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教师之魂·造良匠之师 | 这12位职校优秀教师代表的故事,励志又动人!

新闻资讯   2023-06-11 21:02   87   0  

“铸教师之魂·造良匠之师”


由教育部教师工作司主办的“铸教师之魂·造良匠之师”职业院校优秀教师代表2023年全国首场巡回宣讲会在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举行。12位优秀教师代表于5月22日至6月1日,分2组陆续在浙江、江西、广东、四川、湖北等地开展巡回宣讲,讲述他们在职教战线取得的教学改革成果、产教融合经验、帮助学生成长成才的感人事迹。


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司长任友群希望,此次巡回宣讲活动能够以点带面、各省推动、校校开花、形成气候,在全社会掀起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


我们分呈现12位优秀教师的事迹摘要,以飨读者。



01


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王建林

我在职教战线深耕40年


1984年,我从浙江机械工业学校毕业,然后留校任教。从那时起,我成了一名职业教育工作者。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传统制造厂开始进行技术改造,升级为自动化加工厂,人才紧缺。听说我学的是机械专业,专业能力强,很多厂家请我去做技术指导。这一时期我积累了大量经验。


1993年,学校发现我既懂技术,又熟悉市场,于是委派我到校办工厂做厂长。办厂10多年,我始终在与职业教育关联最密切的产业端,练就了懂管理、懂市场、懂教育的综合素养,也让我确立了职业教育要与技术进步相适应、与产业发展相融合、与社会服务相促进的工作理念。


2004年,学校已升格为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我从厂里调回学校,先后在学校实训中心、成教培训部、继续教育学院、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担任负责人。


21世纪初期,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各行各业急缺专业技术人才。我们发现,在当时的企业里有一大批入行早、学历不高的一线员工,由于理论、技能水平不高,难以支撑企业转型升级。为破解这一难题,学校在全省率先与企业合作,面向企业招收具有中职学历、中级工证书的在职员工,开展“双元制”成人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实践。


我们一方面积极争取招生政策和职业技能评价政策的突破,创新构建校企协同人才培养体系;另一方面反复与企业交流改革方案,成功构建了“五个双元”高技能人才培养新模式。这一模式有效解决了企业职工岗位成才问题。2014年,教育部把学校的做法作为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典型成果向全国推广。这一经验后来获评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这一年,学校与工业4.0参与者德国Festo“共建、共管、共享”国内最先进的“智能制造”浙江省高技能人才实训基地。


今年是我在职教战线工作的第40个年头。从当年的中专到现在的高职,我见证了职业教育的提档升级;从当年的校办工厂到后来的现代学徒制,我见证了产教融合的蓬勃兴起;从打造国内示范样板到承办世界博览会,我见证了中外职业教育在交流互鉴中共同发展。


我也先后荣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奖”“全国职业教育先进个人”“浙江省机电集团十大突出贡献人物”等荣誉。


02


甘肃钢铁职业技术学院  吕杰

在钢铁上“穿针引线”


1991年,学管道工程专业的我被分配到企业焊工岗位,成了一名焊工。


看到施工现场焊接火花四溅,我曾吓得两腿发软。为了练好技能,我每天早早到厂房练习电焊。有一天,我蹲在钢板前反复练习,不知不觉钢板烧得通红,当我撸起裤管才发现,膝盖被烤起核桃大的水泡。师傅吓坏了,瞪着我说:练也不能这样练啊。


1996年,我第一次参加焊接技术比武——甘肃百万职工岗位大练兵,获得了酒泉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第二名。2000年,我被选为全国技能大赛选手,是唯一的女工,虽没拿到奖,但看到了外面的世界,学习了先进的焊接理念。2004年在全省技术比武中,我又是唯一的女工,且取得了第一名。


2009年,我来到甘肃钢铁职业技术学院当老师。身边的人都不理解,做首席技师每月收入上万元,为什么要去待遇不高的职校呢?但我认为,经验要转化为理念才更有价值,焊接技术要发展,培养人才是关键。


在学校我经常对学生讲:“焊工是钢铁的裁缝,焊枪是针,电路是线,要学会在钢铁上‘穿针引线’。”学生信赖我,他们原本信心不足,上职校总觉得低人一等,但是看到老师能向前示范,爬高上低,不怕苦累,他们也努力钻研,刻苦实践。


