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回忆:高考四十七年,每一张都是珍贵的记忆(速看!)
新闻资讯
2023-06-10 16:26
69
0
【关于本号】此号建于目的帮助大家少走弯路,少进坑,剖析各大套路,为了不使大家“受辱”,给诸位按一双洞悉互联网的第三只眼!本号的远景规划,内容方面,关于互联网关于这个世界独家琢磨成果首发平台,同时偶尔更新未必最新但力求最好的资源,俺性格就是不会遮遮掩掩,别担心去拐带各位,不想把各位当自家鱼塘的鱼,本号是一个连接点,是你了解这个世界切面的一个工具。本号初衷是整理总结在项目中用到的一些后台知识,记录自己从项目编程小白不断进阶的学习过程,以便于以后回顾学习。自学习和分享才是最好的学习方式,如果能对大家有所帮助,这是作者最欣慰的。主要以学习交流传统文化为主,为了表达诚意,每一篇原创都是精心打磨,涉及有关专业性的字词句,尽量用大白话表达,还有疑问或搞不懂的,只要持续关注,会在下一篇,或者其他已发文章里找到解答!也可关注后沟通交流。感恩微信公众号这个平台,也感恩已关注的朋友和即将关注的朋友,谢谢你们的关注,点赞和转发,这是我不断更新内容的动力,也是为我们共同学习打下的基础。
1977年12月10日的高考,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次冬季高考。这一天,570多万从农村、工厂、部队走来的年轻人,怀揣着难得的名额和奋发的意气,奔向考场。由于报考人数过多,国民经济也刚开始恢复,国家一时竟拿不出足够的纸来印考卷,中央果断决定调用印刷《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的纸张。最终,27万年轻人在第二年的春天,迈进了梦寐以求的大学校园。
这一年的高考,全国首次实施统一命题,分省录取,这一考试制度基本沿用到现在。
这是一张珍贵的1978年高考成绩通知单,408分的总成绩在当时堪称学霸。这一年,饱经磨难的共和国迎来30岁生日,“而立”之年的中国,在改革开放的号角下,抖擞精神。这一年开始,高考的日期定于7月7-9日举行,除了1983年外,一直实施到2002年。
面对着未知的考试与前程,又有几个人能够真正轻松起来呢?这是1981年,天安门广场,华灯下,复习高考内容的青年。
这一年,马云第一次参加高考。志气高昂的他,在志愿表上填了北京大学,不过遗憾的是他当时的数学只考了1分。次年高考,他的数学也只考了19分,不甘心的马云选择了“第三战”。这第三次高考,他的数学终于考到了79分。但遗憾的是,他的总分与本科线还是差5分。不知道是不是皇天不负苦心人,由于同专业招生人数未满,马云最终进入了杭州师范学院本科,被调剂进入外语专业。
这幅题为《这里没有水,再换个地方挖》的漫画,描绘了一个人挖井,挖了很多次,都在快接近水面的时候放弃。这道题的出现,给当时习惯了根据一段材料或一个命题开始写作的考生们来了个措手不及。
曾担任过高考阅卷的北京语文特级教师薛川东回忆,当时不少考生没有真正看懂这幅漫画,有个学生在作文中写了“一个农村的坏分子,要把公社的大坝挖穿,幸亏没有挖穿,不然就出大事”的故事,让阅卷的老师们看得哭笑不得。10月27日,报名参加上海市总工会举办的高考复习培训班的年轻人,将报名大厅围得水泄不通。
也是在这一年,一向由国家“统包”的招生制度,变成了不收费的国家计划招生和收费的国家调节招生同时并存的“双轨制”。
1985年高考前夕,北京171中学的王琳和一位男生隔着几张课桌低头看书,他们在谈恋爱,后来考入同一所大学,结婚、离婚。照片记录了一对恋人青涩的求学时光。
“黄冈中学”,是一个提起“高考“就不得不提的“神话”。这一“神话”,在1986年,几乎达到巅峰。当年,黄冈中学高考升学309人,升学率达91.4%,600分以上高分者达30人,占全省1/9,且囊括理科第一、二名,文科第一名。打着“黄冈”旗号的试卷、辅导书,以“偏、难、怪”著称,恐怕是很多人学生时代的噩梦。
这张老照片,记录了高考结束的考生们,兴高采烈地走出考场的场景。
根据高考语文命题专家高朝俊曾在其书《高考作文那些事》中的描述,这一年的高考作文要求以“习惯”为题,在选择“样卷”的过程中,大家一致认为一篇记叙类的文章写得太好,判为一类卷上等。在把“样卷”发到阅卷教师手里以后,就有教师来反映,这是一篇抄袭之作。那时候可不像现在这样,把“疑似抄袭”的文章中的关键词句“百度”一下,把搜索到的有关文章对比一下,基本上就可以得出结论。阅卷组只得在请那位老师回忆了原文出处后,派了几位教师,把近5年的《人民日报》和《中国青年报》都搬了出来,一份份地找过去。终于,在1984年5月17日的《中国青年报》上找到原文。于是那篇文章被判为“抄袭”,得了很低的分。
