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十六成功发射,这个东北人功不可没!

新闻资讯   2023-06-07 12:02   84   0  
一、
 
今天,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发射取得圆满成功,景海鹏、朱杨柱、桂海潮3名航天员,本次将接力开展中国空间站建设,将“T”字构型升级为“十”字构型。

空间站的快速升级,也为我们下一步登月和走向更远的太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可是,中国人在飞往太空的道路上,并不太平,美国等在背后不断搞小动作,卡脖子,一再阻碍我国去之前唯一存在的“国际空间站”,封锁孤立我国航天领域的发展。
正在关键时刻,一个中国人的出现,狠狠打了美国的脸!
他用半生心血,从零开始,带着团队一起,创造了中国独有的“空间站”,令世界为之一震!
他就是被称为“中国空间站之父”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杨宏。
杨宏1963年出生于吉林通化,父亲是一名航天技术人员,母亲是中学语文老师。自小杨宏就发誓,长大后要成为一名工程师,为祖国做贡献。
后来,凭着优异的成绩,他就读于有“科学家摇篮”之称的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毕业后被分到铁道部科学研究院工作。
为了当一名“为祖国做贡献”的科学家,杨宏又坚持考研,考到了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
正是在这里,杨宏做出了一个令所有人震惊的决定。

二、

杨宏研究生毕业后,接到联想集团软件中心的高薪邀约但他拒绝了。这时他要到中关村随便找一家高科技企业,工资也能翻好几倍,但他没有
他选择留在航天五院,继续当一名勤勤恳恳的航天工程师。
航天工程师听着高大上,实际很消耗人。一个工程一干就是好几年,甚至几十年,才能出现一点成果,极其考验一个人的耐力和恒心。
但杨宏说,一想到能够为航天、为国防做一点事情,就一点都不觉得艰难。
1991年,28岁的杨宏开始新型返回式卫星研制工作,为日后中国载人航天飞船,以及空间站的建造,打下坚实的基础。
这期间,他还遇到了我国卫星总设计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王希季,自此之后,杨宏对这份职业,更是爱到了骨子里。
很巧的是,1992年,我国官方正式批准实施载人航天工程,也就是轰动一时的“921工程”,确定“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第一步,发射载人飞船,建成初步配套的试验性载人飞船工程,开展空间应用实验。

第二步,在第一艘载人飞船发射成功后,突破载人飞船和空间飞行器的交会对接技术,并利用载人飞船技术改装,发射一个空间实验室,解决有一定规模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

第三步,建造载人空间站,解决有较大规模的、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
这就是说,建造我国自己的空间站,仍是最终的目标!
但在当时,我们对载人航天、空间实验室,以及空间站等概念,都是一张白纸,没有经验和技术支撑,如何实现“三步走”计划呢?
此时,杨宏站了出来,并有一个非常大胆的行为。

三、
 
那一年,29岁的杨宏被调到中国载人飞船总体室,成为我国第一批进入载人航天队伍的工程师。
刚刚执行完发射新型返回式卫星任务的杨宏,提出要想研制飞船,首先得搞定方案设计。
话虽如此,但要在零基础的情况下,拿出一个既具备国际先进水平,又有中国特色,还符合国情的飞船方案,谈何容易呢?
杨宏绞尽脑汁,想了又想,对于这个史无前例的开创性工作,他和团队一起,像大海捞针一样,从国内现有的星载计算机开始研究,对其中的生产能力进行广泛调研,以此来获得灵感。
为了掌握飞船的工作原理、工作模式、计算机需求,杨宏不辞辛劳地背着一个大背包,去所有相关分系统的承制单位学习。
后来,为了弄清与飞船有接口关系的运载火箭系统,和发射场系统,对飞船的有关需求指标,杨宏更不间断跑到这两个大系统单位进行技术咨询。
1993年到1995年期间,他像苦行僧一样,心中自始至终都装着这件事。
就这样,凭着搞返回式卫星的工程经验,再结合飞船自身的需求和各分系统的实际,杨宏逐步设计出了船载信息系统的总体方案。
但接下来,又遇到了一个难题,令所有人都非常沮丧。
飞船各分系统需要上的计算机CPU,太繁杂了,加起来约有120个。而且,各个计算机选型、接口、标准五花八门,如果按照一般操作,飞船的性能很难得到保证。
怎么办才好呢?
杨宏灵机一动,针对飞船系统计算机数量多、分布广、技术复杂、功能分散等现状,提出了船载计算机分布式系统结构方案,和构造飞船信息系统设计思想。
同时,还根据国内航天计算机工程实际情况,论证了船载计算机软件、硬件选型,规范了船载计算机型号、软件编程、开发和测试等工作,从而使飞船具有了系统优化的船载信息系统和信息高速公路。
这些创意和设计,在不久之后,将为我国几次轰动全球的发射任务,埋下轰轰烈烈的伏笔。
为了确保航天员的安全性,杨宏和团队更竭尽全力,为飞船设计了逃逸救生系统,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大国发展观。
多年后,有记者问杨宏,对于这些创新的灵感,是怎么想出来的呢?
杨宏一字一句回答:要绞尽脑汁去想办法,绞尽脑汁去想方案,绞尽脑汁地想解决的策略,有的时候创新是逼出来的,否则完不成任务。
干好了这些,1996年,杨宏和团队一起,又干了一件帅炸天的大事。