这些年来,我培养的学生有“甘肃省技术标兵”“全国技术能手”,学生还经常在不同比赛中拔得头筹。其实,参赛、获奖不是唯一目的,但这样的鼓舞会让他们的信心多一点、再多一点。每当看到学生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我就想:我们老师的价值就在于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价值。


2014年8月,我的“焊接创新工作室”获评为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成为省内高职院校第一个国家级大师工作室。工作室团队的共识是:用一门技术,为企业解难题;以一腔热血,为社会作贡献。这些年,我们工作室常常接到电话,有来自煤气站、居民楼的,甚至还有来自坦克旅的,有的寻求生活帮助,有的需要技术支持,我们都乐于相助。工作室先后两次获得“示范性劳模创新工作室”称号,还形成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教科研成果、技术专利,帮助多家单位进行技术攻关。


我个人先后获评为“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全国最美教师”,在人民大会堂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接见。我非常自豪——为职业教育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也为自己是职业教育队伍中的普通一员。


03


山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李粉霞

陪学生一起成长


2000年8月大学毕业,我走进当时还是中专的山西省机械工业学校,成了一名职教教师。


职校学生大多不自信,为帮他们重拾信心,我陪他们一起跑操,一起上晚自习,保护他们的自尊心。


曾有一个学生装病请假不上课,我没有说破他的谎话,而是给学生送去了亲手做的“病号饭”。我清楚地记得,当看到我把饭送到宿舍门口时,学生流泪了。从此以后,他再也没有旷过课。23年过去了,他现在已是太原重型机械公司的骨干力量。


打铁必须自身硬。我要掌握先进的技能,才能有底气。2004年,第一届全国数控技能大赛开赛,怀孕的我不想放弃这次实战机会,和8位老师一起备战,整个暑假我都蹲守在炎热的厂房。虽然最终没能进入国赛,但我觉得大有收获,并没有感到沮丧。


后来,我又连续参加了四届数控技能大赛,两次以山西省职工组第一名的成绩走进了全国赛场。我的学生洪天岁获得全国数控技能大赛冠军。


17年的班主任经历,12年坚持参赛带赛,看着一批又一批学生懵懂而来,带着一身技能自信地走向工作岗位。毕业生中有“全国技术能手”28人、全国冠军12人、全国五一劳动奖获得者8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4人。


一直以来,社会认可我们的学生,家长认可我们的老师。我曾接到四川家长的电话,恳请把孩子放到我们这里读书;我曾经遇到贵州的家长,热切地邀请我们去他们家走访。


我和团队开展教学改革,与苏州勤美达精密机械公司连续14年创新“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校企双主体、过程四共同、效果五共赢”,改革成果获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我们率先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课程被评为国家级精品在线课程,我们率先开展“社团传、导师帮、师傅带、大赛练”四级培优工程,与11位国家级技能大师共同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我们曾与一家企业合作,历经3个月的研究试验完成了等离子堆焊机的研制,为企业获利超5000万元,申报专利11项。


这些年,我们团队先后获评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全国首批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全国党建工作样板党支部、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我个人也获评全国教书育人楷模,获得国家级教学名师奖。


04


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谭大庆

野百合也有春天


2002年,我回到母校读大专。学校举办首期数控铣工技能等级证书培训,当时的数控编程软件是MasterCAM 8.0,只有全英文版本界面。


面对自己最大的短板,靠着记命令、背代码、写程序,我对数控技术逐步熟悉,不断巩固知识,3个月后我在考试中获得第一名的成绩。


2004年10月,全国第一届数控技能大赛在北京举办,我代表重庆参赛并获奖。专科毕业后,我留校担任数控实训教师。


2007年,重庆市举办职业技能大赛,我代表学校职工组参赛获得第一名。23岁的我直接晋升为重庆市最年轻的高级技师。


职教学生信心不足,我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经常勉励学生“没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学生兴趣激发不够,畏难情绪也是技能提升的拦路虎。2008年在学校支持下,我牵头组建了以兴趣为导向的专业技能工作室。15年来,我们工作室的学生在各类技能竞赛中获奖100余项,其中国赛一等奖3项、二等奖20余项。


