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孩抑郁率竟是男孩的2倍多!我找到了原因,所有女孩家长都要看看
新闻资讯
2023-07-19 22:56
42
0
加莲子妈私人微信:lianzi004
为您定制0-12岁的阅读方案
亲爱的莲友们,先说个重要的事儿!微信公众号又改版了,如果没有星标,公号文章就会渐渐沉底,我们可能长久失联。
所以大家一定要设置星标,我们就能天天见面。
设置星标的方法,很简单,一下就能完成:
打开一看,是一张医院的诊断证明书,上面写着表姐12岁的女儿悠悠的大名,而诊断结果居然是——在我的印象中,悠悠一直是个爱说爱笑的小女孩,学习成绩也不错。每次拍了新照片,都会发到某音上,并艾特自己的好朋友来点赞。
一开始,悠悠还会兴冲冲地告诉表姐,说自己获得了几十个点赞。表姐以为是小女孩的新鲜劲儿过去了,可谁知,悠悠的状态却越来越差:每天无精打采,眼神空洞,稚嫩的脸庞上丝毫不见往日的朝气。班主任也向表姐反映,说悠悠上课走神,好几次被老师发现偷偷照镜子。“你这孩子怎么回事?一天到晚不好好学习,心思是不是都放在那张脸上?早恋了?”
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后,表姐请假带女儿去看了心理医生。
悠悠之前在网上发自拍,引来了一些网友对她评头论足:
有人说悠悠鼻子大,有人说她眼睛小,甚至骂她丑人多做怪。
不仅如此,悠悠刷某音时,看到的都是些精致美丽的女孩子,这一对比,更让她感到无比自卑,从而陷入了容貌焦虑和抑郁的泥沼。但当我查阅了大量关于社交媒体的研究后,我的心却沉入了谷底:
现代最有影响力的心理学家之一乔纳森·海特最近提出了一个新的理论,社交媒体对孩子,尤其是女孩的伤害,比新冠疫情还可怕。
每天抱着手机点赞、评论的青少年中,有9%的男孩患上了严重的抑郁症。而同样的情况下,女孩的抑郁率超过了25%,是男孩的两倍还要多。网络时代,我们心爱的女儿所面临的危险,远比我们想象中要隐秘、复杂得多。
美国一名19岁女孩斯宾塞和她的父母将Instagram(一款社交软件,简称ins)的母公司告上法庭。原因是,ins让女儿小小年纪就患上了抑郁、焦虑,以及严重的进食障碍。
但当时只有11岁的斯宾塞随手一搜,就发现网上有大把“教程”,手把手教她如何开设账号、屏蔽父母。
开通了账号后,ins不断向斯宾塞推送了关于减肥、节食等内容。
在这样错误的引导下,短短几年,16岁的斯宾塞便患上了严重的进食障碍,时不时就会自残。
“我恨我自己,我恨我的身体,我坐在浴室的地板上哭泣。
请不要再关心我了,我是一个浪费时间和空间的人,没有我一切都会更好,我所做的一切都是在打击别人。”
“ins让三分之一的少女的身体形象问题变得更糟。”
“有32%的少女表示,当她们对自己的身体感到自卑时,ins会让她们感觉更糟。”
每次我们一打开它们,就仿佛掉进了俊男靓女的老窝,里面的用户个个都比我们美、比我们瘦。
长期接受这样的信息,即便是成年人都会心态失衡,更何况是那些三观尚未定型的少女呢。她第一次整容时才初三,她与妈妈做了个“交易”,每门功课考到95分以上,就带她去割双眼皮。因为年龄小,还没能形成成熟的审美观,周楚娜一直在被社交平台上的“网红潮流”带着跑:
“某音上火什么买什么,脸的话也是今年看到哪个网红好看,就朝那个人去靠拢去整。”
就这样,她短短几年经历了上百次手术,留下了无数可怕的后遗症:社交软件,对青春期女孩而言,仿佛一个潘多拉魔盒:里面随处可见精致的照片、美丽的脸庞、完美的身材......这些无一不深深吸引着她们。
可一旦开始沉迷,留给女孩们的却只剩下攀比、自卑,和无尽的痛苦。脑科学家指出,女孩的大脑往往更倾向于人际交往和维持关系。
所以,网络时代,和男孩单纯地沉迷游戏不同,女孩更容易被聚焦于社交、分享、网聊的应用软件所吸引。
去年7月26日,一个名叫雷颖琛的18岁女孩曾在B站公开进行了一场“死亡直播”:
直播中,她身穿粉色JK短裙,从某高层住宅一跃而下。最后的画面,也定格在了女孩坠地后,镜头仰拍到的一片蓝天。
在网上,女孩化名“依奈”,并在微博的置顶动态上写着“喜欢交朋友,喜欢朋友,喜欢聊天,永远15岁的魔法少女”。
但少有人知道的是,现实中的依奈其实是一个没什么朋友的人。
上初中后,因为自闭、肥胖,依奈对现实中的人际关系愈发失望,逐渐把微博、QQ等当成了最后的慰藉。
有段时间,依奈曾以“打不到金头就自杀”为ID名,活跃在一款游戏中。后来,在一个游戏相关的QQ匿名群中,有人认出了依奈,并把她之前的ID当成了辱骂她的把柄。并在QQ空间不断发动态叫她去死,在群里嘲讽她“恶心”、“博眼球”、“装抑郁症”。
面对铺天盖地的谩骂、诅咒,不堪重负的依奈最终选择用死亡终结这一切。
“芥豆小事容易变成滔天流言,而对女孩来说,谣言往往更为致命。”
而网络,让这一切变得无比简单,有时只需一张照片,一个转发,就能彻底摧毁一个女孩。
帖子发出后,照片中的女孩被网暴了一万多条,其中,包括大量不堪入目的言论。
可事实上,穿婚纱的女孩今年才17岁,照片是她一年前拍的生日写真。
为了还自己一个清白,精神上备受打击的女孩四处咨询,可最终,却被告知很难维权,只能由时间治愈自己心里的伤口。
作为父母,孩子在现实中受了什么伤,我们一眼就能发现。可当持续、长期、无孔不入的网络欺凌发生在花骨朵一样的女孩身上时,我们却往往难以察觉。
美国知名作家玛琳达曾这样描述十几岁女孩的网络社交现状:“她们的生活依赖于社交媒体,因为担心错过什么,所以从来不肯离线:她们总是在发消息,更新自己的网络空间,用手机往ins上发照片......”