四、
 
他们对设计好的载人航天器,进行了第一次桌面连试。
这到底有多牛逼?
相当于把400多台电子设备,在桌面上连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就像是人的神经中枢,将这个神经中枢打通,就形成了体系,而后就能运转了。
这个桌面连接,整整持续了9个半月,奠定了我国初样电性飞船的基础。
到了1999年11月20日,我国终于成功发射了无人在轨神舟一号飞船,正式打响了载人航天飞船的第一步!
谁能料到,接下来的一年里,国际上竟也发生了一件大事。
2000年11月2日,载有美俄三名宇航员的“联盟TM-31”号宇宙飞船,与国际空间站核心舱成功对接。这是人类首次在外太空的“国际空间站”驻留,标志着人类从地球以外反观地球拥有了新视角。
同年底,时任科技部部长的朱丽兰表示,中国将在第10个“五年计划”中,增加国际科技合作项目,目标之一就是参加国际空间站计划。
谁曾想,美国暗地里捣蛋,卡我们脖子,拒绝我国参与“国际空间站”计划。
就在美国以为我们会气急败坏后,2001年1月10日,我国又发射了无人在轨的神舟二号飞船,为拥有自己的空间站做铺垫。
一年后,我国又准备继续发射搭载模拟人在轨的神舟三号飞船,但怎么也没有料到,竟遭遇了一场剧烈的意外!
当神舟三号飞船进入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准备发射前,杨宏和团队进行最终测试,突然发现一个电连接器出现了问题。
经过紧急排查,杨宏得出结论:这个电连接器,存在重大设计缺陷,必须重新设计和投产,再装回到神舟飞船上。
可此时,船在弦上,已然等不及了。
但距离发射神舟三号飞船,就差最后一步了,该怎么办呢?
杨宏和团队向航天五院更高层反应这个问题,最终得到指示:立马撤场!
这次失败,令整个航天五院都非常心痛,杨宏事后回忆说,当时千军万马都到了发射场,打击真的太大了。
此时已晋升为载人航天总体副主任设计师的杨宏,自愿被扣发100%的补贴,整个航天五院所有人被扣发8%的补贴,其中载人航天的队伍扣发了15%。
对于这个惩处,杨宏说了一句令人泪目的话。

五、
 
杨宏说,这个责任就由我来负!
这次事故,让整个载人航天团队进行了深刻的反省,意识到“载人航天无小事”,必须对任何一个小细节,做到精益求精,万万不能马虎。
杨宏更提出要执行“零缺陷、零故障、零疑点”的标准。
为了排除神舟三号的故障,他连母亲生前最后一面,都没有见上。这成了杨宏心中永远的痛。
但他化悲痛为力量,为了尽早完善神舟三号,开始不眠不休,一心一意扎在工作岗位上。
2002年3月25日,搭载模拟人的神舟三号终于成功发射了。12月30日,同样搭载模拟人的神舟四号,也发射成功了。
这标志着,距离中国研制出载人航天飞船,已经越来越近了!
果不其然,2003年10月,搭载航天员杨利伟的神舟五号飞船,在万众瞩目之下,成功发射
从此,我国步入了世界宇航大国的行列,与美国、俄罗斯的差距大大缩小,美国《华盛顿邮报》评价说:中国是第三个把人送入太空的国家!
看到我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曾参与“阿波罗”登月计划的美国航天界元老奥尔德林当即呼吁,让美国方面考虑在“国际空间站”上,为中国“飞人”铺开欢迎的地毯。
俄罗斯方面也放出话,有意邀请中国参与“国际空间站”的建设。
即便如此,美国方面还是卡脖子,就是不准我们加入“国际空间站”。
好吧,那我们自己干!神舟五号载人航天成功仅仅半个月后,杨宏被任命为神舟六号主管副总师,进行神舟六号搭载多人飞行计划。
为了完成这个任务,载人航天队伍加入了许多年轻的工程师,杨宏就带领着这一支新生力量,暗自下定决心:神舟六号必须超过神舟五号,只许成功,不许失败!
他亲自主持了神舟六号飞船的总体方案设计,为了确保质量,还带领大家到全国各地的主要协作单位进行实地考察,不辞辛劳到车间与技术人员面对面交流,去档案室调阅相关资料,对每一个环节死抠。
大家都知道,神舟六号乘坐的是两名航天员,这比搭载一人的神舟五号难度系数更大,必须进行优化设计。
在杨宏和团队几乎呕心沥血的努力下,2005年10月,搭载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的神舟六号飞船成功发射了。
这是我国第一艘执行“多人飞天”任务的载人飞船,也是人类的第243次太空飞行。
伴随着神舟六号的成功发射,我国载人航天已成功完成了“三步走”里的第一步计划!事后,杨宏提出了一个非常意外的请求。
 
