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创业公司CEO在中东煎“鸡胸肉”,背后是一场千万美金大赛的角逐。
文|雪小顽
编辑|苏建勋
来源|36碳(ID:carbon_36kr)
在中东煎“鸡胸肉”的CEO
“千万别搞砸……”杨梓梁在心里默念着。他还算娴熟地挥动着锅铲,面前的平底锅里,两块“鸡胸肉”散发出香味;远处的评委席,几双眼睛正盯着他。
这不是什么美食大赛。杨梓梁是中国细胞培养肉公司CellX的CEO,此时的他,正在参加位于中东阿布扎比的全球新蛋白大赛,主题叫“Feed the Next Billion”(“养活下一个十亿人”,简称FTNB)。
肉煎好了,工作人员将食物装盘端走,送至评委席盲测试吃。杨梓梁远远望着正在品尝各式肉类的评委,终于松了口气。
杨梓梁煎的“鸡胸肉”,是细胞培养肉。这类人造肉的特点在于,肉源不需要宰杀鸡禽,而是从鸡禽身上提取细胞,放入装有特定培养液的生物容器中培育,最终将动物的细胞,“喂养”成一块“动物肉”。
人造肉也是碳中和的关键角色。公开数据显示,传统畜牧业的碳排放量约占全球总排放量的15%,生产1kg牛肉要排放近100kg的二氧化碳。用人造肉代替动物肉,好比用光伏发电代替煤电火电。
试吃结束了,大赛公布结果。凭借杨梓梁烹饪的这块“鸡胸肉”,CellX进入了FTNB决赛,成为全球六支决赛队伍中,唯一一家细胞培养肉公司,也是唯一一家中国公司。
截至目前,CellX已经从FTNB的初赛和半决赛中获得近50万美元奖金(约人民币300万元左右)——在去阿布扎比之前,CellX从初赛353支参赛团队中胜出,入围23支半决赛队伍。
FTNB的主办方是一家名为“XPRIZE基金会”的国际非营利组织。过去20多年,XPRIZE与许多大公司或知名人士联合举办创新赛事,领域涉及商业航天、生命科学、能源环境。其中最知名的,是马斯克在2021年出资1亿美元奖金,与XPRIZE合作举办了Carbon Removal(碳去除大赛)。
CellX的下一个目标,是继续在2024年举办的FTNB决赛,拿下将近1千万美元的奖金。
“没有人不想拿第一名,我和团队也是。”杨梓梁对36碳说。
漫长的比赛
2021年收到FTNB参赛邀请时,CellX成立尚不满一年,团队不到10人。做出参赛决定,对于一家刚起步的创业公司来说,并不容易。
最基本的顾虑在于精力投入。FTNB赛程漫长,需要延续四年,每个赛段和环节都有Deadline,加上彼时疫情,CellX担心难以走完全程。
更深层的考量,则是这场旷日持久的比赛,会影响公司的技术、产品、商业化等战略方向。
FTNB对参赛团队有品类限制,要求必须是鸡肉或鱼肉。但当时CellX还没有最终确定技术路径和产品品类,猪肉、海鲜、牛肉、鸡肉……都在考虑范围之内。如果参与比赛,CellX需要在鸡肉或鱼肉中选择一个品类进行深度研发。
但事物总有两面。CellX联合创始人刘然长期在硅谷生活工作,他非常清楚,参加这样一场国际性比赛,可以帮助团队拓展全球视野和交流渠道,结识更多公司和同行。
尽管选择单一品种会有风险,但团队认为细胞培养技术是一个平台型的技术,走通了一条路,同样可以应用到不同的物种。
何况,参赛的回报极为诱人——1500万美元的奖金。入围半决赛和决赛的队伍可以在前两个赛段分别平分50万美元和250万美元,剩余1200万美元将归属大赛前三名,冠军有可能拿到900万美元——每一笔钱对初创公司来说都极具吸引力。
“我们几乎要弃赛了”
在FTNB的初赛阶段,CellX走得十分顺利。
报名参赛2个月后,CellX凭借一段类似创业BP的视频介绍和报名表,在初赛阶段胜出。
一段3-5分钟的视频内容,为何能够帮助CellX淘汰300多家竞争者?
