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青山资本 (ID:cyanhillvc),作者:青山投研中心,原文标题:《<平台工人>丨青山资本2023年中消费报告》,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网约车平台注册司机总数已经超过一亿,仍然每天有超过2万新司机注册,各地区陆续宣布饱和;外卖员每天新注册也超过2万;各大厂裁员的消息真真假假人心惶惶;大学生延迟毕业,不想走出校园......“就业”已经成为敏感词,“灵活就业”“慢就业”等等新词的定义普及屡屡冲上热搜。
我们尝试去了解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看看这个时代到底在发生些什么。抽丝剥茧,除却“国际形势”“疫情”等大家司空见惯的因素之外,“平台”作为一个鲜明的主角映入眼帘。
走进平台,我们发现它的影响力之巨大已然成为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而这背后,是数亿依托平台生存的劳动者。他们没有办法被简单定义,也不属于过去对劳动者划分方式中的某一种。他们当中有的人高学历高智商,有的人做着基础的计件工作,也有的人被大量的人关注,举手投足万众瞩目。
我们将其统称为“平台工人”。
一、平台工人是谁
1. 平台工人的定义
工人 = 劳动换取报酬 + 不掌握生产资料
劳动换取报酬
工人定义的重点在于“以劳动换收入”,因此被称作“worker”或是“labor”。在社会经济学概念里,工人指的是“无产者”。区别于可以用收房租、股权升值等等通过资产获取报酬,工人依靠劳动换取报酬。不同职业名称只不过在描述在不同产业里的劳动方式,比如农民、程序员、外卖骑手,或者是医生、老师、餐厅服务员、游戏主播。今天谈到工人,若只联想到工厂里的劳动者是有失偏颇的。
平台让复杂产业链中的每个工作被流程化、标准化、数字化。比如外卖小哥,其实扮演了新型流水线中一个固定环节的劳动者。这种工业化的工作方式也是将这个人群称为工人的直观原因,但不是根本所在。雇农本质也算工人,工人的身份性质与产业无关,与付出的劳动是脑力劳动还是体力劳动也无关。
《资本论》第 1 卷:“自由的工人,这里所说的自由具有双重意义:一方面,工人是自由人,区别于奴隶和农奴,能够把自己的劳动力当作自己的商品来支配;另一方面,他没有别的商品可以出卖,自由得一无所有。”
不掌握生产资料
随着技术的发展、机器的运用,生产方式本身进步了,生产资料也在发生变化。农业生产中生产资料是土地,占有生产资料的地主,出卖劳动力的是农民。
工业革命之后,生产资料发生了变化,工人一词成为了无产者最广泛的表达。当电气革命、信息技术革命乃至今天的AI革命发生时,生产资料和生产方式都发生了大幅的变化,产业越来越发达和丰富,很多新的工种出现,工人的本质慢慢被模糊和忽视。
劳动者是结合生产资料才能让劳动力发挥价值的人。一个没有出租车的司机只是概念上的出租车司机,只有当他驾驶出租车工作时,其劳动力才能创造价值。
那么,今天一个自己租赁乃至购买汽车的网约车司机是工人吗?依然是的,因为平台本身成为了司机以劳动力获得价值必须依附的系统或工具,平台的连接功能正是新时代的核心“生产资料”。如同一个自己有扳手的螺丝工、一个有电脑的程序员、一个有相机的网拍摄影师,在今天依然是工人,因为他们不掌握核心生产资料。
《资本论》第 1 卷:“在自动工厂里重新出现了分工……实际操作工作机的工人和这些机器工人的单纯下手……除了这两类主要工人外,还有为数不多的负责检查和经常修理全部机器的人员,如工程师、机械师、细木工等等。这一类是高级的工人,其中一部分人有科学知识,一部分人有手艺。”
获取劳务报酬和不掌握生产资料是工人的基本要素。另一种更简单的判断方式是失业现象是工人阶级特有的灾难。只要正在经历失业或为失业焦虑,我们都是工人的一员。
2. 平台工人主要工种概况
我国符合平台工人概念的人群超过2亿。近十年是我国GDP增速跌破8%并一路放缓的十年,但失业率基本稳定。因为这也是平台快速渗透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和行业、持续重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环节、推动要素重新配置的十年。平台工人数量很多,这个群体已成为就业主力。了解平台工人的生活状态,研究平台工人结构的演变,不论是从生产还是消费的角度,都有很大价值。
从与平台的关系来看,平台工人主要分为三类:
1. 完成平台的搭建、运营和推广。如程序员、电商行业运营等。一般在平台全职就业。
2. 根据平台规则,依托平台工具,接受派单完成工作。如网约车司机、外卖小哥等。数量庞大,劳动关系灵活。
3. 利用平台引流,完成服务。如达人、网拍摄影师等。常有兼职、个体户出现,工作方式弹性化。
