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家徒四壁,免费辅导2000多个孩子!骂他“老二百五”,你们良心不会痛?
新闻资讯
2023-07-21 15:33
47
0
作 者:正风
来 源:正和岛(ID:zhenghedao)
前段时间,一条医院里传出的视频引发热议,不少人说自己是哭着看完他的故事的,更有人称赞,“他就是活着的横渠四句”。(北宋大儒张载有一句名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被后世誉为儒家的最高理想。因张载出生在陕西横渠,当代哲学家冯友兰将其称作“横渠四句”。)视频中,一位脸上满是淤血的老人正躺在病床上和医生“吵架”,要求马上出院:“周五下午给你回去”
“周四下午”“周五”
“周四”“你跟我讨价还价啊”
“就得周四,再不回去,孩子们的课就落下了”.
.....
事情的起因是,95岁的他在备课时突发眩晕,重重地摔倒在地上,造成鼻骨骨折、脸上和身体大面积淤血。医生要求他住院治疗,可他硬是要早点回去备周六日的课。
2010年,患有白内障的他直到实在坚持不下去了才去做的手术,即便如此,他也没有住院。左眼手术,他睁着右眼上课,右眼手术,他睁着左眼上课。2013年,他在家访的路上被一辆电动车撞倒,之后便经常跌倒,被查出是脑膜炎加脑溢血,做了开颅手术。术后仅仅四天,他就像个孩子一样吵着闹着要出院,医生自然无法放心,一拦再拦。面对医生的“固执”,他也犯起了“轴”,威胁道:“今天给我出院我出院,今天不给我出院,我就从这八层楼跳下去!”2018年,90岁的他在买菜的路上被汽车撞倒,腰椎骨折、胆囊破裂,手术后医生要求他卧床100天。结果他9日开刀,13日就吵着回家,16日就拄着拐开始上课了……最后,医生无奈地摇头叹息:“就没见过这么固执、不惜命的人!”这位老人叫叶连平,是安徽省马鞍山市乌江镇卜陈村的一名退休教师。不过,准确点来说,他是“退而不休”,退休后的20多年时间里,他一直坚持给村里的孩子们义务上英语课和批改作业。他家徒四壁,却拿出毕生积蓄设立“叶连平奖学基金”,11年间,先后为300多名学习优秀的学子发放了近30万元的奖学金。而那些让他心心念念的、连住院都觉得浪费时间的孩子们,也是由一个特殊群体组成——留守儿童。今天,我想和你聊一聊叶连平的故事,一个饱含恩情、感动与人性光辉的故事。这个95岁的老人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什么叫德高为师,什么叫身正为范。使馆打杂的辍学少年,在卜陈村生活了大半辈子的叶连平,其实并不是卜陈村人,他甚至连安徽人都不是。1928年,叶连平出生在青岛,8岁时随家人前往天津。父亲以上三代文盲,尽管生活艰苦,但作为家里唯一的男孩,一家人还是想方设法供他读书。1940年,叶连平随父亲去上海光夏中学读初中,但从天津港出发那天的遭遇,却成为这个近百岁老人一生的痛。“我还记得我离开天津上轮船的时候,爸爸老早就嘱咐我,无论如何不要说自己是中国人。日本人的刺刀在那儿,捅死一个小孩儿算什么,那我说我怎么回答呢,爸爸说你应该清楚地回答‘满洲的干活’。中国人都不能说自己是中国人,这对于一个成长当中的青少年来说,这个打击有多大,该念书不能念书,这是多大的痛苦啊,那种受侮辱,挨欺压。”叶连平回忆道。来到上海后,叶连平的父亲靠经营米面粮油的小生意为生,但在日军的频繁侵扰下,生意很快破产。彼时,叶连平刚满17岁,高中刚刚上了一个学期,虽酷爱读书,但生活所迫下,他不得不辍学和父亲逃往南京。在南京,父亲谋得了一份在美国大使馆做后厨的工作,叶连平也跟着父亲一起在大使馆里打杂。负责管理他们的是美国大使馆办公室主任、一等秘书大卫·白格。一次,白格在二楼的办公室打电话让叶连平上楼:“a hammer, please.”和记者回忆起这个场景时,叶连平抱头:“我当时就想,他说的什么玩意儿我一点不懂!可又不敢问,他是白老爷啊!”叶连平冲下了楼,找父亲的朋友翻译,得知那个词是榔头,就去库房拿了一个上楼。白格特别满意,摸摸他的头:“good,good!”在大使馆工作的3年半时间里,叶连平涨了很多见识,也见过许多大人物和大场面。他认识了司徒雷登、巴特沃斯,“也见过宋子文、孙科、白崇禧等公众人物,还跟宋美龄握过手。”