从2018年起,为锻炼师生实战经验,更为服务产教融合发展,我带领师生团队承接了长安样车的试验零件加工。我们累计完成超过100万元的横向项目,直接推动了学校与长安汽车联合成立产业学院。


目前,产业学院已组建3个专业4个定向培养班,定制开发了24门课程,在落实校企联合培养技能人才方面走出一条成功的道路。


重庆立可公司是高端竞技越野摩托车整车出口企业。2021年,公司为满足国际市场需求,开发高性能发动机,我带领师生团队承接该项目,经过18个月的研发,终于完成了任务,发动机性能达到国际同款先进发动机水准,并确定今年7月在学校开始量产。


这些年来,我们在职业教育的大课堂中培养学生,在产教融合的大实践中服务社会。我们累计培养高技能人才300余名,60多人进入重庆市各中职学校教书育人,68人就职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国防核工业的生产岗位。2010年入职核工业的李云同学,在工作3年后就获评“全国青年岗位能手”。


而我,2019年参加中国智能制造大赛也获得全国职工组第一名,先后被评为“重庆市英才”“最美巴渝工匠”“全国技术能手”,我们的工作室也由原来的兴趣小组升格为重庆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


05


渤海船舶职业学院  万荣春

留在东北小城教书


2012年,我从上海交通大学博士毕业,来到位于辽宁葫芦岛的渤海船舶职业学院工作。我是浙江衢州人,之所以选择远在东北的渤海船院,最初是因为我爱人在这里工作。


虽然学校地处东北小城,但主要为装备制造业培养人才,更有不少人参与航母、核潜艇这些大国重器的建造。全国十大军工造船厂的技术骨干,我校毕业生占40%。


入职之初,我不太会教书,就花费大量时间研究教学方法,从老教师那里学习经验。为了让学生课堂上尽量靠前坐,我琢磨出“后排提问法”,还有“前1/3得优法”等课堂管理法,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我希望,我的学生不仅要学好专业知识,更要强化人生担当。因此,我引入课程思政,通过讲述身边人的故事激励学生。


从985高校、重点实验室来到渤海船院,科研条件和氛围的落差也曾让我有过失望。那时候,学校还在望海寺老校区,设备老旧,学生实习实训条件不足。


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学校不断发展,相继获批“国家骨干校”和省“双高”建设项目。我作为分项目负责人,在实训基地建设中迎难而上。实训项目与企业无缝对接,学生技能水平明显提升,从2014年起,学生参加全国技能大赛获个人一等奖15项、团体一等奖4项。


一个人能走快,一群人能走远。我开始组建科研团队,2016年建立高强钢研究中心,结束了材料系没有科研团队的历史。2019年建成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我们还建成省级职工创新工作室,团队从无到有,发展到16人,学院在金属材料方面的科研和社会服务能力由弱变强。


2020年,在推进材料检测中心认证工作时,我们资金不够,又发生新冠疫情,有老师想放弃,但我没动摇,我坚信这件事能服务于学校发展和老工业基地的振兴,我们编写了近千页文件,历时1年8个月,检测中心最终通过CMA(国家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填补了葫芦岛金属材料领域第三方检测机构的空白。


回顾10年职教生涯,我不仅在渤海船院留了下来,还扎根于职业教育的沃土,而且我们师生用成绩回答了很多人的不解和质疑。我先后获得“市劳动模范”“省优秀教师”和“全国最美教师”等荣誉,更重要的是,我获得了思想的砥砺和精神的成长。


06


湖北省武汉市旅游学校  马丹

每一颗星星都期待被点亮


我是一名公共基础课教师。但我认为,基础课与专业课一样重要,都在引领学生健康成长。我教形体课,希望孩子能够昂首而立,挺直脊梁;我教音乐课,希望孩子自信大方,放声歌唱。我在旅游学校从教20年,当了18年班主任,送走了2000多名学生。