我们选择了6个受关注程度高、对社会影响力大的工种,来展示平台工人群体的贡献和个体的挣扎。
常见的报告和文章中出现的行业人口数量统计,一般有三种口径,人数依次减少:
1. 注册过。在平台注册过的账户数,体现了多少人曾经试图成为这种平台工人。例如滴滴司机总注册数为7000万。
2. 工作过。一段时间内有激活过账户,说明多少人真的做过至少一次。例如美团去年获得过收入的骑手为624万。
3. 常年从事此工作,以此为生、为主要收入来源。如多次使用账户、活跃在一线的数量,展示多少人是稳定在工作而非尝鲜或玩票。例如邮政系统统计的一线工作的快递员约为252万。
本文使用第三种口径作为对主要工种的平台工人的数量的统计。
货车司机
你可能知道的是:
货车司机是平台工人中人数最大的群体,撑起了全球最大的货运体系。作为我国货运物流的主要贡献者,货车司机群体一度超过3000万。在平台出现之前,这一职业早已广泛存在。将货车司机视为平台工人,是因为平台的出现极大改变了货运工作方式,提高了效率,今天货车司机充分“触网”,已经成为依赖平台而生的群体了。
全国货运平台已超过2500家。76%的货车司机使用过货运互联网平台,其中近三成的司机货源基本来自平台,超过七成的司机有一半以上的货源来自平台。
公路货物运输量2022年为371亿吨,货物周转量为6.9万亿吨公里。货车司机完成的公路运输为公路、铁路、水路、航空等全部货运渠道的最高,并且占据绝大部分比重。
疫情期间我们已经深刻体会到了,停一周哪怕停一天都会有巨大的影响。如果要医院有药、超市有货、垃圾不堆积,要让居民生活和企业生产正常运行,货车司机的持续工作一天都不能缺少。
你可能不知道的是:
货车司机曾经“马达一响黄金万两,轱辘一转金钱成串”。但那时的困境是:全靠纸质版的地图册、到地方只能等人接、进城只能半夜、货和油都会被偷、车匪路霸真的会夺人性命。
现在平台带来了安全,还带来了更多货源的渠道。拉一趟货,油费是最大支出。返程是否跑空,决定了这趟是赚钱还是辛苦白干。平台发展带来物流需求的高速增加,更带来了稳定的订单。
车企“0首付”的贷款买车政策促进了货车大量出现。2022年62%的货车司机认为车辆过剩带来了低价竞争。而举债借贷带来的偿债压力更是驱使货车司机超时工作的根源。随着环保标准不断提高,卡车使用寿命已经从以前的15年缩短到7年左右,无形中增加了司机购车成本,这也使司机们不得不延长劳动时间,造成普遍的疲劳驾驶。
超过七成的货车司机学历在初中及以下水平,本科及以上仅为0.6%。农村户口占8成,往往拖家带口,老婆孩子一起常年奔波。2022年女性货车司机从业者占比大幅增加,同比翻了三倍,但也只有2%。
在这个行业里虽然98%都是男性,但其实最好的搭配是卡嫂也能开车。有A照的卡嫂与司机每4小时换一次,人歇车不歇,省去了法规强制的休息时间,吃饭问题也在路上自己做饭解决。一般跑一趟10-15天,吃住在车上,整个家庭的工作和生活都在车里。夫妻无论在工作效率还是收入上都高于单人单车。漫漫长路有照应,辛苦和幸福都在路上,在这俩狭小的货车驾驶室里。
外卖员
你可能知道的是:
外卖或许是城市特色,但外卖小哥是重要的农村劳动力的承接职业。美团外卖小哥超过8成来自县域乡村。
民以食为天。中国餐饮业每年收入超过4万亿,其中绝大部分由充满烟火气的小馆子提供。平台对外卖的支持,让小门店有更好的存活空间。2022年中国单店投资额10-20万的小型店同比增长47.6%。
外卖从餐饮切入,如今也服务了更多行业。美团已有过万家24小时药店,服务了2000万用户。即时零售相关的便利店、小超市近30万家。疫情期间更是支持保供,覆盖了30个省级区域,663个市区县。
你可能不知道的是:
作为即时接单并且要每十几分钟就完成一次到商家取餐和给客户送餐过程的工种,外卖小哥对于“算法”这个新鲜词,却已有入木三分的认知。为了适应算法,外卖小哥们都带上了一副重新看世界的眼镜。
比如,最难的不是找小区,而是电驴在小区外停哪、进小区后如何找到单元楼、该问谁。比如,骑车不会有不好看导航的问题,因为根本不能靠看,路线都得烂熟于心。比如,商家和顾客的习惯都会记住,毕竟点外卖也上瘾。比如,奶茶店是yyds,单多好送,不像粉面会坨、蛋糕会洒。比如,喜茶奈雪星巴克都有单独计价,围着这些大户做专送也够赚了。
但最重要的是,永远要戴头盔,以及绝不能点提前配送。一个是关键时刻救自己的命,也救平台的命;一个是让顾客的每一单都不会上升到投诉的程度,也是救平台的命。
适应规则后的所有动作导向清晰是外卖员的安身立命之本。平台一个参数调整就要影响整个工作状态。当学会与规则和算法相处,细节里能抠出的时间,可以直接转化为少罚款、多拿奖励和补贴。而接单的平台工人,指望基本单价是没钱赚的,奖励和补贴才是收入大头。
最能带来收入增长的,还是得一次送多单。前半个月的新手别想,一天十几单就很好了。每日配送站点排行榜前面的100多单,都是骑手每时每刻接近10单同时在手才能实现的。