更难得的是,整天和大使、秘书打交道下,叶连平在这期间练就了一口流利的英语。B站上有他的授课视频,网友将其比为《哈利波特》中的魔法校长邓布利多,称其发音堪比伦敦腔。然而,这段看似丰富离奇的经历,却让他接下来的人生变得波涛汹涌。落魄不堪的日子里,但他没有闲着,而是和几位居民一起开办扫盲夜校,给南京琅琊路社区做扫盲识字工作。也是从那时起,叶连平发现自己特别喜欢当老师,他觉得教人识字明理的感觉太好了。凭借出色的教学水平和组织能力,叶连平很快便担任了学校的总务主任。但好景不长,由于之前美国大使馆的那段工作经历,叶连平被人怀疑是“特务”。1955年,他被抓走隔离审查,被管制,被监督。折腾了几年,虽然什么都没查出来,但最终还是被勒令离开南京。叶连平那时已经结了婚,妻子还怀有身孕。但因为他一直被怀疑,妻子决定打掉孩子,和他离了婚。此后数年,叶连平开始在各地流浪,过着风雨飘摇、颠沛流离的生活。为了填饱肚子,他吃过野菜、啃过树皮,后来又学着干农活,但累出了一身毛病,腿部经常浮肿,常常连袜子都脱不下来。他想回南京,但不被接收,没有户口就没有粮票,就没法生活下去。就在他举目无亲、落魄不堪时,朴实敦厚的卜陈村村民给予了他最大的善意。1965年,走投无路的叶连平被下放到卜陈公社。没有东西吃,村民们就各家匀出一点饭来给他吃;没有地方住,村民们为他垒房子,让他安顿下来。叶连平至今还很感念屠户赵二哥,那是村子里第一个收留他住的人。一天,有人给叶连平贴了张大字报,“纠察队”随即冲到赵二哥家,要抓叶连平。赵二哥把叶连平挡在身后,自己操刀堵在门前,拍着胸脯说:“我家三代贫农,如果老叶犯了法,我(代他)去(坐牢)!”那时,贫农身份是信用保证,赵二哥保住了叶连平。“有朝一日,如若能回报给乡亲们些什么,定在所不辞!”那一刻,叶连平在心中暗暗发誓。今天,提起曾经的那段岁月,叶连平依然会激动地说道:“我65年来到这儿,那是穷困潦倒,说个不好听的话,几乎就是个穷光蛋,我连个被褥都没有。
当地乡亲们跟我既不是亲,又不是故,没有任何关系,大家都在照顾我,我在他们的地方睡觉,然后给我饭吃,还介绍我到窑厂上班。
我今天当然已经过来了,但请问乡亲们给我的这些恩,我能忘吗?”
“1978年11月22日。”叶连平说自己一辈子也不会忘记这个日子。这天,穿着胶鞋,一身污水,正在猪圈掏粪的叶连平听到有人在院外大声喊他,出来一看,竟是卜陈公社卜陈初中(2003年更名为卜陈学校)的校领导。1978年中央开始拨乱反正,叶连平的身份问题也得以平反。村民们都知道他上过学有文化,还会讲英文,便推荐他到卜陈学校当老师。叶连平来学校上课时,孩子们已经一个多月没见过老师了,一个个就像花果山的小猴子,在教室里乱窜,讲台上没批改的作文本摞得一丈高。48人的班级,第一天上课只来了20人。于是,叶连平白天上课批作业,晚上提着煤油灯深一脚浅一脚,一个村一个村地跑,硬是将那些“失踪”的学生一个个找了回来。在叶连平看来,一个孩子的原生家庭受到的烙印很难去掉,不家访,就像农民不知道土壤的成分,让学生变好,必须从撬动家长开始。班里的学生分散在不同的村子里,叶连平就挨家挨户去家访,有的甚至要去家访三四遍。同时,他还在附近的几个村子里设立了5个学习点,每天晚上去一个学习点给学生辅导作业。一天夜里,他回来时路过一块荒坟地,正遇上野坟拆迁,一脚踩进了棺材里。学生听说后吓得寒毛直竖,叶连平却笑道:“‘远怕水,近怕鬼’,我不是这里的人,也就没啥害怕的。”1985年,凭借突出的教学效果,叶连平的名字出现在了“全省优秀教师”的名单中,一时名声大噪。当地两任教育局长曾亲自登门拜访,希望把他从卜陈学校调到县里的重点中学,只要他答应,住房、城镇户口都好解决。在别人看来,吃了这么多年苦,叶连平肯定不会甘心一辈子就窝在这个小村子里,这可是他变成城里人的大好机会。于他而言,是卜陈村善良质朴的村民们改写了他的命运,是他们的善意让他从穷困潦倒中走了出来,乃至挽救了他的生命,卜陈村就是他的根。如今,他要用书本托举起这片土地上一茬又一茬的孩子,用知识去改写卜陈村人后代的命运,这是属于他的报恩。1991年,叶连平63岁了,他已经“赖”在岗位上好几年,始终不愿退休,直到校方下了明确通知,他才不得不离开。走的那天,他捧着教材、黑板擦,趴在教务处桌子上,哭得稀里哗啦。最后一堂课上,他擦着眼泪和学生们告别:“同学们,我没有什么可以送给你们的,就送你们一首《满江红》吧。