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届年轻人,在直播间追起了传统“打擂”

新闻资讯   2023-07-21 09:49   50   0  


以下文章源于略大参考(ID:hyzibenlun)

作者|陈默

编辑|原野



得益于短视频和直播平台上的音乐PK,过往那些节奏缓慢的传统音乐和戏曲曲艺,正在变得“快起来”,从而更加贴近当代人的观赏习惯。在碰撞之中,古老融合了现代性,现代增加了古典感,新的活力由此迸发。


直播PK

有多少人是一看电视上的古筝演奏就赶紧换台的?

尽管古筝艺术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在现实中,很少有人能从头到尾听完一首古筝音乐。

一个原因,就是其节奏过于缓慢。

这一点,就连古筝艺术家都无法回避。一位某古筝流派市级非遗传承人就曾坦言,古人受条件所限,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节奏缓慢,且在古代,古筝演奏者多为有感而发,“所以弹起来相对慢一些”。

问题是,现代人很难有这样的心情。

但现在,在直播间,古筝的节奏快起来了。

不久前,不少观众见证了抖音上的一场古筝与小提琴的直播PK,音乐是年轻人耳熟能详的《雪落下的声音》——热门古装剧《延禧攻略》的片尾曲。

弹奏古筝的,是民族乐器主播无双宛青。总以白纱遮面、神秘感十足的她,在抖音上已经有214万粉丝。拉小提琴的,则是小提琴演奏家荀博。他现在的抖音粉丝数是955万。这个阵容被观众形容为“神仙打架”。

在这场合奏中,古筝“大珠小珠落玉盘”的特质和小提琴千回百转、绵长悠扬的特质,被很好地结合在了一起。表演节奏紧凑,看完有意犹未尽之感。

打擂是中国民间戏曲的一种竞技模式,《超级女声》《我是歌手》这类选秀PK和歌手PK类节目也取得过巨大的成功。如今,得益于短视频和直播平台上的音乐PK,过往那些节奏缓慢的传统音乐和戏曲曲艺,正在变得“快起来”,从而更加贴近当代人的观赏习惯。


一个典型的尝试,就是抖音直播在2022年推出的《名角DOU来了》。在这里,京剧、豫剧、黄梅戏、越剧、粤剧、秦腔、昆曲等中国传统戏剧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家纷纷登台亮相。


目前,观众还可以看到抖音直播的另一个尝试——官方轮麦秀《DOU来唱好戏》。来自上述各个剧种的名家和青年演员在这个节目上轮番登场,以PK的形式展示自己的才华。


比如六次登上春晚舞台的黄梅戏名家吴琼,就与曾获中国戏曲梅花奖的黄梅戏艺术家梅院军清唱《孟姜女》中的经典唱段《梦会》:“秋水望穿等郎信,城墙上跑马难回城。大雪纷飞等郎信,半空点灯灯不明……”


“行家开口就是不一样。”有观众如是评价。


和正装配乐的舞台表演相比,他们在屏幕前的素颜清唱别有一番风味,也更亲切。


来源/网络


而表演的节奏也非常紧凑,很适合短视频的传播方式。


“说实话京剧脸谱本来确实挺好看,可唱的说的全是方言怎么听也不懂,慢慢腾腾咿咿呀呀哼上老半天。乐队伴奏一听光是锣鼓家伙,咙个哩个三大件。这怎么能够跟上时代跟上潮流,吸引当代小青年?”京剧《唱脸谱》的歌词曾这样写道。


如今,一切都在改变。


就连地方政府也发现了这种直播音乐打擂方式的优点。不久前,2023“浏声大舞台”抖音直播全民音乐PK赛在湖南省浏阳市顺利收官。从5月21日开始到7月2日闭幕,这个活动累计播出时长近百小时,总曝光次数500万,进入直播间总人数102万,总音浪打赏近70万,最高峰时在线人数超过5500人。

第二舞台

《2022抖音演艺直播数据报告》显示,一年之内,抖音上的演艺类直播超过了3200万场,平均每场观众超过3900人次。

如果说线下舞台是第一舞台,那么,视频直播间目前已经是重要的“第二舞台”。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教授李彪在谈到直播已经成为演出行业的“第二舞台”时就曾表示,直播打赏已经成为演艺经济的新形态,它相当于一种内容经济。

视频直播间之所以能成为“第二舞台”,与它的先天优势是分不开的。

首先,就是能跨越时空限制。

疫情期间的音乐会直播已经说明,互联网能有效地突破物理空间阻隔,连接表演者与观众。罗大佑、崔健、王菲、陈奕迅、五月天、孙燕姿,都曾在疫情期间亮相线上演唱会。在抖音上,吴琼夫妇的粉丝数达到了254万,视频有超过3600万点赞。川剧演员吴菁菁一年来在抖音上做了近300场直播,观众超过了600万人次。

这在潜移默化间,改变着用户的观看心智。在后疫情时代,用户也将视频直播间作为一个主要阵地。


其次,第二舞台的启动成本较小,表演者只需要有网络、摄像头、麦克风就行。而线下演出,光是场地租赁费都不是一个小数。


在线上,观众不需要舟车劳顿,不需要排队进场,只需要点进直播间,就可以免费观看。


第三,网络的传播方式有利于吸引同好和年轻观众,尤其是在一些区别于大众主流文化的小众文化领域,比如包括戏曲曲艺在内的传统艺术方面。


《2022抖音年轻人观察报告》显示,在抖音用户中,95后、00后占比最大,高达85%。这部分年轻人群,显然正是传统艺术门类希望努力争取的目标客群——有了年轻人的关注,传统艺术才能生生不息。

互联网拯救非遗?