做到这样级别的熟练工,每天上班时间比网约车司机少多了,还有固定的休息时间。送外卖其实劳累程度已经比大多数服务员和蓝领工人要好了。但是,再冷再热、风吹日晒雨淋,都得送。而且送外卖需要一直奔跑,电梯是等不了的。
因此虽然送外卖门槛不高几乎没有难度,在外卖站点依然每天都会看到有几个人干了几天就坚持不下去走人了。
发展到今天,很多人关心的意外保险其实已经比较完善了。只不过不骨折的摔车,如果只是出点血,外卖小哥往往会在送单赚钱和去医院浪费时间之间选择前者。毕竟诊疗费不超过三百,保险是不报销的。
网约车司机
你可能知道的是:
2022年新发的网约车驾驶员证同比多新增32.6%,2023年目前每日新增的网约车司机数相比2022年又增长了接近5倍。网约车司机成为当下就业增长最快的行业之一。日常在跑的司机约700万,这700万人支撑起了全国每月约14亿的乘车次数。
网约车诞生的这十年来,凭空创造了比出租车更大的城市客运市场。
今年前五个月,仅官方统计到的合法合规的网约车订单量就已经达到巡游出租车的70%。从更一线的数据来测算,网约车订单量已经至少占全部打车市场的六成以上了。
相比于公共汽车、地铁轻轨这样的方式,打出租车虽然相对方便,但也一直有价格较高、服务态度、潜在的绕路风险等问题。网约车的进入,除了在运载量和客运人次上有所帮助,更重要的是倒逼了出租车行业的进步。一方面网约车的即时下单和系统派单机制节省了司机和乘客的匹配和等待时间,另一方面完全的行程数字化云端化也让路线、价格都变得透明。网约车并没有完全取代出租车的市场,而是在效率和服务质量上完成了整体即时出行市场的提升。
网约车作为更方便的存在,让出行的可能性也变得更多。并且,网约车还创造了以前不存在的拼车、顺风车等更方便更多样化的服务。从最初不在行业监管内再到逐渐纳入监管体系走向正规化,网约车作为一个典型行业,也完成了共享经济尝试中平台与政策彼此博弈最终促进消费者体验的过程。
行业监管内完全的C2C的模式,到B2C,再到逐渐纳入监管体系走向正规化,网约车作为一个典型行业,也完成了共享经济尝试中平台与政策彼此博弈最终促进消费者体验的过程。
你可能不知道的是:
相比于其他平台工人,高薪、体面是网约车司机曾经的重要标签。虽然也是在平台上线上即时接单、线下立马跑活儿的工种,但坐在四轮的汽车里还是少了些奔波感,多了些从容。更何况当年网约车平台大战时,平台单日补贴可以达到4000万。月入过万曾经是基础。白领、有车一族纷纷转为网约车司机,既是尝鲜,又真能赚钱。
但现在月入近万可能已经凤毛麟角。无论几线城市,还在坚持的司机们一个月歇不了一两天,每天出车十几个小时,强度早超过了996。但到手往往只有几千块,算下来时薪已经不如工厂打螺丝的价格。
更直观的感受是,一边得多干几个小时,一边是身体难以坚持,到了10个小时只想收车回家。39%的司机有颈椎病,胃病、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肥胖问题、肠胃功能紊乱、胆囊炎等也是最常见的职业病。饮食不规律、喝浓茶、抽烟是常见的状态。
2023年以来,网约车司机成为尤其“卷”的平台工人去处。无数的白领在面对各种平台工人作为自己离开职场的“退路”时,首选了想象中最合适的网约车司机,却在进入市场时才发现,这里新人最拥挤,而市场规模却在下降。
上百个司机抢一个单子的情况以前无法想象,但现在变为日常。甚至各地政府也纷纷出文警示,提醒谨慎入场。仅仅是官方统计的所有证件都齐全的网约车,目前已经是两年前的两倍多了。
大量涌入的新人们逐渐被薪水和健康问题缠住,慢慢又会考虑离开。究竟是否要跳出这个循环,每个司机都有自己的纠结。作为终日游牧在城市的“都市游民”,网约车司机们最后一点倔强的“体面”,凝固在车里挂满的“R星”里。
那是一块橘色底印着黑色“R☆”字样的车载香薰片。即便很多人可能并不知道也不关心,这个标志背后代表的是美国洛圣都飙车的游侠和德克萨斯荒原上骑马的牛仔。
程序员
你可能知道的是:
程序员所支持的中国互联网平台基础建设工作,让几乎所有中国人民都已经可以把消费和生活的绝大部分放在互联网上解决,包括工作、娱乐、通讯、交易、理财乃至医疗、教育等。
在不上网的人群的调研中,很多场景无法现金支付只能线上支付是最大的不便。
在不上网的人群的调研中,很多场景无法现金支付只能线上支付是最大的不便。Facebook有一句名言“CODE WINS ARGUMENTS(代码胜于雄辩)”。程序员工作的直接成果就是用各种编程语言呈现的一行行的代码。
在程序员的工作中,数据处理和系统架构是平台时代最明显的特征、最需要的高级技能。因为互联网平台相比于传统计算机行业有两大特征:大数据、高并发。
字节在2016年每日处理的数据量为200万亿字节,而五年后这个数字变成了150亿亿字节,翻了7500倍。淘宝双十一的并发峰值可达每秒钟同时交易58.3万笔订单。这些方向的需求和供给的互相促进,进一步刺激了平台在云计算、云存储、芯片、多模态大模型、人工智能领域的研发和积累。
你可能不知道的是:
程序员创造了无穷无尽的互联网世界,这个字节世界有重量吗?