2016年,我作出了一个勇敢的决定,就是到海拔3800多米的山南地区去援藏。


来到山南第一高级中学,我发现孩子们也有很大的学习压力,从早到晚,孩子们只顾低头坐在教室里学习,忘了抬头看看美丽的蓝天,辽阔的牧场。


我希望引导孩子们有更全面的发展。藏区孩子能歌善舞,为什么不发挥他们的特长,组建一个舞蹈社团呢?听说我要组建社团,孩子们踊跃报名,也让我信心大增。


我将传统藏族舞蹈融入啦啦操,设计出藏式啦啦操,组建首支啦啦操队。牧场是我们的训练场,帐篷是我们的舞蹈房,每当我走到孩子们身旁,他们都会热烈鼓掌。


2018年7月,我带着孩子们第一次坐高铁,第一次坐飞机,第一次看大海,第一次代表雪域高原来到全国啦啦操比赛的舞台上。


全国啦啦操比赛时,学生旦增更点站在舞台前哭了,他说:“老师,我怕,我从来没有上过这么大的舞台。”我说,别怕,这个舞台还没有我们的牧场大。舞台是人人的舞台,我们都能闪闪发光。我们推送的两个节目分别荣获全国冠军、亚军,颁奖那一刻,掌声响彻全场。


还记得有一次,我因病回武汉休养,当我再次回到教室,看见学生在黑板上的留言,“老师,你去哪里了?你知不知道我们很想您!”我久久不敢转身,怕他们看到我眼里的泪光。


3年援藏期满,我申请继续留在西藏3年。


我不断加强学生的艺术训练,义务辅导孩子们强化艺术修养。在山南,我义务辅导的学生中,很多孩子考上了理想的学校,旦增更点也通过努力考上了大学。他说,我以后要做一名像您一样的老师,回到我的家乡,帮助那些同样喜欢舞蹈的同学。


看着他,我就像看着一颗小星星,而我就是那个点亮星星的人。这些年,我付出了很多,也收获了很多。我先后获评“全国模范教师”“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并入选“中国好人榜”。


07


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刘永亮

点亮大国工匠成才路


1987年我大学毕业,成为陕西省水利学校的一名教师。学校也慢慢升格为高职。我一边教书育人,传道授业;一边充电加油,学习提升。就这样边学边教,边教边改,我们的教学成果获得全省特等奖的好成绩。


2011年,我来到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分管校企合作和就业工作。大家都说就业工作难。我们想到了建机制、促长效、聚合力。从那时起,我们就联手18个省市区的586家企业,组建成立了“校企协同育人战略联盟”。


在企业,我们设立“协同育人好导师”等奖项。每年组建60多个“企业订制班”,有接近一半的学生实现了“订单培养、提前就业”。


2019年,我接任校长。恰逢学校入选“双高”计划,是西部唯一A档建设院校。在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没有经验可借鉴,没有模板可复制。如何完成建设任务,学校当时很有压力。


装备制造类专业是我们的优势和特色,可报考率连年下滑,怎么办?


家长不愿让孩子报?那我们就改善环境,联合北京精雕、宁夏共享这样的行业龙头企业,在校内建设先进制造技术工程中心、“5G+智能材料成型”实训基地,增强学业、行业、职业的吸引力。


学生不爱学?那就创新教学方法。设计“学做创”一体化培养模式,开设创新工坊,全天开放,让学生在学中玩、玩中学。


老师不会教?那就去企业、研究院,把科研小试件拿回来,把每一个零部件加工的程序标准化,编成图文并茂的活页教材,让老师讲得清、学生听得懂。


立德树人是我们的根本任务。只传授工匠手艺不行,我们还形成了“红色匠心”文化育人体系,建成12个文化育人基地,获得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等22个奖项。


为了学生成长成才,我们还对“工匠班”毕业生重新组班,实行毕业后线上跟踪服务,并向社会承诺:三年内有转岗、择业、再就业需求,不找家长找母校!


