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有困境,阅读是良方
王开东
“中国教育报”著名记者王珺老师约我读书的稿子。我结合原先的一些零散思考,写成文章《阅读,是真正的人道主义》,王老师改题为《人生有困境,阅读是良方》,发表于“中国教育报”2023年5月17号。文章如下:
人有三种困境。
一是人生来只能做自己,而且与他人注定无法彻底沟通。这意味着孤独。
二是人生来就有欲望,人实现欲望的能力,永远赶不上他欲望的能力。这意味着焦虑。
三是人生来不想死,可人生来就是在走向死。这意味着恐惧。
为了解决这三大困境,人更多的时候被动选择了阅读。通过阅读,与圣贤促膝对话,我们解决了孤独。
通过阅读,我们有了大量的沉淀,稀释了无端的欲望。
通过阅读,我们的心灵不断丰富,精神不断走向高迈,逐渐摆脱了死亡的恐惧。死有什么可怕的呢?我在,它就不在;它在,我就不在。
从这个角度来说,阅读是灵魂的壮游,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是真正的人道主义。
模仿莫言,我也讲几个故事。
第一个故事。关于中国著名作家肖复兴。七八岁的时候,肖复兴偶然读到了《少年文艺》中一篇小说:小镇上第一次来了一个马戏团,两个来自农村的穷孩子从来没看过马戏,非常想看,却没有钱。
他们赶到镇上,找到马戏团的老板,央求帮着马戏团搬运东西,晚上换取一张入场券,老板同意了。
然后两个孩子马不停蹄地搬了一整天,终于拿到了两张票。到了晚上,他们坐在看台上,当马戏真正演出的时候,因为劳累,他们竟然睡着了……
小说的名字叫《马戏团来到了镇上》,这个故事多么简单,但两个孩子渴望看马戏最终没有看成,却格外让肖复兴感到异样。一种莫名的惆怅,一种夹杂在美好与痛楚之间忧郁的感受,随着和肖复兴差不多大的两个孩子的睡着而弥漫开来,竟然弥漫到肖复兴的整个生命里去。
肖复兴从此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希望搞清楚那个让自己惆怅和忧郁的东西到底是什么。
他省吃俭用,找到了好多《少年文艺》,去找那个《马戏团来到了镇上》作家的文章读。找不到就读别的文章。慢慢地,他的阅读范围不断扩大,视野不断开阔,由阅读而写作,终于成为一个大作家,现在是北京作协副主席。
为人生的困惑而读,阅读改变人生,肖复兴即是一例。
第二个故事。关于清朝中兴之臣曾国藩。据说,曾国藩小时候很笨,没有天赋,脑袋瓜不灵,常常被人嘲弄。
有天晚上,曾国藩又用功了,一篇300多字的《岳阳楼记》,他念了20多遍,还是结结巴巴,背不下来。正好这天他家来了一个贼,躲在屋梁上,准备等曾国藩睡熟之后偷点儿东西。
贼等啊等啊,谁知曾国藩太笨了,始终背不出来,要命的是,他还与这篇文章耗上了,背不出来誓不罢休。
午夜时分,所有人都酣然入梦,曾国藩还在颠来倒去,嘴里念念有词。那贼实在忍无可忍,霍地跳下来,冲曾国藩大吼:“我听都背熟了,你这种笨人还读什么书?”然后将那文章一字不落地背诵一遍,扬长而去!
故事引人深思。但问题是,那贼聪明则聪明矣,却只能做一个贼。
曾国藩笨则笨了一些,却有一股子韧劲。人家读书,他就啃书;人家读书而已,他却知行合一,一定要把读到的做出来,活出来,最终凭着对自己的狠劲,成就了“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
儒家讲“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高处着眼,低处下手,最能表现此种精神,用此种功夫者,乃是曾子。
曾国藩的人生之道犹如曾子。孔子说“吾道一以贯之”,曾子一字:“唯。”即以行相应,“日三省吾身”。孔门弟子中,颜子最为聪明,孔子常常喟叹不已,甚至想去给颜子家管理仓库。
孔子最笨的学生就是曾子,孔子常常感叹,参也鲁。就是叹息曾参太愚笨了。但,就是这个愚笨的曾参最终竟然成为孔子学术的集大成者。
何也?盖因人家都是高处着眼,高处下手,凌空蹈虚,或者说说而已。但曾子却不然,曾子愚笨,他也知道自己愚笨,于是,踏踏实实地做出来,活出来。长期以往,在实践中三省有得,得得相连,积土成山,积水成渊,终成一代大家。
孔子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阅读也是如此,笨一点儿没关系。只要你肯死命阅读,庶几可以兴发感动,察考社会,结交朋友,指点江山,实现一个普通人的一切梦想,说不定还能像曾国藩一样出将入相。
人之病并不可怕,人之愚最难疗救,唯阅读可以治愚。
第三个故事。关于“聊斋”中的书生。“聊斋”里都是鬼故事。某天,一个书生在书房中看书。读了一篇又一篇,文章被他圈点得密密麻麻。
一个鬼正好游荡到这里,实在无聊,就想吓唬他一下。于是,鬼故意喘着粗气,跺着脚而来,那声音简直地动山摇,可是书生沉迷在阅读之中,充耳不闻。
鬼实在太受伤了,怒气冲冲把一张黑乎乎的大脸伸到书生眼前。那书生不慌不忙,用毛笔在自己脸上涂抹了一下,问鬼:“你的脸有我黑吗?”鬼有点儿羞赧,但还不肯认输,突然就地连翻了100个跟头,快如闪电,气势汹汹。
谁知书生微微一笑,翻开书,问鬼道:“你认识字不?你会阅读不?”鬼沉默良久,一张脸红得发紫,紫得发黑,黑得发亮,无言而退。
人生而恐惧,阅读让人胆大,阅读者无所畏惧。但需注意的是,阅读不是为了做一个行走的书橱,而是为了心灵的创造。
禅宗大师说,“见与师齐,减师半德;见过于师,方堪传授”。书中所述,乃老师实践中体验和感悟出来的,是很多年积淀出来的真知。我们获得只是二手知识,如果满足于此,怎么能和老师相提并论?
还是禅宗大师下半句说得好,“见过于师,方堪传授”。学生见解超过了老师,才可以够得上做徒弟,继承衣钵。
拿破仑用剑没有做到的,我们可以用笔做到。
阅读,乃灵魂的壮游,是真正的人道主义。
前几天有网友私信我,说这篇文章被用作湖北省某市的中考试题。网友让我做一做,看看得分情况。我这才知道,于是网上找到试题。
这几道题,第1题抓住标题,问观点;第2题谈论证方法;第3题谈对重点句子的理解;最后一题是发散题,给你一个语境,“如果生活欺骗了你”,你寻找什么样的“人生的良方”,为什么?事实上这既是考你名著的内容,又是考你人生有困境,挣扎脱离困境的方法。
题目出得不错,答案拟得清晰、准确、到位,我基本上能拿满分,不愧对自己的文章。答案附后,感兴趣的做一做。
文章引用微信公众号"王开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