在高考恢复10年后,整个社会学习的热情越发高涨,这是大年初一的上海,求知的年轻人令图书馆的自习室座无虚席。 这一年,国家教委下发《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标准化实施规划》,标志着标准化考试正式进入实施阶段。标准化考试促使全国的基础教育都不得不跟着应试方向走。标准化考试派生了标准化答案,后来就用上了阅卷机器。
当年10月,国家教委启动“三南改革”,湖南、海南、云南三省将过去高考的文理科分组变为文史、理工、医农和地矿四类,每类只考4门,而这一重大政策的宣布,离次年高考只有不到9个月的时间。无数人的命运因为这一纸文件而改变。
在高考前不到三个月,国家教委举行了记者招待会,正式宣布:从1991年开始,在全国实行普通高中毕业会考制度。会考原本只是学业水平考试,但是后来,为了提高升学率,一些地方依照会考成绩将一些学生提前驱除“出局”,不被允许参加即将到来的全国统一高考。
据《年轻就是要:活出你自己》一书中描述,刘强东的小时候的梦想是从政,做县长,造福一方。当时,以他的成绩完全可以上清华大学物理系,但他早已经在填报志愿时,放弃了清华物理系,填写了人民大学社会学系。那时候的他想当然地认为:进了人大就能做官,而社会学又是统管一切“小学科”的“大学科”。可惜的是,在入学当晚,刘强东的美梦就破碎了。因为同系的师哥告诉他,社会学与从政无关,而且就业状况在人大排倒数第二,仅次于人口系。
在今天,高考专业与就业不对口的情况,早已不是什么新闻了。这一年,国家教委大手一挥,开始在各省市中铺开“3+2”高考科目设置,即文史类考语、数、外三科加政治、历史二科,理科考语、数、外三科加物理、化学二科。
这是一张1993年的高考政治试卷,这样的卷面设计,让人分外熟悉。这一年,全国37所重点院校试行并轨制收费,逐步建立起“学生上学自己缴纳部分培养费用、毕业生多数人自主择业”的机制。以前国家发生活费相当于“国家干部”的大学生身份,从此要自己掏钱读书。
湖北三峡坝区三斗坪镇东岳庙村黎开英的儿子望军在1994年全国高考中,以651分的好成绩考入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乡亲们纷纷来到他家祝贺。金榜题名给这个农村家庭带来了无上的荣耀。当年的高考作文题目给出了“给六指做整形手术”和“截错了”两幅漫画,这在当时引发了极大的社会反响,被评价为讽刺现实,直面社会阴暗面。
发榜了,许多高考生落榜。国家办的大学有限,社会办学的大学便应运而生。
世纪之交的1999年,我国开始了大规模的高校扩招。“幸亏我妈没早生我一年!”,当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时,太多应届高中毕业生发出了这样的感慨。这一年,高校招生比例猛增至47.4%,而直到6月时,许多考生尚不知会有此意外之喜。
这一年的高校扩招引发了“大学新生潮”。图为武汉大学“迎新”场景。这一年,电脑和互联网还是稀罕物,位于北京东大桥的百脑汇电脑城,一大早就有许多考生和家长来到这里,排队等待免费上网查分。据工作人员说,一个上午就来了近百人,查完了分数,每个人的表情可以说是几家欢喜几家忧。
这一年,高考取消了考生“未婚、年龄不超过25岁”的限制,这给无数大龄考生以惊喜和机会。
以炒股为生的黄顺锋做梦也没有想到今生还有机会参加高考。他同众多大龄考生一样,成为高考新政策的第一批受益者。7月7日,上海市92800多名考生冒雨走进全市3800多个考场参加高考。而首场语文考试的作文“面向大海”,因取材范围过大,颇让部分考生感到无所适从,纷纷表示心里没底。
在“吐槽”还未被发明的时代,当时的考生也就无法享受到集体吐槽高考试题的乐趣。这一年,教育部决定将高考时间提前1个月,固定安排在每年6月的7、8日,高考终于告别酷暑。678的谐音是“录取吧”,在残酷竞争的考试中,这也许正是考生需要的一点心理安慰。
这一年,全国爆发了大面积的非典疫情,想要进考场,还必须先过“体温测试”这一关。6月7日,63岁的“爷爷考生”邹伟敏在浙江嘉兴海宁一中考点参加考试。
这一年,海南高考状元李洋“梦断清华”,引发了全社会对“高考移民”及“高考公平”的大讨论。当年,李洋先是被告知高考分数海南理科第一名,海天学校还挂出醒目的条幅,祝贺李洋取得好成绩。眼看就要实现上清华大学的梦想,但因为有人举报,他在海南就读未满两年,不符合海南省报考本科第一批院校的要求,被取消了录取资格。
6月7日,南京金陵中学河西分校的老师,在开考前,送给每位考生一个贴有“心会跟爱一起考”的苹果,
一个苹果,代表祝福,也隐隐投射出教师群体在面对高考时的焦虑。高考,无时无刻不在牵动着整个社会的神经,毕竟,谁家还没有个要高考的孩子呢?