职业教育需要走出去。我们在印度尼西亚设立“秦工苑”,开展应用型本科生联合培养等,学校连续三次荣获世界职业院校与技术大学联盟“卓越奖”,27个国际合作案例被国外机构采纳推广。


如今,学校涌现出一大批优秀学子,有党的二十大代表、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劳动模范等100多人次。李锋、翁二龙等一大批毕业生参与了神舟飞天、嫦娥探月等国家重大项目。


回首过往,前承几代人的求索,照亮我们这一代人的职教人生路。展望未来,成就无数人的梦想,点亮大国工匠的职教成才路。


08


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张亚英

我与“建筑医生”


1990年,大学毕业后我被分配到北京矿务局建筑安装总公司,成为一名普通的技术员。在那里,我见证了各类建筑的施工,积累了丰富的施工经验,还主动承担起工人培训的任务。


1996年夏天,听说北京煤校开始招收建筑专业学生,师资紧缺。那一刻,我燃起了小时候的教师梦。我加入学校后,校长高兴地说,专业教学资料有人编写了,学生去工地实习也有着落了。


多年来,我们一直密切关注行业发展,研究人才需求,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向。


2008年汶川地震后,建筑加固改造进入规模化发展时期,市场急需检测、鉴定及绘图员。我带着教学团队增开工程检测与加固课程,并提出在建筑专业开设“建筑医生”小方向。


2010年,我带领学生参与北京市中小学校舍的普查、鉴定。实习结束,这些学生大受欢迎,毕业前就与许多设计院签订了就业协议,打破了高职建筑专业毕业生难进设计院的惯例。  


2013年4月,四川芦山地震发生后,我校30多名毕业生第一时间支援灾区排查危房。他们不顾危险,连续奋战15天,完成受灾区域20多万套民宅的紧急排查工作。居民感激地送来蔬菜、腊肉,做好饭菜款待他们。他们在电话里激动地说:“老师,您教我们的技能这回都派上了用场!”


如今,他们拥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建筑医生”。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培养了10届800多名“建筑医生”。


2016年,国家开始推广装配式建筑,装配式构件供不应求,生产管理人才奇缺。


社会的需要就是我们努力的方向。没有现成的教材我们就自己编,为了搜集资料,我带领团队教师走访设计院、构件厂、施工现场,从装配式设计到构件的生产、安装……每一个环节我们都在现场深入学习,几个月下来,工人师傅打趣说:“你已经成了厂里的老师傅了。”


我们及时修订了教学计划,率先开设“装配式建筑技术”这门课,走在全国职业院校的前列,为社会输送了大批装配式建筑专项人才。


往年,同一家建筑施工企业每年只接收几名毕业生,但那年,北京市燕通构件厂一次招收了我们30多名毕业生,还和我们学校成立了燕通工程师学院,不断深化校企合作。如今,许多毕业生已成长为构件厂骨干力量。


近年来,我带领团队编写的专业教材多次被列入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教学成果先后获得北京市、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安得广厦千万间。在时代的发展中,我们希望,以我们的不懈努力,为社会培养更多急需的建筑人才。


09


江西陶瓷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

朱辉球

陶冶我们共同的人生


1970年我出生在江西景德镇,我的祖辈就是做陶瓷的手艺人。


文化重在传承。1990年我从安徽工程大学毕业后,来到当时还是中专的景德镇陶瓷学校,成为一名陶艺老师。


那个年代,不是每一个学生都对陶艺感兴趣,很多学生是因为文化课成绩不理想而选择艺术专业。


作为一名教师,我笃定地认为,每一个学生都是可造之才,需要在成长中呵护培育。


小龙父母在外务工,独自生活的他缺乏自信,不爱说话,我经常带他参观各类陶瓷展,在琳琅满目的瓷器之间,告诉他平凡的泥土经高温陶冶,也能成为精美的瓷器。


一年下来,小龙变得善于交流,他的陶瓷技艺也随之提高,后来获得全国职业院校陶瓷技能大赛一等奖。现在的他拥有了自己的工作室,成为一名青年陶瓷艺术家。


在33年执教过程中,我也曾羡慕过都市的生活,也曾感受到工作的倦意……但在引导一个个学生找到方向的过程中,我越来越明晰自我的责任与使命。


愿意沉下心与瓷土打交道的年轻人越来越少。“如何让中国的制瓷技艺更好地传承下去”,这是国家一直在大力推进的事业,也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2016年,我被委任为江西省粉彩古彩陶瓷艺术传承创新研究院负责人。为了打破难点制约,我开始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作出创新尝试。