希望你们将来不管路走到哪里,都要去拼搏,像岳飞一样精忠报国,成为对国家有用的人、成为一个坚毅不屈的人。”他念得铿锵有力,气壮山河,念着念着自己早已泪流满面。用叶连平的话来说,他真的太爱这个工作了:“教育工作你如果不喜欢它,你干不好,我就敢说这个话,你不喜欢就干不好,你光为了那几个工资干,那就糟了,我太爱这个工作了。”2018年,在叶连平从教40周年座谈会上,一位退休老教师说:“当年,我们一听说要跟叶老师搭班子,都怵得慌。他太拼命了,我们明明很努力了,但一对比,差距太大了。”叶连平笑了:“你们不要和我比,我的经历和你们不一样,我被耽误了23年,我要把丢失的时间补回来。”90年代后,市场经济的浪潮袭来,卜陈村的青壮年纷纷外出打工,与此同时,叶连平的心却也一天天揪了起来。原来,随着越来越多的家长外出打工,村里的留守儿童也逐渐多了起来,他们多由爷爷奶奶代管,但老人根本无力监督孩子们的学业,一到放学和周末,这些留守儿童就在荒田野地里疯玩乱跑。久而久之,孩子们再无心学习,早早的辍学随父母外出打工,有的甚至走上了歧途。整个村子,能读完初中的都寥寥无几。这一幕让叶连平倍感焦急。“这么下去,卜陈村的这代人不毁了吗?”2000年,叶连平腾出了一间30平米的屋子办起了“留守儿童之家”。每天放学、周末和寒暑假,孩子们可以来这里补习英语,他会布置作业,甚至担任监护责任。这个时候,他又拿出了当年家访的劲头,在村里一家家的敲门去问有没有需要补习的孩子,有的话可以来他这里学习英语。叶连平的善意村民们自然都懂,孩子交给他也没有人会不放心,只是一想到辅导补习的费用,他们迟迟不敢答应叶连平的提议。叶连平看出了大家的顾虑,连忙表示自己是免费辅导,不管是课本还是学费他都分文不取,如果有需要的话,他还可以照顾一下孩子们的生活起居,同样也不收一分钱。在他的辅导下,孩子们的成绩有了明显提升,甚至连邻近村镇的学生也纷纷慕名而来。留守儿童之家也从一开始的20多人,发展到后来的150多人。他们中,有的是留守儿童,有的是租住此地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叶连平则根据学生情况,分成启蒙、初级、中级、高级4个班,分别给他们上课。平日里,他一天要上5小时的课,每周六日的工作时间更是将近11个小时,上课期间不喝一口水,忙的时候甚至连饭都顾不上吃。然而,对于叶连平的做法,有人不仅不理解,甚至还在背地里破口大骂,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叶连平挡了他们的“财路”。“好听一点的,说我抢生意,因为其他人办补习班收费,我不收费。还有用当地土话骂我的,用普通话翻译过来就是‘老二百五’。但我管它二百五也好三百六也好,他们讲他们的,我不理他们。”在叶连平心里,教育的目的本来就不是赚钱,而是育人,是像种田一样,播下种子,等待丰收。“过完年,爸爸、妈妈背着大包小包跑过来,拉着我的手,叶老师,我们走了,我们把孩子交给您了。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听到这些话,我想任何一个老师应该是有感动的。这就跟种田一样,你播下的种子它丰收了,用不着你去讲什么,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叶连平说道。20多年的寒来暑往,先后有2000多名留守儿童、务工人员子女和贫困学生接受过他的辅导。看着学生完成学业,走向更好的学校、更好的工作岗位,叶连平很满足,他给自己立下一个誓:“只要我还有一口气,就不会让这些乡村孩子念不起书。”有的孩子家里困难上不起学,他就自掏腰包给孩子出学费;有的父母想让孩子辍学打工,耄耋之年的他硬是骑了60里地登门去做思想工作;
