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经常被人介绍为“中国的苏霍姆林斯基式的教师”,我不但欣然接受,而且非常自豪。
这个称呼最早来自苏霍姆林斯基的女儿。20年前在北师大举行的纪念苏霍姆林斯基80周年诞辰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她听了我的发言后,即兴给我写了一张纸条,全文如下——
亲爱的李:
听了您刚才充满激情和爱心的发言,我很感动。您是一位真正的教师!
您把您的热情传播给您的事业,您把您的爱心传播给您的学生。我相信,您是很幸福的人。
您是中国的苏霍姆林斯基式的教师。虽然您与我父亲苏霍姆林斯基年龄相差很大,中国和乌克兰相距遥远,但您是苏霍姆林斯基的亲人,是他最亲近的人!
我代表我的亲属向您表示敬意,我代表乌克兰人民向您表示敬意,我向您深深的鞠躬!
奥丽佳·苏霍姆林斯卡娅
1998年11月27日
我理解,所谓“中国的苏霍姆林斯基式的教师”,就是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爱学生、做教育的教师。如果这样的理解是对的,那么我要说,“中国的苏霍姆林斯基式的教师”显然就不止我一个人,而有千千万万。
在中国,无论在城市,还是在乡村,无数个校园中,无数间教室里,都有这样朴朴素素却踏踏实实的老师。他们认认真真地带班,认认真真地上课,真心热爱每一个孩子,用心对待每一次教育。在我认识的老师中, 比如蒋长玲、王兮、胡艳、杨芳、郑燕、黄雪萍、刘朝生、郭文红、王晓波、李俊兴、方海东、李迪、秦望……我随手打下的这些名字(当然没有穷尽我知道的所有苏霍姆林斯基式的老师——也“穷尽”不完)读者可能不熟悉,因为他们都默默无闻,却真诚地把每一天献给孩子们。
在我看来,“中国的苏霍姆林斯基式的教师”至少应该有这样几个标志:第一,没有一丝功利地真心爱孩子,而且是没有选择地爱每一个孩子;第二,认真地研究每一个教育难题,始终以科研的态度对待教育教学;第三,有独立思想,有自由人格,不迷信权威,只追求真理,以培养共和国公民为己任;第四,坚持读写,如饥似渴地阅读,同时坚持记录自己的教育故事,用自己的爱心与智慧把自己的教育缔造成一个伟大的童话。
这样的老师,显然不只有我一个人,在当代中国,这样的老师太多太多,我相信,“镇西茶馆”的33万多关注者中就有不少可以称作“中国的苏霍姆林斯基式的教师”的人,也包括此刻正在读这篇文章的读者!
让我们继续追随苏霍姆林斯基,做一个名副其实的“中国的苏霍姆林斯基式的教师”!
2018年9月28日
附:我十年前在苏霍姆林斯基墓地前酝酿的一篇文章——
今天,我们向苏霍姆林斯基学什么?
我们今天究竟应该向苏霍姆林斯基学什么?怎样才算学苏霍姆林斯基?