UC Berkeley的计算机科学家John D.Kubiatowicz表示,存储的字节是有重量的。闪存通过捕获电子的办法来区别0和1的符号串,当电子的数量一定时,被捕获(数据被存储)的电子就会获得更高的能级,从而增加质量。一个字节的重量大约是1阿克,也就是1克的1/10^30。互联网上目前有100ZB(十万亿亿字节)的数据,也就是1克的1/10^7。这相当于40个人体细胞的重量,是一根头发丝重量的1/4000,比一粒最小的灰尘还小一点。
一粒灰尘里包含了整个互联网世界。但整个人类文明史上产生的所有数据,95%来自过去十年(2013年为5ZB)。未来,数据成为继续爆发性增长的资产时,平台可能会越来越重,不管是虚拟还是物理意义上。
程序员相关的专业有多火、多高大上,每一个中学的父母和孩子都知道。秃头、格子衫、高智商低情商的玩笑或指责,从来也没有真正伤害过这个群体的自信——因为程序员始终是最高薪的那一群人。即便没有成为行业顶端的大佬,只是兢兢业业的基层和中层从业者,也可以毕业不久做到年薪数十万乃至数百万。
直到目前为止,国内的程序员还是以年轻男性为主。男性比例超过91%,远超全球水平(73%);35岁以下比例超过77%,同样超过全球水平(70%)。“男程序员相亲时因‘赚得多死得早’而被热捧”的段子,好像冒犯了所有人,但在程序员高薪的人设下又无人在意。
增长可以掩盖一切问题。平台的基础建设高速奔袭的时候,从每天晚些下班到大小周再到996,程序员也乐得吃青春饭。累但早早有房有车高消费,程序员一向是自信的,而终日用脑的人设让这种自信显得并不盲目。
工作时必须西装打领的房产中介和以格子衫为代表穿着随意的程序员这两群人之间产生了奇妙的紧密联系。过去十年,北上深杭这样的互联网大厂所在的城市,有无数的房产中介销冠都是程序员成就的,尤其是当平台上市、期权兑现的时候。地图上的“神盘”也都是依厂而建,只不过这个厂是互联网大厂。程序员自嘲为“码农”,工作的地方叫“xx厂”,但这些戏称在房产中介的耳朵里都是金钱的声音。有格子衫、戴眼镜、发量较少,谈吐上话少低调、简单直接的人来看房,中介往往忘履相迎。
在平台工人群体中,程序员是最高薪的职业,其实也是最基础的工作。但这份工作需要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技术快迭代与身体亚健康一同发生。编程技术每时每刻都在发生新的变化,程序员必须持续关注行业发展,否则很容易掉队。而上班期间饱和的工作量也会经常挤压学习时间,只能业余补课。光明日报的调查显示,程序员群体普遍缺乏休闲娱乐时间,个人休息不断被工作挤压,身体和精神承受双重压力。
作息不规律、体育锻炼少、常吃外卖快餐等生活方式,让很多程序员年纪轻轻已经身体多处报警,颈椎病、腰肌劳损、体重超标、失眠多梦以及脱发等是经常交流的疾病。受访者表示:“自己的身体已经达到极限,但是不能停,好像一个陀螺,必须不断地抽打自己,让自己转起来。”
小测验:你是否适合当程序员?
问:老婆给老公打电话:“下班顺路买一斤包子回来。如果看到卖西瓜的就买一个。”当晚,老公只拿着一个包子回了家。请问为什么?
答:因为他看到有人卖西瓜。
程序员的主要工作围绕的是数据、算法和逻辑,使用的语言各自术业有专攻,但都是为与机器对话而设计。当AI风起,人类语言成为机器的语言,最高薪的职业突然感到了最直接的危机。而当经济大环境出现增长的松动,房贷和高消费习惯却难以松动,程序员开始成为最庞大的“迷失的一代”。毕竟,失去的痛苦,远远大于不曾拥有。
达人
你可能知道的是:
如果把发布内容的都算做达人,数量级是数亿级的。仅抖音平台上广义的达人就突破了1亿。我们在此延用抖音官方报告中对达人的定义——1万粉以上的创作者。在这种定义下,加上达人一般都是跨平台经营,很少有专注于一个平台的,我们根据各平台的创作者人数估算,全网的达人数量在500万左右。
这些达人的存在,促进了各种类型的产品和服务在线上完成交易的动机和可能。2022年抖音各行业销售额第一的账号中,达人占比65.2%,超过品牌店铺成为销售主力。品牌与更多达人合作成为大势所趋,全年建联达人数量小于10个的品牌数量有所下降,而合作达人数量超过100、500、1000和2000个的品牌数量增长明显。
相比于“网络红人”,今天的“网络达人”也被称为KOL(关键意见领袖)或KOC(关键意见消费者),因为他们除了粉丝多(“红”),还是相对专业、有一定垂直认知和能力的意见提供者(“达”)。不管怎么称呼,他们本质上在于给出观点、引领意见,并通过对足够多粉丝的覆盖来实现对消费者认知的影响。消费者能够记住的信息是有限的,当商品供给逐渐丰富,产品中开始出现“品牌”。当品牌逐渐丰富,KOL作为挑选、介绍的角色便越来越多。如今KOL也丰富起来,KOC因为更有信任感也开始成长起来。
达人绝不仅仅是品牌营销的工具。达人群体制作的内容让这些内容平台成为了新的搜索引擎,成为了生活百科的攻略大全。知识科普也日益成为达人创造的重要领域。
今天的消费者在互联网上琳琅满目的信息中可以获得一切,但也深受海量信息的噪音干扰。达人的作用就是帮消费者“外包”一部分学习知识、了解世界的过程,最终帮助用户简单地做出“选择”。这一“选择过滤”、把无数粉丝的选择“集中表达”的过程对消费者的影响,不仅发生在购物的“种草”上,更是深入渗透了生活的方方面面。
今天有什么事情我们的判断和选择是不受达人影响的?