一是结合景德镇传统手工制瓷技艺的模式特点,牵头举办陶瓷大师与优秀陶瓷专业学生“一对一”的授徒拜师仪式。40多名学生到20位陶瓷大师门下拜师学艺。


二是在教育部第三批现代学徒制建设中,成立全日制非遗教学班,引入“现代学徒制”,让近百名优秀学生向10位国家非遗手工制瓷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拜师学艺。


这些年来,我们师生共同研发的成果获4项国家发明专利、6项实用新型专利。我培养的多名学生被授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省级陶瓷大师等荣誉称号。


我们主编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景德镇陶瓷文化研究丛书》《陶瓷装饰工》等系列研究文献与培训教材,《陶瓷彩绘》还入选了教育部“十四五”职业教育规划教材。我们还为景德镇进行了6000余人次的职业技能培训。


我带领的团队先后获评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我个人也获评全国教书育人楷模、轻工大国工匠等荣誉。


10


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  周树强

让梦想在高高的天空飞翔


我的家乡在四川资中的一个小山村。小时候,每次看见飞机我总会想,飞机为什么能飞起来?我经常用泥巴捏“飞机”,树上都挂满我捏的各种奇奇怪怪造型的小飞机,特别神气。


高考填报志愿时,我毫不犹豫选择了当时的全国重点示范院校——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我刻苦学习数控知识,手中不再是泥巴捏的飞机,而是飞机的零部件,我希望能够掌握一门关键技术,让飞机零件制造更加科学、便捷、精细。


毕业后,我留校成为一名实训教师。大部分时间我都待在实训基地,指导学生操作,帮助学生答疑。每一名学生也都有属于自己的梦想。我要带着他们一起飞翔,通过不懈的努力,抵达心中的目的地。


张泰军是我带比赛的第一届学生。他也对飞机制造有很大的兴趣。但是,因为学习成绩不理想,他一度想放弃。我鼓励他,梦想很美好,但坚持不懈的追求,才对梦想的实现有着决定性意义。


泰军开始变得努力。一年后,他与6名学生参加全省职业技能比赛斩获冠军。毕业后,他被一家知名公司录用,在装配车间从事新型战斗机装配工作,获得“全国技术能手”等荣誉。


在多年的教学实训岗位上,我注重和学生讨论问题,我喜欢学生遇到问题时能刨根问底。有些问题,可能连我都答不上来,但极大地激发了我们的探究欲。


15年的教学生涯,我带出的1600多名学生中,90%在技术第一线,他们当中有全国技术能手、行业标兵、劳动模范、大国工匠,他们都在为祖国航空事业贡献应尽之力。


航空报国,追求卓越。2012年,我们参与国产飞机关键技术研究项目,项目中需要完成一个复杂零件加工,常规加工有103道工序,我们团队共同努力将总工序优化到69道,大大提高了加工效率。


为支撑成渝地区航空装备制造产业军民融合发展,我们探索与成飞公司合作开展“数控工艺转包”项目,按照成飞公司编程技术人员相关标准,共同培养团队师生,打造对接我国先进战机研制与生产的工程技术服务团队。


我们也一直为成渝航空制造企业提供技术服务。一家企业在生产直升机时,某个阀体零件遇到研发瓶颈。我们连战3个月,攻克多个技术难题,不断优化,使效率提升了6%,也使整个零件生产提升了50%的效率。


这些年来,我先后获得“航空职业教育教学名师”称号,被评为四川省万人计划“天府工匠”,成为全国数控技能大赛冠军,获得“全国技术能手”等荣誉。


11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  刘红燕

“把企业搬进课堂”


到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没多久,我开始牵头建设外贸专业。在德国进修半年后,我发现德国的职业教育很接地气,校企合作非常紧密,课程讲授牢牢把握企业市场需求。


我想,我们能不能借鉴德国的经验呢?大批外贸专业学生去企业实践太难了,那我们能不能“把企业搬进课堂”呢?


