给出了几个理由:

首先,国内投资在科技领域内卷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投中网此前也写到过,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似乎只有投资前沿科技才是唯一正确的选择。然而越前沿也就意味着越大的风险,越多资金的投入以及越长久耐心的等待。

以钙钛矿为例,中试线虽然能够短期提升股价,但却无法加速到量产商业化的距离。如今的钙钛矿仍就面临着像是稳定性问题,寿命问题等核心痛点,而这些也是制约未来商业化量产的关键因素。

我们从不怀疑钙钛矿的未来,但现在钙钛矿想实现商业化确实为时过早。

而这与当下LP们“急增急退”的诉求是相悖的,所以不仅LP们的隔轮退成为常态,传导到创始人身上,提前套现的情况也将愈演愈烈。

其次,在这些热门赛道,资金量实在是太大了,导致很多标的的发展与估值形成巨大的差距,透支得越来越多。

对此,有投资人给我分享了一个案例,一个估值五六十亿的芯片企业,年营收只有区区600万,而且年年亏损,日日烧钱。长此以往,这很难让创始人有坚持的初心,就看VC们给不给提前套现的机会了。

而这个案例只是当前众多公司中的一个缩影。

第三,去年十个投资人中有八个在聊新能源,而今年则变成了十个投资人中九个在看AI。一级市场风口的轮换速度也为创始人带来了极大的不安全感,比如某个去年还希望投钙钛矿项目的投资人告诉我,他今年已经完全不关注这个领域了。

还记得,去年大家在谈论新能源的布局时间窗口时,投资人都乐观地给出了两到三年的答案。可事实上,今年除了少数几个赛道仍就能够获得大额融资外,一些新能源赛道也遭遇了不同程度的遇冷和降温。所以在你追着投时,他想的可能是急着退。

第四,内卷、热门的赛道吸引得更多的是敢于冒风险的“短钱”,要在他们之中找到“长钱”是很难的。

反常操作背后,藏着什么答案?

从最近两年中美投资重点出现分野,到如今中国私募市场资金结构的改变,新能源行业可能是为数不多能够代表中国投资航向的赛道。

然而巨大的资金压力下,隐忧也在逐步显现。

毋庸置疑,不管对于投资人还是创业者,今年都是一个需要谨慎做决定的时间点。

新能源独角兽到底是不是钱堆出来的,前沿项目管理究竟该基于什么预期,创始人反常操作背后又藏着什么答案,很多问题都需要一个理智的回答。同时,我们应该庆幸,在大火越烧越旺之时,就迎来了新能源的理性期。

文章引用微信公众号"36氪Pro",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博客评论
还没有人评论,赶紧抢个沙发~
发表评论
说明:请文明发言,共建和谐网络,您的个人信息不会被公开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