我们用“剁手”调侃自己被“消费主义”绑架了,但各种新闻事件、社会热点的舆情,求学、求职、婚恋、家庭、创业、理财的观点,乃至世界观的塑造、人生意义的追寻,这些方面各类达人对我们润物细无声的影响远比买了件东西深远得多。
仅拿短视频而言,当下人均每天要看2.5小时。刨除那些一两秒就不感兴趣划走的,粗算一下,每15秒我们就会被告诉一个新闻或者灌输一个观点,每天我们会被各种达人的观点和信息引导超过600次。我们在无限的内容中被各种观点拉扯,形成一个个“阵营”,大量的话题和对立被创造出来,我们主动或被动地被裹挟其中。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说,注意力汇集、影响力输出、消费者认同后变现,是达人对社会施加作用并反向获益的闭环。这里面传播力如同大喇叭一样是一个重要的参数,对这一参数的追求也解释了为什么互联网上达人的内容越来越光怪陆离。无论是经典的消费理论模型AIDMA(Attention注意/Interest兴趣/Desire欲望/Memory记忆/Action行动),还是互联网用户生命周期模型AARRR(Acquisition获取/Activation激活/Retention留存/Revenue收益/Referral再传播),都能被达人如今无处不在的影响力所印证。
相比于其他的平台工人,达人可能是分布最广泛、最没有地域和城乡限制的工种了。无论是田间的农产品、深山的贫困户,还是上天入海的奇景、你不曾接触过的阶层的生活,达人们都能展示在我们面前。
达人的出现在今天是一种信息的平权,也是对传统传播学的挑战。毕竟,传播学作为社会科学中独立的存在也仅仅是二战之后的事情,最初只是因分析美国总统选举以及对纳粹的反思而起,并且重点关注于纸媒、电视、电台等中心化媒体。
在这种传统的“名人文化”基础上,美国社会学家拉扎斯菲尔德提出的两级传播模式可以视作达人存在价值的一种本质解释:大众传播越来越难直接作用于个人,而是需要“舆论领袖”作为一个个小群体的“思想看门人”,来消化、扩散和强调。赞同的对立面不是反对,而是沉默。作为去中心化的发声者,把一个个观点传递到小群体,再打破他们的沉默,让个体敢于表达赞同。这是达人在社会中真正的意义所在。
你可能不知道的是:
达人作为直面消费者的平台工人,因为产业链位置而获得了最高的收入上限。一小部分年入千万上亿,更多的人虽然粉丝不多但也能接到广告。平台的推荐算法和品牌的营销策略,都使得达人赚钱不需要依赖极高的粉丝量。
但赚钱的背后问题重重。达人个体和公司的博弈永远存在且没有完美方案。平台支持了个体户发展,公会、MCN的意义难辨。有流量的不需要公司,没流量的是公司分散投资的一部分。公司签一百个火三五个,靠那几个赚钱,做的其实不是孵化是天使投资。在服务达人的行业社群里,最常见的需求和讨论都是达人在咨询解约。
另一个难解的问题是,脸活在镜头前的人,难逃容貌焦虑。活在手机滤镜里的达人们,在滤镜过的自己和真实的自己之间,产生的是心中的裂痕。
女性做美妆博主的多,因为商业价值从达人做内容的第一天就决定了:“入对行”是最重要的。选择比努力更重要,游戏博主、搞笑博主,流量更大,但赚钱很难。
虽然不是所有的达人都是靠脸吃青春饭的,但背后的问题是,靠什么吃饭就会不得不持续地在这个方向越投入越大,把自己的身体、时间、金钱都丢进去。没人知道什么时候停下来是最好的平衡。更多的时候,是想投入都不知道该如何投入。作为做内容吸引流量再变卖流量赚钱的群体,达人的长期精神状态值得被关注,因为流量是最上瘾的药。
快递员
你可能知道的是:
在平台诞生之前,中国市场横广纵深。过往十年中国快递单量连年增长,从不足100亿件到突破1000亿件,占全球业务量60%,稳居世界第一,行业规模超过国铁集团,超过民航业。”
这些流动的包裹背后都是一件件的商品,快递体系基础设施的建设支持了每年14万亿的线上消费品零售额。而目前快递业的规模仍然在高速奔跑,每年仅增量就相当于美国一年的总量。
快递员支撑的不只是日常的“买买买”,还有捐向大山的衣服和书本、发到莘莘学子手中的高考录取通知书、救急的药品甚至救命的器官。
你可能不知道的是:
快递员作为商品线上零售最后一公里的存在,免不了因为直面消费者而产生的各种奇葩情况。拆包之后缺东少西,要被怀疑是偷吃偷拿;跟驿站或者顾客没处好或者碰见难缠的,宁愿被投诉扣钱也不上门;有时收货的人不知情或不想收,搬着重物爬了半天楼却吃闭门羹;有时开门取快递的甚至是吼叫不停的宠物而不是人。不过,只要快递里不是活物、快递不出意外中途损坏,都还是能接受的小事。
邮政局副司长近日在演讲中表示,我国快递行业十年来翻了十几倍,但快递小哥人数却反而下降了。人社部发布的2022年第四季度全国“最缺工”的100个职业排行中,快递员排名第三。快递行业的需求增长不言而喻,但为什么快递员的数量却没有增长?