六、
 
为了工作长期熬夜休息不好的杨宏,终于松了一口气说,自己目前最想做的,就是好好睡上一觉!惹得无数人泪目。
不久后,我国科技部副部长李学勇又提出,中国期望和美国开展在航天领域的合作,成为“国际空间站”计划第17位合作伙伴,但依旧被美国拒之门外。
如此一来,只能继续实施“三步走”里的第二步计划了。
2006年,我国天宫一号项目正式启动。其目标,是在太空中建立中国第一个空间实验室,为日后建立国产牌空间站打下牢固的基础。
杨宏来不及休息,就又被委任为天宫一号的总设计师。
然而,天宫一号空间实验室的建立,可比神舟飞船难多了。
第一,天宫一号比神舟飞船大很多,有15个立方米,神舟飞船只有7个立方米。
第二,两者完全是两个概念方向,天宫一号是低轨道中小型载人航天器,而神舟飞船是往返天地间的运输工具,在技术途径方面,简直是天壤之别。
更让人着急的,则是重量方面的挑战。
苏联和美国也建设过空间实验室,苏联是礼炮号空间实验室,重量在18吨以上,而美国的天空实验室,是在土星五号基础上改装的,达到77吨。
但受到国产运载能力的限制,我国的空间实验室,只能达到8.6吨。
也就是说,天宫一号只能在8.6吨这个重量范围内。可如此小的范围,又要做到“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实在太难了。
杨宏和团队不畏艰辛,在一番冥思苦想和讨论后,决定采用多学科融合设计,将载人环境、结构、环境控制、热控等方面,做成高集成度,以此达到“五脏俱全”的要求。
2011年9月,在天宫一号正式立项5年后,天宫一号空间实验室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成功了。
也是从这时起,杨宏开始担任中国空间站系统总设计师,为真正建造出中国空间站做准备。
为了验证天宫一号的性能和技术,同年11月,神舟八号飞船正式发射,非常顺利地与天宫一号完成了刚性连接,形成了组合体。
这是我国首次进行交会对接航天飞行任务,同时也标志着,“三步走”中的第二步计划,已经触手可及。
可就在这一年,美国玩起了小动作,为了阻碍我国在航天领域的探索,他们通过“沃尔夫条款”,彻底冻结了中美官方航天合作,将我国完完全全拒绝在“国际空间站”之外。
国外的长期封锁,反倒倒逼了我们的自主创新。
2012年6月,我国再接再厉,又成功发射了搭载航天员景海鹏、刘旺,以及女航天员刘洋的神舟九号飞船。
这一次,还首次验证了手控交会对接技术,再次顺利与天宫一号实现对接,叩开了中国首个太空家园的大门!
这意味着,在美国和俄罗斯成功进行空间交会对接试验40多年后,我国也完整地掌握了该项技术,拥有了向在轨航天器进行人员输送和物资补给的能力。
一年后的6月11日,我国还继续发射了搭载航天员聂海胜、张晓光,以及女航天员王亚平的神舟十号飞船,再次与天宫一号顺利对接。
王亚平站在神舟十号飞船里,首次向大家开展太空授课,一时轰动全球。
俄通社承认说,未来全球空间开发,已越来越离不开中国了。
而杨宏和团队丝毫没有懈怠,不断加快研发脚步,最终于2016年9月,建立了我国真正意义上的空间实验室天宫二号。
2016年9月,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也成功发射,紧随其后,搭载航天员景海鹏、陈冬的神舟十一号发射后,正式与天宫二号进行对接,在太空中驻留了30天,首次实现了中国航天员中期在轨驻留!
而接下来的一年,在杨宏等人的努力下,我国在航天领域上,更掌握了一项震撼全球的技术。
 
