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开东:优秀孩子是面子,普通孩子是里子

新闻资讯   2023-07-23 00:58   86   0  


昨天的文章,引发了巨大争议。这是好事。一篇文章出来,所有人一致叫好,固然满足了我的虚荣心,但其价值就很有限。


原因很简单,我只是写出了大家所想,我代替大家说出来而已,并没有增加大家思考,更没有给大家带来冲击,如我一个朋友所说,如果文章没有给大家刷新感,不过就是大家的信息茧房而已。


但这篇不一样,大家有质疑,有争论,甚至还有争吵。这样一来,文章抛的“砖”引来了“玉”,文章的思考和刷新意义就出来了,写作的意义就在于此。


鲁迅曾说过:“假如一间铁屋子,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


现在当然未必有铁屋子,但很多人包括我的思想还是很固化,需要有人大嚷起来,目的是把人惊醒,至于这个叫嚷是不是动听,是不是优美,是不是高见,这些都可以不论,叫醒起来,引起重视,才是最重要的。


昨天的文章,其目的就在于此。但为了更好地讨论,我有几点解释。


一是不能非黑即白,武断推论。


比如有人说,“不赞同王老师讲的观点,普通的孩子就孝顺了?优秀的就对父母不好?”


对此我需要做一些说明。文章中老人的两个儿子,一个在美,一个从军,不能照顾到老人,女儿在英国,七年没回家了,很可能也有特殊的原因。也就是说,没有照顾到老人,不等于他们就对父母不好,这两者不能划等号。


电视剧《都挺好》中,苏大强的大儿子明哲清华大学毕业,后来定居美国,做了一个小职员。明哲作为大哥要赶回家,处理家庭风波,未能与上司全家一起去度假,这个度假本来是要修复与上司关系的,最后明哲直接被炒了鱿鱼。这个打肿脸充胖子的大哥,对苏大强没啥作用,帮助不大。


女儿明玉从小被父母嫌弃,没有培养她读书,而是把钱堆在儿子身上,她一怒之下,和家里断绝了关系,靠着自己历经苦难的奋斗,一跃而成为商界女强人。一个女强人钱是没问题,但自身也没时间照顾老人。倒是最没出息的小儿子明成变为了苏大强的坚实依靠,这就是赤裸裸的现实。


我妈妈在老家,我和程老师虽是讲理之人,也有孝道,但事实上这些年我们并没能照顾到老人家。我父亲重病期间,作为我们家唯一读书出来的人,我供职于一所私立学校,正遇上高考冲刺的关键阶段,我根本不敢请假回家。直到6月7号把考生送进考场,才匆匆赶回去。父亲不吃不喝,等了我20多天,在我到家5分钟后怆然离世……


我母亲年龄大了之后,再也不愿离开乡村。这些年我们只能给点费用,让我在农村的姐姐、姐夫承担照顾母亲的责任。我们的孝心体现在哪呢?


我并没说优秀的孩子肯定对父母不好,只是说,优秀的孩子读书读出来了,往往离家更远,工作更忙,能够承欢膝下的机会也更少。当然,这也不是必然,而只是一种概率。


很多远离父母的孩子,非常孝敬,特别想照顾老人,但心有余而力不足,远水解不了近渴。


父母身边的普通孩子,当然也有逆子,甚至还要啃老,但总归照顾老人起来更方便一些,这是从概率角度来分析,概率也是逻辑。


前段时间,程老师家叔叔全家来访,我们在一起玩掼蛋。叔叔是老中师生,聪明绝顶,打牌过程中他说了一句话,“其实打牌没有严格的错与对之分,打牌打的就是概率。”这句话让我一下豁然开朗,尤其是概率这个词能够解决很多问题。


二是要注重孩子的价值观教育。


有老师说,“王老师一直在用‘概率’回复一些网友的‘斩钉截铁’‘愤慨质疑’,还有一些网友在抨击王老师‘逻辑’,看来,大多数人在分析某种社会问题时,还是太主观了!其实主要还是父母让孩子学习优秀的同时忽略了对孩子品质的培养。”


在我看来,孩子最重要的教育,就是价值观教育,对孩子的品质培养最重要,绝不能忽视,但孩子的孝敬不仅在于价值观,还在于距离父母的远近。


这个91岁的老人,从来没有说过他的子女不孝,也没说过孩子的品质有问题,只是英美的距离太远了,或者军队太严厉了,孩子们客观上无法照顾到老人,导致老人生活非常凄凉,但这不是价值观教育和品质教育能够改变的,必须从客观条件上解决。


中国儒家文化,主张“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意思就是父母尚在,即父母年老病弱之时。子女此时不可远离家乡,当孝敬父母于身前。单寄赡养之费,则如豢养也,又岂可谓孝?如果一定要远游,一定要使父母知道自己的方向和准确位置,以解相思之情,若有事,亦能使父母知道。


当然也有老师说,“读别人的故事,悟自己的人生”……我认为这篇文章的目的是呼吁更多的年轻人:无论你是优秀的,还是平庸的,一定要把父母的晚年生活照顾好,优秀的孩子不要把距离远当做无法身边尽孝的理由;平庸的孩子也不要把能力有限当成爱莫能助的借口!


文章更多的是应该让年轻一代看到,让他们进行深深的思考——关于“孝老爱亲”,关于世界上那两个对自己最好的人。


这个解读应该是题中之旨,但仍不是最关键的。


三是应该提高社会保障的能力。


前几天说国家要发展内需,一个经济学家一言中的,内需是有条件的,一是要保证一定的就业率,二是工资要有稳定的提升,三是要有强大的社会保障。挣不到钱,不能持续挣到越来越多的钱,而且没有社会保障托底,无论如何刺激,还是不敢乱花钱。


但社会保障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况且这也不是一般人能解决的,我们说这个根本没用,寄希望于此更没用,我们只能从自己身上想办法解决问题。


有老师说,孩子成绩不优秀,也不一定能承欢膝下。孩子为了生活四处漂泊,疲于奔命,过年过节也难得回家,照顾老人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或许还要靠啃老才能生活。优秀的孩子至少还能用钱来帮父母解决很多生活问题。我们的教育应该在使孩子优秀的同时,教会他们忠孝可以两全的方法。


这些说得非常好,但仍然不是我的本意。我这篇文章有感而发,通过现实和优秀孩子和普通孩子的概率,提醒我们所有的家长,也包括我们老师,如果孩子有资质,努力向上,我们就为他们添砖加瓦,助力他们腾飞!


如果孩子不是读书的料,但有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我们也要为他们竭尽所能,让他们发展自己的兴趣和特长,成长为一个有兴趣爱好的普通人,未来有口饭吃,也能够活得有滋有味。


一句话,我们不要做应试的帮凶,更不要增加社会的焦虑,不要把“卷”当成我们教育和生命的常态,让每一个孩子如其所是,成长为他们本来的样子。曾经你羡慕别人家的孩子又好又飒,未来人家或许还羡慕你普通的孩子,生活得岁月静好。日子是自己过的,不是活给别人看的。


我还有一个惊人的发现,很多父母都说,宁愿自己孤独终老,也要让孩子飞得更高;只有极少数父母希望孩子承欢膝下……后来我发现,前者都很年轻,后者确实老了。这说明,唯一不变的就是变本身,人的想法都是会变的。父母为孩子固然不求回报,但孩子如果连父母都不放心上,这样的孩子还有意思吗?

 


文章引用微信公众号"王开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博客评论
还没有人评论,赶紧抢个沙发~
发表评论
说明:请文明发言,共建和谐网络,您的个人信息不会被公开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