一直以来,快递员都供不应求。都是跑单,网约车司机和外卖有即时性,但快递没有。快递就像是没有时间限制的、慢下来的外卖员。甚至快递员在线下送货,经常会对居民承担临时帮忙的职责,完成鳏寡孤独的居家诉求。年初有报告称,消费者普遍认为快递小哥是“疫情中的负重者”、与自己生活息息相关的“身边人”。
快递员其实干了很多职责外的事情,就像消防员一样。快递员救火已经不是个例新闻了,甚至有的快递公司还有消防车。因为经常覆盖周边的写字楼和居住区,对居民很熟悉,经常上门,消费者也乐得和快递员搞好关系。
但快递员慢不下来。虽然不像外卖,每一单都有时间限制,但快递员一天也有被要求派送的总数。为了完成任务不被罚款,快递员的工作时间其实远超外卖骑手,因为一旦罚款,相当于一两百单白送,可能一天的辛苦就泡汤了。电商平台彼此抢占市场的战争还在继续,新老快递企业也在卷价格,消费者鼓掌欢迎,而快递员的收入却日益微薄。
全年包邮的背后是几乎全年无休的快递员们。在电商平台各类大促节庆的12点之后,许多其他岗位松下一口气,快递员却刚开始辛苦的最后一环。中国幅员辽阔,无数的小村镇里,快递员不能骑车,只能步行送货,日行4万步可能是普通人的极限,但却是他们的日常。
快递员年度流失率在70%以上,其中有20%的快递员转行去送外卖。很多外卖小哥都得先在附近做几年快递才行,对那一带地形和楼宇需要有深刻的理解,快递成了外卖的敲门砖。对于想多挣钱养家糊口的动机来说,快递小哥的终点,往往是当外卖骑手。
快递员少了,快递却在继续变多。目前每年要产生2000万吨的快递垃圾,而整体回收率不到20%。最大头的纸箱基本都被贱卖做纸浆,塑料则几乎被废弃无法再利用。每年上千亿的包裹如何能更好的循环?这也是一个值得挖掘的价值千亿规模的问题。
二、平台工人的结构变化
1. 工人结构的一般演变规律
中国传统工人结构中人数最多的是“制造业”,第二是“建筑业”。在这两个主力行业中,工人的结构变化演变规律存在着共性:早期主要是建设基础设施的岗位需求,在基础设施完善后,更多的就业需求存在于基础设施之上或内部更高级更复杂的内容物搭建中,也就是满足基本需求之后的进阶、多样化的需求。
在制造业中,衣食住等基础需求(食品饮料、服装、家具)的制造业工人数量比例持续下降。而运输设备(汽车为主)、设备(高级工业设备为主)、电气机械和器材、计算机/通信/其他电子设备的制造业工人数量则持续上升。这体现了在工业设备和消费级产品的制造业中,随着市场需求变化,工人结构变化的规律。
在建筑业中,商品房市场出现后,整体行业工人绝对数字大幅增加。这体现了行业初期对基础建设工人的诉求。
同时从建筑业工人的具体结构中能看出,当行业逐渐发展,最基本的建设工人的需求占比迅速下降,而地产中的安装、装修、装饰和其他等需求占比持续上升。
当土地上已经盖好了足够的房子,里面的内容填充、商业运营和营销便成了主要的结构性需求。这点从房地产业(指销售服务业,非建筑业)、租赁服务业的从业人口显著变化中也能明显看出演变规律。
2. 平台工人的历史和演变进度
与上述工人结构的一般演变规律类似,因平台而出现的平台工人,其整体结构也在过去三十年的平台发展中不断变化。当下随着平台本身的发展到了特定阶段,平台工人的演变进度也到了关键隘口。
互联网平台在世纪之交时开始酝酿,最初的价值只在信息传递,核心收入是广告。在完成各类线下实体信息的线上化过程中,互联网是“媒体”的子集。在互联网行业中,获得信息的采编以及卖广告的销售人员是最核心的工种。
随着互联网在时间、空间上展现出的信息传递效率的领先,越来越多的实体产业开始受到影响和渗透。BAT(百度、阿里、腾讯)作为初代巨头,开始展现出“平台”的关键价值:双边网络效应。无论是信息传递、商品零售还是社交领域,平台都因为双边网络效应的存在而开始迅速发展乃至垄断,并且深入影响每一个消费者。
这时平台工人主要以在平台全职就业的人为主,完成平台本身作为未来的基础设施建设的搭建工作。程序员成为了最重要的平台工人,开始在互联网的虚拟土地上添砖加瓦“盖房子”,建造有壁垒的城池。计算机、IT、软件等与编程相关的专业成为最为热门的高校专业。
我们可以拿房地产来做对标,帮助理解平台工人的几大分类。
当各个领域的互联网平台都把领地基本划分完毕后,我们能看到运营和销售的岗位明显增多,成为了互联网公司里和程序员规模齐平的群体。互联网的发展开始进入更稳定的状态。但紧接着,移动互联网又来了。
近十五年来,随着互联网逐步走向移动互联网,数字经济在由虚向实的路上逐步深入。平台能影响和承载的产业形态越来越多,与实体经济的绑定也越来越深。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程序员、运营和销售再次出现了新的需求,新一轮的攻城略地卷入了大量的平台工人。另一方面,移动互联网平台创造了新的两类平台工人,就是前文中提到的,依托平台接单的网约车司机、外卖小哥等,和利用平台引流的服务提供者。
接单型的平台工人,是过去十五年从无到有,增长最为迅速、与普通消费者关系最紧密的群体。平台工人解决了商品要素的物流体验问题,实实在在地和平台互相成就,让物流总成本占GDP比重持续下降,目前已到15%以下,这又释放了经济的活力和创新的机遇。只有“人人能发货”才可“人人能卖货”,只有“半小时送达”才能让商品购买更加频繁和方便。电商直播、短视频种草、近场零售、纯外卖餐饮,新赛道的涌现层出不穷。这是移动互联网真正的价值,也是平台工人大量出现、类目繁多的开始。
演变到今天,当下到了关键节点:平台的基建已经基本到顶了。这是程序员、运营被裁员以及年轻人找不到工作的直接原因,也是外卖小哥、网约车司机等“后路”工作已经饱和的根源。
但平台的整体价值却还远没有到顶。在平台软硬件体系搭建完好后,平台工人的结构重点又开始向利用平台引流的服务提供者转移。如同拿地盖房完成了,购物中心建起来了,餐饮零售电影院也已经入驻了。新的各种类型的服务岗位会出现。过往平台已经完成的信息交互、AI智能、线下交付等软硬件基础建设,将成为创造新的需求和供给的土壤。