七、
 
2017年,随着天舟一号货运飞船和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成功对接,并完成首次推进剂在轨补加试验,我国正式建成了空间站货物运输系统,成为继美国和俄罗斯之后,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这项关键技术的国家。
这表明,我国“三步走”中的第二步计划,已经完美做到了。
那么接下来,就是技术难度最大、风险最高的空间站建造了。
稍微关注航天知识的人都知道,我国的空间站是多舱段可扩展航天器,主要包括天和核心舱、问天实验舱、梦天实验舱,以及载人飞船和货运飞船几个组成部分。
其中最艰难,也最关键的部分,就是决定着空间站成败的天和核心舱。
对于这里的设计,杨宏和团队在做了一系列研究后,最终决定自主创新,借鉴昆虫的构造,用仿生学原理,借用其“头可变尾,尾可变头”的知识点,研制出了一个长达10.2米,且能够360度触及空间站所有部位的大型机械臂。
这到底有多厉害?
这么说吧,这个机械臂,是中国目前智能程度最高、难度最大、系统最复杂的空间智能系统。其作用也非常之大,既能监视舱外状态,捕获悬停飞行器,还能辅助航天员出舱活动,更能转移货运飞船载荷等等。
总之,简直是帅炸天了!
而相比于天宫一号和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这次设计上,杨宏和团队又创新了很多新技术,如柔性太阳电池翼,智能家居,最新款航天服,都是首次亮相。
为了确保任务万无一失,杨宏和团队还在航天五院里,设计了一台与天和核心舱几乎如复制粘贴般的地面空间站,以此进行技术验证和研究。
终于,等到2021年1月,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天舟二号货运飞船、空间应用系统核心舱任务,分别顺利通过了主管部门组织的出厂评审,这标志着我国空间站建造即将转入任务实施阶段。
3个月后,空间站天和核心舱与长征五号B遥二运载火箭组合体,在文昌航天发射场正式发射,我国空间站建设大幕已经完美开启!
同年6月,搭载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的长2F遥十二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顺利将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送入太空。
随后,该飞船与天和核心舱进行自主快速交会对接,三名航天员先后进入到天和核心舱开展相关工作。
这标志着我国航天开启了“空间站时代”!
令人们不敢想象的是,这个空间站,藏着太多让人快的秘密。

八、
 
我国的空间站,完美满足人类生活需求。
既可以在里面吃东西,也能骑动感单车。令人叫绝的是,还有wifi,能自由在网上冲浪,更能一边观赏太空美景,一边和家人朋友视频通话。
在衣食住行上得到最大限度保障的同时,空间站还拥有再生生保系统。
也就是说,无论是航天员呼出的气体,还是舱内产生的水蒸气,都能够统统被这个系统回收。
航天员的尿液,经过特殊处理后,能变成他们的饮用水。人体产生的二氧化碳等气体,也能在该系统中循环生成氧气,实现自给自足。
更让中国人骄傲的是,我们的空间站操作页面上显示的,不是英文,而是我们自己的母语——中文!
屏幕上显示的世界地图,也不再是大西洋为主的地图,而是明晃晃的,以中国为中心的地图!
我们可以非常自豪且骄傲地说一句:想要来到中国空间站,就先学好中文吧。
据人民日报报道,目前还真有3名来自德国、法国、意大利的航天员,正在紧锣密鼓学习中国话,目标是想要尽早登上中国空间站。
2021年11月,为国家立下汗马功劳的杨宏,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2022年7月24日,中国天宫空间站首个实验舱“问天”,也成功在文昌发射场升空,精准进入预定轨道,与核心舱“天和”完成了交会对接任务。
这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工程,正式进入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探索的新阶段,一个全新的国家太空实验室将建成,中国在进入太空时代的路上一飞冲天!
截至目前,“三步走”中的第三步,在杨宏和团队等人历经30多年的努力中,全部圆满完成。
我们在航天领域上,再也不用受美国的气,被人卡脖子,彻底挺直了腰板,创建了一个写满中文的100%国产空间站。
值得一说的是,美国一直卡我们脖子的“国际空间站”,因为寿命原因,预计在2024年退役,那时,我国将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拥有空间站的国家。
但大国气度,不是个别国家能比的,据悉,中国空间站不卡别人脖子,已经对国际开放,吸引了多个国家合作。
对于奉献三十多年,为国家建造空间站,杨宏真诚地表示,无怨无悔!
社会越复杂,年轻人越需要正能量偶像。像杨宏这样,一身正气,为国为民,无私奉献的科学家,才是真正值得我们尊崇的“中国巨星”!
不开赞赏,点个在看呗,谢谢。
写明星、写八卦,有凭有据;形象正、影子斜,皆由自取。八卦里见人性,江湖中见人心,关注万小刀公众号并设为星标,不错过一篇更新!

文章引用微信公众号"万小刀",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博客评论
还没有人评论,赶紧抢个沙发~
发表评论
说明:请文明发言,共建和谐网络,您的个人信息不会被公开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