作为一个前文化记者和背包客,小陈去过许多地方。她发现,在现代生活的冲击下,很多古老的东西会不可避免地产生变化。


以古村落为例,这个承载人们古老乡愁的载体正在逐渐消失。贵州黎平的肇兴侗寨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有“侗乡第一寨”之称,曾被评为“中国最美的六大乡村古镇”。多年前,小陈第一次去肇兴旅行时,当地完全没有被开发,一派田园风光。时隔多年后,当地已经是一个颇为商业化的景点。


成都周边的古村落也是这样:游客如潮,全是商铺,卖的东西一模一样。在去了许多这样的村子后,小陈问成都本地朋友:“附近还有没有没有被开发的古村?”后者仔细想了一下后回复:“好像没有了。”


2023年春节,小陈还去过一个位于四川西南部大山深处的村庄。这个村庄位列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网上流传的图片古色古香。但是等从县城辗转了两次车,耗费半天时间到了现场之后,小陈非常失望——村子里保留的木建筑已经不多,很多人家在原地建起了几层水泥楼房,整个村子已经不复传统村落的样貌。


小陈明白,传统古村落和历史文化名村名镇保护面临多重难题:学者希望古村落保留下来;游客既希望看到古村落保留下来,又不想在旅游时感到不便;原住民则希望有更现代化的居住条件、更高的收入,毕竟人们都向往更美好的生活,没人有资格要求别人一成不变。


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内的传统文化艺术保护也面临着挑战。以侗族大歌为例,早些年,在贵州的黎平、从江和榕江等地,到了农闲时节,寨子里就会组织歌队到其他寨子走访对歌,但现在,年轻人都出门打工,可以完整唱出几首侗族大歌的年轻人越来越少。


如何对传统文化艺术进行活化利用和有机传承,成为了困扰人们的难题——传统文化艺术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沉淀下来的精华,到了今天,它们往往已经脱离了当时的社会语境和使用环境。但如果它们只能被以视频、录音、文物等形式放进博物馆里供人观瞻,就失去了生命力,有朝一日可能就真的死去了。


只有顺利融入现代生活,传统文化艺术才能够有源源不断的生命力。这也是多年前,白先勇为了让年轻人爱上昆曲,以现代审美、现代剧场概念打造青春版《牡丹亭》的原因所在。


如今,通过直播等形式,一部分传统文化艺术已经“活”起来了——侗族大歌、锅庄舞、上党梆子、芦笙舞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今都在抖音上呈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了解了它们的价值。


在抖音上,一个有关“沉浸式听侗族大歌”的短视频,吸引了超过60万点赞,有1.7万条评论、1.8万条转发;一个由昆曲名家单雯、陶一春表演的《牡丹亭》游园片段,点赞达到了1.7万,转发超过5000。

《2023抖音非遗数据报告》显示,过去一年,抖音上平均每天有1.9万场非遗直播,平均每分钟就有13场非遗内容开播;过去一年,抖音曲艺类非遗播放量同比增长最多TOP 10中国,就包括傩舞、芦笙舞和木偶戏这样的濒危非遗。


除了“被看到”之外,短视频和直播平台给传统文化艺术带来的另外一个好处,就是为其传承人开拓了收入渠道,让他们的生存变得更容易了。


收入渠道之一,是打赏。在过去,很多年轻人接触戏曲曲艺的唯一时刻,是在看春晚时。现在,他们在网上看戏曲曲艺等传统艺术时,还会给表演者打赏。《2023抖音非遗数据报告》显示,过去一年里,直播打赏最高的演艺类非遗分别为古筝、黄梅戏、越剧。而在截至2022年11月的一年里,抖音非遗类直播每天开播1617场,打赏总收入同比增长533%。


另一个收入渠道,就是商品销售。短视频和直播平台,是一个接触年轻人的窗口。


非遗传承人也可以开设店铺,销售商品。比如一位山东非遗“茌平剪纸”的传承人,就在抖音上卖起了剪纸工具和教程。


不止如此。短视频和直播平台这样的“第二舞台”,给传统文化艺术传承带来的最大好处,或许是双向反哺——艺术家可以实时了解现代的、年轻人的审美与需求,并结合互联网特点来创造作品。比如京剧艺术家王珮瑜就在抖音上演过“变装秀”,其抖音粉丝数已经达到了88万。

而非遗传承人可以根据年轻人的喜好和审美定制产品,让非遗变得更现代。


在碰撞之中,古老融合了现代性,现代增加了古典感,新的活力由此迸发。

 

某种意义上,传统文化艺术会因此真正“活下来”。毕竟,古老的村落在被推倒之后就很难重现,但传统文化艺术则可以在此前的基础上不断演变、更新——只要它们被看见,被支持。


互联网平台,就提供了这样一双“看见”的眼睛。

*题图来源于视觉中国。
*免责声明:在任何情况下,本文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均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

你喜欢看传统节目吗?

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在看发扬光大

文章引用微信公众号"燃次元",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博客评论
还没有人评论,赶紧抢个沙发~
发表评论
说明:请文明发言,共建和谐网络,您的个人信息不会被公开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