近年来,我们已经能看到大量新诞生的长尾职业。它们都在满足一些曾经不存在的、未被提炼的需求,并且尚没有成型的产业从业者。新的需求被发现后,用平台为工具载体和流量入口,新的从业者得以实现供给的落地。2022年腾讯数字生态带动了147个新职业。随着生活服务业数字化程度的加深,数字化运营师作为一种新职业仅在美团的需求总量就有400万左右。
依托平台,新的岗位不断出现,完成新需求和新供给的匹配,实现新的增长飞轮。比如平台对内容的需求催生了新内容编剧。比如在平台上因任何爱好都能被尊重,也能找到同好,从而出现的玩偶医生这样修复时光和回忆的匠人。比如因为平台助农这样长期而宏大的产业发展主题而出现的各种新农人。
在已经为大众所熟知的主流平台工人之外,我们还梳理了一百多个琳琅满目的“新平台工人”,你会看到各种还未出圈的小众岗位,但很有可能你会看到感兴趣甚至将来赖以谋生的新职业。
3. 平台是否还能容纳更多工人
注:
1.∝为表示与某个量成正比例的数学符号,如y随x的正比关系,表示为y∝x。
2.智能化程度指机器、AI等非人工劳动力在整体的商品和服务供给中的份额占比,为0-100%之间的一个数字。
3.国民总时间为总人口数、人口渗透率以及每一个消费者的用户单体注意力加权相乘的函数。
4.用户单体时间价值取决于用户在平台上做什么。随着智能化程度的提升,用户理论上能实现的需求更多。
先看平台规模。
互联网平台作为信息技术集大成的消费端应用,信息的高效“流动”是一切价值的基础和起点。“流量”一词如今已广为人知,平台的价值一方面是流量的获得与分发,另一方面是流量之上能产生什么新的供需匹配、产业结构和市场价值。
“国民总时间”就是流量本身。它与互联网平台的的使用人口与每一个用户花在互联网平台上各式各样的内容上的注意力都有关联。过往三十年,互联网平台获得的“国民总时间”基本见顶,这是比较公认的现实。总人口数和人口渗透率基本都没有增长空间了。但用户单体时间价值还是可以努力的方向。
地产业的买地和造房结束了,建筑工的就业红利就消失了。但在地产里创造商业内容的会成为新的价值。创意、运营、新的商业模式,都是让地产行业规模持续上升的方式。比如住宅变为养老社区,商圈变为潮流市集,购物中心变为年轻力活动综合体。
同样的,平台完成基础建设和产品渗透,写代码的、做运营的红利也就消失了。但在互联网上有限的流量内创造新供给和新需求价值的,也会带来新的平台规模,从而推动新的就业。前面提到的众多新平台工人,就是依托平台产生的新的供需匹配的各种可能性的开始。以前被忽略的人能看见。被忽略的需求能供给满足,被忽略的供给可以创造需求。
智能化程度的提升、需求多样性的创造,都对用户单体时间价值有影响。而这两者之间也有促进作用。一方面,AI等技术不断进步,智能化程度的上升让更多的需求可以被供给满足。互联网平台依靠用户提供的无限内容,实现了巨大的“国民总时间”,我们已经看到AI在重新定义内容生成,并且每天都能做更多的事情。
另一方面,我们也需要自己去不断创造更多样性、更新鲜的需求。技术进步永无止境,本意是为提升效率造福人类,但要避免出现产能过剩,让技术发展有价值,需要前提条件:生产的产品有销路,供给的服务有需求。
依托平台,我们已经看到越来越发达的商品和服务的多样性,从纯粹地要求效率和性价比变为更多可能性。各种正在出现的长尾新职业就是佐证。未来机器会在多样性的供给上也做得越来越好,这时人能做的就不是和机器比效率,而是提供需求,指挥机器该干什么。
再看就业容纳。
智能化程度越高,总体平台规模能支持的就业容纳中,留给人类劳动力的占比就越少。世界经济论坛报告中提到,2025年机器将覆盖全球52%的工作份额。以AI为代表的技术爆发始终在挑战着人类的价值。好在我们已经看到,智能化程度上升本身也会在公式的右侧带来平台规模的增长。技术的发展对就业的替代和创造作用是一个老生常谈的争议性话题,没有定量的答案。我们能思考的,是如何努力让技术成为人类谋求幸福的工具。当AI大风起,人类最好能做自己的舵手,指引载具的方向。
人类的思想与技术一同进步,利用智能化程度的提升,创造更多的需求多样性,可能是未来长期的解决办法。给机器指明目标,是人类最新的、最后的价值,也是未来解决就业的终极方向。
平台依然有就业容纳能力,只是结构变了。
平台积累三十年,它能解决的就业岗位如同蓄水池,水池结构正在急速变化。发展到今天,平台已经完成了基础的底层建设,开始促进和激发更多服务和内容的产生。部分行业集中失业、更多行业蓄势待发是当下我们正在经历的节点。
未来当智能化程度不断提升,数据作为最重要的资源要素,将更多的由平台来集中产生和利用,平台的规模更大、力量更强是必然,因此整体相对也能容纳更多的平台工人。长尾职业如今在年轻人心中已经逐渐成为主流,当大蓄水池里某些水池变小,但更多水池出现时,关注就业的人群应该找到自己的位置。
4. 为什么感觉大家都在失业
一方面,这种“感觉”大家都在失业的“感觉”本身可能就来自平台,它放大了我们对客观失业问题的主观心理感受。这或许是算法可以引导、聚焦话题的一种魔力。
另一方面,正如上文所讲到,平台正在进行工种的结构性变化。此变化带来旧有工种岗位被压缩、新工种还未被广大就业者所知的情况。平台未来相对其他产业的确还能容纳更多工人,但过去几年到现在也确实出现了大量结构性的平台工人失业的情况。这是平台演变到今天,整体工种结构变迁的必然结果。
平台的发展正在带来更多长尾新职业的出现。对于就业来讲,理解平台的演变规律,充分利用平台这个工具,也许是当今职业规划重要的手段。
5. 平台的历史贡献和未来价值
疫情期间,外卖骑手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老百姓买菜、吃饭的难题,网约车平台组织了医护人员接送车队。特殊的三年里,所有人都切身感受到了平台不可或缺的重要性。2020年到2022年以来,国家对平台经济从“加强监管”到“实施常态化监管”。今年3月,政府工作报告在简述2023年工作重点时指出“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提升常态化监管水平,支持平台经济发展”。两会刚闭幕,习近平总书记即强调“支持平台企业在创造就业、拓展消费、国际竞争中大显身手”。4月,市场监管总局提出采取五方面举措引导互联网平台企业向开放、创新、赋能方向发展,更加明确了平台的价值和意义,以及对平台的支持。