苏霍姆林斯基著作中有些技术性的东西,至今可以“拿来就用”;还有一些教育观点,也可以在今天赋予新的内涵继续产生对我们教育的指导意义。但全盘照搬依葫芦画瓢显然是不行的。另外,我隐隐约约地感到,一些学校是把苏霍姆林斯基当作包装的标签,把学习苏霍姆林斯基当作炒作,或者当作提升学校档次或知名度。我觉得,今天我们学苏霍姆林斯基,不在乎什么显赫隆重的形式,而在于是不是真正沉下心来阅读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研究他哪些思想可以用于今天中国的教育实践,并在实践中创造性地将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中国化。
最关键的是要学习苏霍姆林斯基这样几个方面――
第一,学习苏霍姆林斯基对孩子对教育真诚而持之以恒的爱。这是最最根本的。学习他对孩子对教育几十年如一日始终保持的一颗纯真透明的赤子之心。他对孩子没有半点私心,他对教育没有半点功利之心。从没想过要通过孩子来发财,从没有想过要通过教育牟取教育以外的东西。教育就是他的宗教,孩子就是他的上帝。他对孩子的爱,不是一种教育艺术,更不是一种教育策略或技巧,而是从心底散发出来的人性芬芳。正如卡娅那天对我说的:“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个很温暖的老师,感觉就象是在你旁边,很温和的,他不会粗暴地触碰孩子的心灵。”苏霍姆林斯基告诫年轻的教师:“如果每个儿童的喜悦和苦恼都敲打着你的心,引起你的思考、关心和担心,那你就勇敢地选择崇高的教师工作作为自己的职业吧,你在其中才能找到创造的喜悦。”他正是这样的人,正是儿童的喜悦和苦恼都敲打着苏霍姆林斯基的心,引起了他的思考、关心和担心,教育才成了他进行创造并获得喜悦的终身事业。曾有一位波兰学者参观了巴甫雷什中学后说:“我在这所学校发现一个秘密,那就是这个学校的孩子是不怕校长的!无论苏霍姆林斯基出现在校园的什么地方,总会有一群孩子围上前去,而这个时候,在苏霍姆林斯基的脸上就会呈现出一种孩子般纯真的笑容。”是的,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个纯真的人,面对纯真的孩子,从事着纯真的事业,从没有想过要借教育而名扬天下,流芳千古,但他的名字和事业却因此而不朽。
第二,学习苏霍姆林斯基独立思考,勇于坚持真理的高尚品格。苏霍姆林斯基当然是一名真正的布尔什维克,是共产主义理想的坚定信仰者,但他同时又一是真诚的人道主义者,是忠于真理且富有社会责任感的教育者,是一位有独立思想和自由灵魂的知识分子,是一位有尊严有风骨的大写的“人”!因此,教育对他来说,不是为了应付上面的差事,而是实现自己社会理想――培养有高尚情操且终身幸福的真正的人――的途径或者说手段。他当然要执行国家的教育方针,但他首先需要忠于的不是上级文件,而是学生的心灵。当二者发生冲突的时候,他首先选择孩子。他痴情于孩子和教育,因此赢得了包括列宁勋章在内的荣誉;同样因为痴情于孩子和教育,他多次对违背教育规律侵犯儿童心灵的指令予以坚决的抵制,同一切形式主义的“教育”做毫不妥协的斗争,因此而遭到粗暴的批判。但他毫不屈服,依然“我行我素”,在远离莫斯科,远离喧嚣的巴甫雷什中学走自己的路。为此他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当然,这些所谓的“代价”是从世俗功利的眼光看来才叫“代价”,而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是不屑追求的。“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为了一切孩子”,这在今天的中国几乎成了每一个学校最响亮的口号,可在苏霍姆林斯基那里,不是口号,而是贯穿一生的每一天的具体实践。追求真理,忠于心灵,坚守良知,这是苏霍姆林斯基作为知识分子,最宝贵的品格。