从我们的人才培养方案改起!经过大量调研后,我们构建了“理论课程实务化、实务课程实战化、综合实训对岗化”的螺旋递进三级实践体系。


从我们的业务课程改起!我们整合了传统的四门课为“进出口业务”课,一次次跑企业,把企业真实业务引进课堂,把退休的企业专家返聘进课堂……


从理论很多的文科基础课国际市场营销课改起!让学生分组组建虚拟公司,引入大量企业案例,每一次任务会获得虚拟资金奖励,财务报表是平时成绩,期末有“营销明星”的奖励。这在20多年前还不多见。


当年,为了激励学生养成看书习惯,我们尝试了“荧光笔画难重点”“百事贴随时提问”;为了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我创新了“顾名思义法”“望文生义法”“滚雪球法”“找亲戚法”等多种方法,学生兴致勃勃参与我的课堂,但终究还是有些“纸上谈兵”。


我不死心!继续改革,一定要让我们文科理论课落地。我们换了一个视角,让每个“学生公司”去寻找一家刚进入中国市场的跨国企业,开启课程的实践之旅。韩国迷糊娃娃、美国百诺肯净水器、康宝莱保健品……学生让我领略了自我决策、真实项目驱动唤起内驱力的惊喜。


确定产品后,从市场调研开始,一轮又一轮的打磨修改,一次又一次的实地访谈,学生拿着大量一线数据的调研报告作为敲门砖,上门听取企业的指导。


我们把学生卷入了火热的职业教育实践。还记得,有学生为了抢坐第一排争取上台汇报的机会,组与组吵架,我不得不协调他们每周轮流坐;有学生毕业当了老板后告诉我:“是您的课唤起了我的激情与梦想……”


从1999年到2006年,我们终于将文科的一门理论课实现了“把企业搬进课堂”。


我教的学生,有人技能大赛获奖,有人成长为企业中高层管理者,有人创业开办贸易公司……我自己也获得一系列奖项,国家级精品课、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国家级教学名师……


12


天津职业大学  李建国

“干一行钻一行”


从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学院毕业后,我到天津职业大学做了一名实训教师。


1993年,我参与了金工实习场的筹建。当时资金紧张,凡是能自己干的就动手干。安装机床时,没有天车,就利用滚杠人推肩扛进行安装。没有工具箱,就用废旧课桌板、角铁钢板自己动手做……


经过艰苦紧张的建设,实习场一期购置的6台普通车床快速投入使用。1996年开学,我们挑选了10名学生进行首批“双证书”培养。学生分成早、中两班训练。我从早干到晚,除了教学,还特意加入生产环节,进行“产学结合”教学模式的探索。


在技能鉴定时,10名学生的考评结果都是优秀,第三方考评教师都惊呆了。


2003年,学校将金工实习场和校办工厂合并为机械工程实训中心,我被任命为中心主任兼公司法人、总经理。


中心是企业化运营,带编引进教师有困难,我就自己来培养,进行“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改革。前几年以生产为主,提升技能水平,后期逐步参与教学,最终实现生产与教学相结合。


我们创建了一支坚实能战的教学团队,包括7名全国技术能手、14名天津市技术能手,奠定了我校数控实训教学在同类院校中的领先位置。


我编写数控技能培训等教材12本,发表相关论文45篇,使产教融合教学模式辐射全国职业院校。


我们的成果两次获得天津市教学成果奖。中心被授予天津市工人先锋号等荣誉称号。


得益于长时间、多品种的真实生产历练,我校机电专业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欢迎。


天津市首届数控技能竞赛,我们的学生在硬件较差的情况下分别获得第一、二、四名。


2004年、2008年,我校学生分别在全国数控技能大赛、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取得好成绩。2015年,以我的名字命名的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成立,这为我们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平台。


2021年7月1日,我和我的学生——成都汽车职业技术学校教师郭金鹏,一起作为全国模范教师代表出席了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纪念大会,成为教育部代表团64名代表中唯一的“师生档”。


我经常告诉学生, “择一事终一生”“干一行钻一行”。我们不仅要掌握专业技能,还要培养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

来源 | 中国教师报

编辑 | 白衣

商务合作请拨打010-82296668(梁老师)
010-82296739(康老师)
愿你做这样的教师
厉害的老师,公开课会用这些过渡语

李希贵:教育就是关系学

2023教育工作重点:把读书作为一件大事来

文章引用微信公众号"中国教师报",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博客评论
还没有人评论,赶紧抢个沙发~
发表评论
说明:请文明发言,共建和谐网络,您的个人信息不会被公开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