为了给孩子们买到又便宜又好的菜,他常常骑车到10公里外的镇上去买,这些年里骑坏了五辆自行车……老人当时被儿子儿媳赶出家门,生存都是问题,叶连平让她搬过来和自己一起生活。至今老两口依然生活在30多年前盖的平房里,家里没几件像样的家具。他不抽烟、不喝酒、不打牌,一个斑驳的搪瓷茶缸用了30多年,身上那件打满补丁的棉马甲,还是他60多年前从南京来的时候穿的,教室里的粉笔头,只要能用指尖捏得住,他就舍不得扔……教学用的书本、用具都是他用自己的退休金买的;每年自费带孩子们去各地参观博物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有的孩子距离叶连平家比较远,来回学习不方便,他就索性让孩子们住在家里,免费吃住。有时候,孩子家长实在过意不去,就送钱和物到他家里,但都被他一一拒绝了,他说自己一个月有3000多块的退休金,不缺钱花。也有人给他出主意,让他去找相关部门申请一些补贴,他却说:“我拿着国家的工资啊,我吃着国家的粮,是人民的钱,我没有权利再跟国家、跟政府、跟组织要账。”这些年里,叶连平免费提供吃住的孩子超过100名,有个叫杨红艳的女孩是其中之一,初中三年,她一直在叶连平家居住,直到高中住校。杨红艳后来考上了上海的一所大学,因为父母在外地打工,开学那天,是叶连平把她送到大学报到的。送完杨红艳,因为没有赶上回去的车,又舍不得花钱住宿,80多岁的叶连平在桥洞下待了一夜。“他在桥洞下留了一宿,那一次我感触特别深。如果说我没有叶爷爷,我可能跟我大部分同学一样,初中就辍学误入歧途了。”杨红艳说道。叶连平还有一个学生后来考入了蚌埠医学院,一次聊天时,学生无意提起了学校由于缺乏人体标本,只能用动物做实验。“学生将来要给人看病,如果连人体器官都不清楚,那怎么行!”他决定百年之后把自己的遗体捐献出去,“我要鞠躬尽瘁,死而不已。”在蚌埠市委老干部局组织的一次巡回报告会上,叶连平笑着对蚌埠市委书记说:“这次我是站着来的,下次就躺着来了。”而叶连平最珍爱的东西是一张小纸条,那是一个一年级的孩子送给他的,打开纸条时,一生无儿无女的他瞬间红了眼眶,上面写着的几个字是:“一个一年级的孩子,那么大点儿,没有哪个人教他,他却能说出这样的话,我很重视,这里孕育着人的感情。换句话说,当老师付出了,流汗了,不会吃亏,你得到的反馈远远超过你的付出。”2012年,叶连平拿出自己的全部积蓄设立了叶连平奖学金,希望自己在百年之后依然可以为孩子们做些事情。杨红艳毕业后经常看望叶连平,除了帮着辅导孩子之外,也帮着打理留守儿童之家和奖学金的事情。后来的采访中,当记者问她,如果老人家干不动了,或者老人家有一天没了,这个摊子散了,那他不是白忙活了吗?杨红艳哭着说,我想我不会让它散的,我现在是这个留守之家教学基金的一个法人,我会继续把这个班办好。或许,来自学生们的这种感情,这种爱,以及将教育这颗种子传递下去的心,才是叶连平对这份职业的追求,才是他的心之所念。他那一届届的孩子们,也在用自己稚嫩的笔触和语言,向他表达着最真挚的爱:“是您用那饱经沧桑的手将我的创伤抚平,是您让我振作起来,使我有了理想、有了追求,生命有了意义。我对您的感觉就像鲁迅对藤野先生一样。——准“外孙女”写。”
“我觉得我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我能认识您这位好老师,我感到非常荣幸。在最后的几天里,让我更加尊重您、爱戴您,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我深深的祝福您,我的好‘爷爷’。”
“我希望叶老师能长命百岁。”
他的事迹曝光后,有人称赞他为“照亮孩子们的一束光”,可他却笑着摆摆手说:他被评为“中国好人”,可他却淡然的留下一句引人深思的哲言:“你问我怎么成为中国好人的啊,因为我生活在好人中间。”“我也不知道自己明天早上还能不能睁开眼睛,所以我倍加珍惜每一天,希望能再坚持几年……”叶连平说自己所剩的时间不多了,接下来要和时间赛跑,而他最大的希望,就是自己的最后一口气是在讲台上呼出去的。不得不说,叶连平将自己为教育所能做的一切,以他最完美的方式呈现了出来,他用铮铮傲骨诠释了教育的真谛,他触摸到了教育的灵魂。谁说他像一束光?他教出了无数个“叶连平”,光芒照四方!
本文转载自“正和岛”(ID:zhenghedao),聚焦商界大势与大事,理性地判断,建设性地表达。
注:微信改版打乱发布时间,常有读者朋友错过文章更新,希望大家将“青才智慧”设为星标🌟,并帮忙点赞和转发,这样能够及时收到文章觉得这篇文章不错,请一定要在右下角点个“在看”并分享到您的朋友圈和您的好友!可以让更多人了解到!您的举手之劳,就是对我们最好的支持,非常感谢
文章引用微信公众号"青才智慧",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