但这些热衷于聊天、发照片的女孩们,却丝毫没有察觉到,自己已然成了被恶魔盯上的猎物。
超过五万名成年男子,在网上互相交流,如何诱骗未成年少女。
他们会装作知心哥哥的模样,和女孩们聊天、恋爱,一步步诱导女孩拍下私密照、裸聊,最终见面对女孩实施侵害。
如今,网聊已经成了很多孩子认识新朋友的主要方式之一。
但因为网络本身的匿名性,我们的孩子几乎无法通过一串文字、几个表情判断出网线另一端和她聊天的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13岁的女孩小小因一次偶然的机会,在网上结识了一名姓邱的男子。男子以发红包的方式诱骗小小,让她发一些隐私部位的照片和视频给自己看。
还威胁小小,如果不答应,就把她的照片发给同学和家人看。
就这样,不满14岁的小小被男子带到了酒店,并实施了性侵。
不仅如此,短短半年内,他就侵犯小小整整八次,还拍下了视频及小小的通讯录,恐吓她说:
被妈妈带去医院引产后没多久,已经患上了重度抑郁的小小就当着妈妈和外婆的面,从楼上一跃而下。
在公开曝光的熟人性侵案例中,“网友关系”稳居第二位,占18.57%。
以前,我们总是不厌其烦告诉女儿,一定要警惕陌生人,不要随便开门,但如今,我们才发现:
那些顺着网线潜伏在孩子身边的恶魔,才是伤孩子最深的人。非营利性组织Common Sense Media通过调查发现:
从2019年到2021年,青少年的总体屏幕使用量增加了17%,比之前四年增长得更快。平均而言,8至12岁的儿童每天使用屏幕的时间已经从4小时44分钟上升到5小时33分钟。
而青少年(13至18岁)则从7小时22分钟上升到8小时39分钟。但为人父母,我们有责任用智慧与担当,尽可能为孩子营造一个安全的环境,带孩子走向希望和明天。
新西兰政府的教育部曾推出过一个名叫“保持本真”的公益活动,给父母提出了一系列操作性很强的建议:
这样一来,父母可以更好地控制孩子使用应用软件的时间和时长。
很多手机带有“家长控制”的功能,父母可以预先对软件的使用时间、隐私设置,及强制停用时间等进行设置。
提前关闭“附近的人”、“推荐你可能感兴趣的人”、“允许陌生人查看十条朋友圈”等。
并告诉孩子使用应用软件时,应尽量少透露个人真实信息、位置信息、正面高清大头照等。有75%的受访女性表示会受到点赞、好评和分享的压力,而这会引发过度的焦虑。
比起关注点赞数,自己的感受、情绪和态度,才是更加重要的事。
不要粗暴地拿走孩子的电子设备,因为这时,孩子也许更需要朋友的支持。
同时,因为网络霸凌的人数往往较多,无法一一起诉,可以和孩子一起筛选一到两个重点对象,通过起诉他们平息谣言。
- 提前告知孩子添加好友的规则,并定期查看孩子的好友列表
跟孩子事先声明,使用社交软件时,可以添加哪些人(亲人、同学等),需要远离哪些人(陌生人、不友好的熟人等)。
对孩子常用的社交平台、网站有一个基本的了解,明白孩子是如何受到影响的,以便更好地设定使用规则。她们将来注定比我们的更丰富也更艰难,父母的使命就是培养一个内心强大、独立坚定的女孩。”
所以趁现在,好好保护她的同时,也要教她识别世间的阴暗和丑恶。
凡事防患于未然,我们的女孩才能在无论遇到任何事时,都能有一份从容不迫的底气。
亲爱的,如果我们的文章对你有帮助,愿你点个“赞”+“在看”,相互取暖,你我更暖!
- 作者介绍 -
本文来源于女儿派(ID: nverpai),关于养育女儿的干货,这里都有;关于养育女儿的苦甜,这里都懂;愿她们一生纯良,一生知礼,一世得体。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封面:《Checkup》
分享、在看与点赞,让莲子妈拥有一个吧~
文章引用微信公众号"爱莲子",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