CellX运营经理李明蔚对36碳回忆,各家参赛公司有不同的视频拍摄策略,CellX的做法是,由杨梓梁出镜介绍公司的参赛原因、团队构成、发展现状等基本信息,再搭配上研发场地的现场画面。
复盘下来,CellX最打动专业评委的亮点在于,在视频和报名材料中都强调了技术的独特性,例如无血清培养基、生物“支架”和关键设备反应器——这些技术参数都是细胞培养肉行业的关键壁垒。
“使命和初心”这类偏感性的内容也是加分项。“我们在视频里还强调了公司的DNA——为未来人类提供可持续的蛋白新选择,以及团队对行业意义和未来的理解,这些都和比赛主旨契合。”杨梓梁说。
入围半决赛后,几个分赛段环节才是实打实的考验。
第一关是验证环节。CellX有8个月的时间推进产品研发进展和准备材料,向大赛评委团提交一份完整的食品安全声明表。这份表单需要列明产品和培养基的成分清单、过敏源等信息。
“列出这些信息听起来并不难,真正的难点在于,我们需要提供材料去证明这些成分是可食用的,产品具有安全性,以及供应商具备相应资质。”CellX运营经理李明蔚说。
按照大赛要求,CellX在这个阶段还要拍摄一段产品介绍视频。36碳在访谈中观看了这段视频:一块鸡肉的特写画面,用刀切开后,可以看到横切面上丝状的纤维组织和肉的厚度。CellX产品研发科学家林欣介绍,大赛对参赛肉品的厚度尺寸有具体要求,需要达到10毫米以上。
强调厚度的意义在于,它代表产品在经过生物技术处理后,已经从一滩松散的“细胞泥”变成具有纤维结构的组织。只有跨过“组织化”这一步,才算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肉”。
验证环节完成后,CellX在样品实物提交环节遇到了最大的波折,甚至想过就此弃赛。
按照比赛的时间进度表,CellX需要在2022年8月完成第一次样品实物提交,主办方会通过第三方机构来检测样品实物的结构表征(硬度、弹性等)以及营养成分。
向美国检测机构和大赛主办方运送样品的过程中,预料之外的困难出现了。由于细胞培养肉是一个全新门类,进出海关的申报手续和分类编码既不同于传统肉类,也没有前例可参照,甚至涉及进出口法律合规问题——如果有人员私自携带,可能涉嫌走私。
样品面临复杂的海关申报流程,拖长了清关环节耗费的时间,再加上疫情等不可控因素,CellX时间紧迫,要承担可能无法按时完成任务的风险。
是继续投入大量精力处理样品报关,还是放弃参赛及时止损,团队内部出现意见分歧。最终在产品研发团队的坚持下,CellX选择继续。他们和主办方沟通情况,在检测机构出具证明文件的支持下,细胞培养肉以实验室研发样品的名义通过了海关检测。
产品碳排放,则是比赛关注的另一维度。主办方向参赛团队发放了excel表格,上面列出了团队需要提供的各类数据,例如生产1千克产品需要消耗的电量、原料、一次性设备、培养基等。CellX填入上述数据后,大赛合作机构会据此计算出产品的碳足迹。
奖金到账了,收获比钱更多
CEO杨梓梁一个人去往阿布扎比之前,反复练习了如何煎制“鸡胸肉”,才能达到产品的最佳口感。
当天现场还有当地厨师负责烹饪传统动物肉,用来和细胞培养肉进行对比。事实上,细胞培养肉尝起来没有特别的新鲜感,因为它本身源自动物的细胞,在口感上接近人们习以为常的动物肉。
今年4月,CellX收到了23进6入围决赛的结果通知。团队成员告诉36碳,入围半决赛和决赛的两笔奖金都已经到账。这笔钱足够公司去购买一台关键的生产设备,支持产品持续研发。
从2021年5月决定参赛至今,CellX已经为FTNB比赛投入了两年时间。除了实实在在的奖金之外,他们还有更多关于技术、产品和商业化的思考和获得感。
其中与公司发展最直接相关的收获是,各个赛段的Deadline倒逼公司加速了技术研发和产出,目前的产品雏形已经接近商业化预期。“Deadline是第一生产力。”CellX团队成员笑着说。
正如决定参赛前的预想一样,FTNB打开了团队的思路和视野。通过与国际同行的交流,CellX了解到其他公司的技术研发进展和产品创新,比如澳洲有公司开发狮子肉、斑马肉,这些非传统肉类物种的产品探索,是他们此前没有想到的。
在比赛中了解到全球其他公司,也激发CellX团队更加关注自身技术和产品的独特性,以及带来更多的商业思考——许多初创公司在早期往往更关注技术,对商业化的考量不够。
大赛主办方将植物肉、发酵肉和细胞培养肉这三类公司无差别地归入同一竞技赛道,在技术路径上不做具体区分。这种比赛设计思路是从产品端和市场侧出发,也就是说,大赛更在意普通消费者对产品的感受体验,而非参赛者在各自细分路径下的技术表现。
这让CellX意识到,如果消费者和市场不买单,哪怕技术再先进,产品也没有商业价值。后来CellX在进行产品内部测评时,也会关注自家细胞培养肉和植物肉、传统养殖肉在口感风味上的区别,优化产品的食用体验。
除了产品的风味、营养、商业化,比赛的评估标准还包括对经济成本和环境影响的测算,也就是看谁能将生产成本降到最低,以及能减少多少碳排放。这反过来推动CellX搭建了比较完整的经济成本测算模型,也让他们更关注产品的环境效益。
回顾两年参赛之路,CEO杨梓梁觉得“比较幸运”,参赛需要做的工作和公司正常的研发节奏基本吻合。
“如果未来有其他团队对这个比赛感兴趣,你们建议他去参赛吗?”36碳问。
“Yes。”CellX成员给出了一致的答案。
36氪旗下双碳公众号
👇🏻 真诚推荐你关注 👇🏻
来个“分享、点赞、在看”👇
文章引用微信公众号"36氪",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