互联网平台发展的这三十年,“恰好”很多其他现象也在同步发生。平台已经实现了很多贡献,也还会持续产生价值:
1)承担支柱产业拐点后的就业接纳任务
城市化进程中买房者的花费变成了水泥建材工厂、房产销售等收入,支持了就业大户建筑业。城市化吸引了农民工进城,但城市建设用地增速常年远高于城镇人口增速,积累的城市常住人口超过户籍人口2.6亿,其中大部分是未能落户的农民工和随迁家庭为主的农村人口。互联网平台接棒房地产,作为新的大基建吸纳了大量农业人口就业,让城镇化真正得以健康的发展。
2)现代全球化的实现和发展
全球化曾以殖民和掠夺的形式存在,而世界进入整体和平后的,产业里的企业组织成为全球化的主体。过去三十年既是互联网大平台涌现和渗透的时间,也是产业和企业高速全球化的三十年。有观点认为互联网其实并不是产业,不直接创造价值,而是改变产业结构,扩大产业规模。随着平台的发展,产品和服务生产进一步全球分工,甚至以个体而非国家产业为单位来创造价值再交换。平台成为全球各产业规模增长原因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3)让大部分人民的价值得以呈现
平台的发展让人类前所未有的平权。从能力和资源来说,少部分精英远超绝大部分普通人。但互联网上每次信息的传递,观点的互动,内容的表达,都是一次抹平背景差异的集体事件。往坏处想,这是网络暴力得以发生的原因;往好处想,平台能发现没有话语权但有优秀观点的话语,即便身边没有掌声,也能找到远方的呼应。
4)支撑个人选择
平台的发展让信息流动更快,各种观点百家争鸣。全球每一个个体的文化理念、心理归属、价值认同,都变得极度泛化,边界模糊。没有平台的出现,性少数群体不会如此迅速地从同性恋变成LGBTQIACPKDGNFXUREW等97种。价值观难有公允的二分判断,但人类一定是在多元化的趋势上越走越远了。
5)让热爱成为工作
平台提供了需求和供给的多样性和可能性。这种飞轮将不断创造新的消费市场,而这些市场最初更多都发自真心的热爱。平台让不愿做螺丝钉的从业者能做喜欢的事,让对生活的热爱成为工作和生活的一部分。
6)平台是AI(人工智能)之母
平台对AI生之养之,没有平台的发展,就不会有人工智能的诞生。在硅基生命降生前夜,孕育AI或许是平台最重要的使命。互联网让单独的“计算机”成为了节点终端的“联网器”,移动互联网进一步放大了这种网络效应,对人类日常工作、生活的思想和行为数据进行了无孔不入的收集。平台带来的“数字经济”让一切都“数据化”了,比如互联网把海量照片、绘画作品数据化,而这是AI有学会画画的可能的开始。当数据密度足够大,更新足够快,“大数据”打通了让AI可以“学习”从而逐渐变强的路径。
除了数据,平台的网络效应和规模效应所聚集的流量和资本,也贡献了做AI大模型的基础。中国人的吃苦耐劳构建起了庞大的平台工人的价值,国内的互联网平台对社会资源的调动和集中是实现AI大模型研发的前提。在AI大模型这场人类角度上和国家高度上不能输的战争里,平台是最初的土壤和持续的供养。
三、尾声
2022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达到50.2万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0.3%,已连续11年显著高于同期GDP名义增速。数字经济并不只是虚拟经济,线上的背后是线下方方面面的“实”,而平台是数字经济的核心。平台经济作为数字时代生产力新的组织方式,深刻改变了生产生活方式,对推动产业升级、优化资源配置发挥着愈发重要的作用。
平台有对消费端的“百亿补贴”,也有对生产端的“百亿农研”。平台企业并非慈善机构,但平台作为市场竞争主体,各自基于企业自身目标的战略规划,在竞争中能够遵纪守法地持续发展,实际上完成了更好地发挥社会责任、提供就业机会、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整体正外部性。而在即将到来的万物AI+甚至人类需要和机器人共处的时代里,平台作为一种敢为人先的组织结构和市场主体,对于我们国家在未来不落人后、追求更好的发展,有不可替代的必要性。
而平台的价值和意义,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吸纳、整合、调动平台工人来实现的。每一位普通的平台工人每一天的努力工作,带来了我们百万亿GDP背后的衣食住行,带来了丰富的商品和服务,带来了安全和稳定,带来了精神食粮。工人从来都是创造主要社会财富的来源,在这个平台如此重要的时代,平台工人是社会的基石,经济的支柱。
流动是发展最重要的因素。从秦汉对江河和大道的整合,到现代的高速公路、铁路,再到当今数据成为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之后的第五大生产要素。平台和平台工人承载着商品与信息的流动,平台就是“流动的实体”,平台工人就是那一桨一桨划起流动的手。
目前能看到部分行业平台工人数量触顶,来自平台发展进程中必然的结构性变化。希望平台工人吸纳更多的就业,我们需要智能化的进步,更需要需求多样性的实现。AI、XR等新平台的出现也会再次带来新一轮的基础建设和新的上层内容的机会。
平台工人是我们身边的人,也是你我。在工作中让每个人找到在社会上的功能、价值和意义,是平台经济的时代里社会制度发展的必需要求与必然结果。在追求社会整体的效率、自由和平等的历程中,平台和平台工人举足轻重。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青山资本 (ID:cyanhillvc),作者:青山投研中心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End
文章引用微信公众号"虎嗅APP",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