第三,学习苏霍姆林斯基“目中有人”的教育观。乌克兰学者们多次说苏霍姆林斯基是人道主义教育家,是不无道理的。“教育,这首先是人学。”这是苏霍姆林斯基对教育下的一个独特的定义。孩子,在苏霍姆林斯基眼中,不是学习的机器,不是考试的机器,不是分数单,不是录取通知书,而是一个精神的宇宙。“每一个儿童,都是一个完整的世界。”在苏霍姆林斯基从事教育的五六十年代,苏联普遍流行的说法是,当今是“科技时代”“数学时代”“电子世纪”“核子世纪”,苏霍姆林斯基则鲜明地提出,当今首先是“人的时代”、“人的世纪”!因此,他所有的教育研究、探索和实践,都是对准人的心灵,都是为了人的全面而和谐发展。让每一个从自己身边走出去的人,都拥有终生幸福的精神生活。这是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想。这里的所谓“终生幸福的精神生活”,当然包括道德因素,即只有给别人以爱和幸福的人,自己才能获得爱和幸福,但也不仅仅是道德因素,同时也有智力因素,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不论是未来的科学家、思想家、艺术家、工程师、技师、医生,还是未来的钳工、车工、农机手、拖拉机手,乃至泥瓦匠、炊事员、都应该具备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以智慧和创造性在劳动中起主导作用,他们都应当善于创造性地思考,应当是富有智慧的人。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苏霍姆林斯基眼中的人,决不只是少数有可能成为科学家、艺术家等名人的天才少年(虽然实际上在他的学生中,后来成为“家”的有几十位),而更是包括了未来只能成为普通劳动者的孩子。有人曾经质疑:“苏霍姆林斯基为什么没有培养出同他一样赫赫有名的杰出人才?”进而怀疑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伟大。我认为,这种想法是偏颇的。一个人能否成为科学家甚至获得诺贝尔奖,更多的和他的天赋以及家庭教养有关,和学校也有关,但关系不大。如果我们只盯着学生是否获得了这样或那样的大奖,是否考上了清华北大或哈佛耶鲁(甚至为此目的而不择手段地挖别人的优生),而忽略了培养了无数善良勤劳富有智慧的普通劳动者,这是教育的悲哀!对比当今中国的教育实际,苏霍姆林斯基的“人学”有着强烈的现实针对性。
第四,学习苏霍姆林斯基实事求是的科研精神。现在,中国的教育科研不可谓不热闹,应该说,绝大多数都是脚踏实地面对实际的真科研,但为装潢门面脱离实际甚至自欺欺人的“假科研”也为数不少。我们应该学习苏霍姆林斯基,不能把科研的目光老盯着“上面的精神”,而应该把教育科研的目光对准具体的学生,对准学生的心灵。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教育科研课题不是上面下达的,而是教育实践本身提出的。今天看来,苏霍姆林斯基有许多教育思想有着相当的超前性:关于人性的教育,关于创造能力的培养,关于职业技术教育,关于研究性学习等等。但这些观点都是苏霍姆林斯基面对教育实际自然而然得出的结论。他的教育科研是“真教育”。他的教育科研,不是冷静的研究,而是充满感情的投入,是全身心的实践。对他来说,教育科研和教育实践不是两件事而是一回事。教育科研不仅仅是坐在办公室里的冥思苦想的脑力劳动,而同时也是与学生一起摸爬滚打,和学生心心相印的体力付出。因此,他身为校长,始终兼任语文教学,几十年不断地研究这门课的教学问题,又如,他曾试办六岁儿童的预备班,接着又从一年级到十年级,连续担任这个班的班主任,在十年内跟踪观察和研究了解学生在童年、少年和青年期的各种表现。我不知道,古今中外的教育家中,还能不能找到第二位这样的教育家——他先后曾为3700名左右的学生做了观察记录;他能指名道姓地说出25年中178名“最难教育的”学生的曲折成长过程。另外,他教育科研成果的展现形式更多的是案例,是教育手记。所以,他的著作非常平易近人,可读性强,而且富有文学的魅力。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告诉我们,经典之所以是经典,不是因为深奥而是因为深刻,而这“深刻”又往往是是通过非常朴素的形式表达出来的。
那天我离开苏霍姆林斯基墓地的时候,回头望去,原野之上,蓝天之下,苏霍姆林斯基的雕像顶天立地。是的,苏霍姆林斯基是真正的大地之子!少年马克思在作文中曾这样写道:“我们的事业并不显赫一时,但将永远存在。面对我们的骨灰,后世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这也可以作为苏霍姆林斯基和他事业的写照,因为苏霍姆林斯基做到了。今天,我们最应该向苏霍姆林斯基学的是――
怀着一颗纯净朴素的心,从事纯净朴素的教育!
2008年9月26日晚
——————————————————————
往期回顾:
03 关于“李镇西研究会”更名为“爱心与教育研究会”的一封信
10 我从来没有想过要改变这个世界,我只希望这个世界不要改变我
文章引用微信公众号"镇西茶馆",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