2007年某公交公司出动公交车免费接送考生,并且在考场外设置了车厢服务站,让家长不必在酷热里等待,可以上车免费饮水和休息。在德阳人民医院的“病房考场”内,4名东汽中学考生正在填写答题卡。
高考结束,广东省四位“状元”骑着高头大马,霸气巡街。
高考催生出一种“状元经济”——状元笔记、状元错题、状元食谱 ……只要跟“状元”沾上点边,都会卖的还不错。高考结束,也许是多年未曾见过的笑容绽放在考生和家长的脸上。鲜花、拥抱,毫不吝惜。高考对每个人来说,都不亚于一场战争,所有人都如释重负。高考这天,工地停工了,汽车不鸣笛了,就连大妈们都不跳广场舞了。
一位考生在的哥、交巡警等人的爱心接力帮助下抵达考场后,不禁感动地哭了出来。紧挨着南京市九中高考考点的道路上,考生家长排成一排,堵住马路,指挥过往的自行车、电动车绕道而行,以免噪音影响考生的考试。
每年临近高考,家长为了考生,做尽各式祈福,试图为高考之战的胜利增加一块砝码。
2013年5月13日,江苏省南通市,当日是民间传说的文殊菩萨生日,考生家长前往当地剑山风景区——文殊菩萨庙烧香祈福,求菩萨保佑子女考出好成绩。临考前几天,四川巴城部分学校考生,用撕书、扔书的方式释放压力,迎接高考。
2015年6月5日早上8点8分,一年一度的六安市毛坦厂中学送考开始。42辆送考大巴载着数千名高三考生,从这个号称“亚洲最大高考工厂”的学校驶出。送考车的车头车尾都坐着穿红衣服的学生,有学生打开车窗,喊着毛中必胜。毛坦厂当地万余名群众和家长自发来到车队两侧为考生送考,家长们手持空色旗帜为高三考生呐喊助威,场面十分壮观。
高考是许多中国人一生中最重要的考试,为了维护高考公平性,反作弊工作也在不断从“人防”向“技防”升级。201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九)》的出台,将国家教育考试作弊行为列入刑法之中,使得2016年高考被社会评论为:“史上最严高考”。
2017年6月8日下午5点10分,最后一门英语考试结束,孩子们欢呼着冲出校门口,门外家长们纷纷举起手机拍下这一幕。一些考生将老师和同学举起,抛向空中,他们打起V形手势以示庆祝。
2018年高考正式拉开大幕,首批“00”后考生们集体亮相步入考场。莫言在《陪女儿高考的这一整天》一文中,写高考这天女儿的心情:“从7点开始,女儿就一趟趟地跑卫生间。”对于高考,莫言只能感慨说,高考很坏,但没有高考更坏。
6月8日,高考结束时,安徽十中门口,曾发生感人一幕:一个穿黄色T恤的男生,考完最后一场英语,步伐轻盈地走出来,大步来到在考场外守候的妈妈面前。妈妈还没反应过来,男生扑通一声跪下说:“妈,谢谢您,这些年您辛苦了”。
下跪男生叫王恒杰,是个单亲家庭长大的孩子。他坦言,高考完的那一跪,不是策划,不是炒作,是他不论考好考坏,都要献给妈妈的礼物,感谢妈妈给了他最好认知。6月23日,安徽高考成绩公布,王恒杰考了635分,高出安徽理科一本线139分,虽然不是状元,但堪称优秀。2020很难疫情让高考推迟了一个月,风雨无情人有情,本身已经开局艰难,过程还充满艰险。洪水肆虐、暴雨延考、公交坠江…这一桩桩一件件,更像是对所有人的考验。
点击上方关注【诗词天地视频号】
越是艰难,我们就越是团结。我看到了一群群普通的人,用自己的力量为所有考生护航,他们做的事,也许算不上惊天动地。但他们留下的每个瞬间,都让人感动、让人温暖、让人惊叹、也让人震撼……他们,值得我们铭记。
因为汛期严重,考试不得不推迟一天。为了确保接下来考生能顺利通行,当地的民兵应急队伍、公安干警、消防官兵,一夜之间徒手搭起两座浮桥,速度令人惊叹也让人心疼。最终,在他们的努力下,当天的高考无一人因灾缺考,全天考试安全平稳。
每一年的高考能够顺利进行,都离不开警察叔叔们的保驾护航。
2021年高考最后一天,走出考场的考生自发向负责安保工作的警察鞠躬献花,表示感谢。谦卑有礼,不骄不躁,这便是中国少年的模样,也是国家未来的希望。
2022年高考结束时,这位父亲千里迢迢从外地返回,只为给高考结束的女儿一个惊喜。
这一天,相同的场景在全国各地上演,对于父母来说,高考成绩固然重要,但并不代表全部,只要付出努力,那就是最棒的!
据教育部公布的最新数据,今年高考报名人数1291万人,比去年增加了98万,再创历史新高!
*来源:文章素材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编辑:贰拾柒。
文章引用微信公众号"读诗词365",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