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用超百万,死亡率接近8%!登顶珠峰如何成为富人的冒险游戏?

新闻资讯   2023-06-12 08:54   68   0  

花费近百万,死亡率接近8%,8848米的人类禁区如何成为富人打卡的游戏!登顶珠峰的背后又是一条什么样的商业逻辑呢?

01

有人说站在珠穆朗玛峰顶峰,可以看到地球的曲率,但这条曲线的背后是一个价值数百万美元的产业链、成吨的垃圾和上百具被封印的尸体。

一般来说,从尼泊尔的南坡登顶要比从中国北侧(登顶)费用更高一些,这里面包括攀登许可证、往返交通费、装备物资费、登山向导费以及强制保险费等等,一个大全套整下来差不多需要六七十万人民币。

如果中途宕机或者需要一些额外服务,那可能还要支付直升机、吸氧和其他补给的费用,如果不幸遇难,那找回尸体也是一项费用极高且充满挑战的工作,通常需要10个夏尔巴协作,运尸费用可能高达7万美元。

所以登顶珠峰的关键不是你的腿行不行,而是你的卡里余额够不够,理论上讲,即便你身残志坚爬个楼梯都费劲,但只要有钱、不怕死,尼泊尔人就是抬也能把你抬上珠穆朗玛峰。

众说周知,攀爬珠峰可不是拉满血条一蹴而就,无论是从南坡还是北坡,登顶珠峰所需要的时间至少都在30个小时以上,中间还不包括吸氧、回血的时间。

珠峰南北坡的传统路线都有各自的难点和风险,但北坡的难度要比南坡更高一些。

由于受到印度板块向北推挤的影响,南侧的山势比较平缓,坡度约为30度,唯二容易领盒饭的地方,是5400米到6200米的昆布冰川和8700米左右的希拉里台阶。

昆布冰川是一段破碎路程,这里有很多冰塔、冰裂缝和铝梯,随时可能发生落石、落冰甚至冰雪崩。

而希拉里台阶是一道高数米、几乎垂直的岩壁,登山者需要借助梯子才能勉强爬上去。

另外南坡的登山团队比较多,营地间的路程也更远,非常容易拥堵,耗尽登山者的体力。

而北坡的坡度更大(40-50度),气候也更恶劣,从大本营走到山顶也经过五个营地,垂直距离3600多米,相当于爬了7个上海世贸大厦,这里的风速最高可达每秒30米以上,完全就是暴风级别的考验,即便在身体机能完全适配的情况下,也可能一个不小心被吹下山崖。

除此之外,北坡还有一个非常大的BUG,那就是没有直升机救援服务,一旦出现高原反应或者极端天气,就只能靠人背马拉运送下山。

所以大部分人更喜欢爬南坡,因为南坡可以从尼泊尔的加德满都乘飞机到达珠峰大本营,而且这边的气候更温和,商业服务更成熟,打卡路线也比较丰富。

但成熟的商业化运作并不代表没风险。

02

在过去的10年里,珠穆朗玛峰的登顶人数增长了十几倍,平均每年登顶的人数达到了六七百人,死亡率大概在8%-9%的样子,换算下来也就是每年有5个人会留在山顶祭神。

如果遇到什么特殊日子或者周年祭,献祭的人数可能还会翻倍。

比如2019年就有876人登顶,结果造成交通拥堵,死亡人数达到了11人。

2023年又赶上了人类登顶珠峰的70周年庆,截止到6月5日,排队爬山的人已经超过了一千五,造成12人死亡,5人失踪。

在登山界有这么一条惯例,8000米以上无救援,因为这个高度也会对救援者造成生命危险,所以世界屋脊珠穆朗玛峰,也是最考验人性的地方,一旦在8000米以上失去基本行动能力,那大概率就是向神山献祭。

所以问题就来了,既然爬山这么费钱还有可能死掉,为什么还有这么多人去登顶珠峰?珠穆朗玛峰是怎么形成一条完整的商业链的?

要讲清楚并不难,但时间还得拨回一百年前。

根据资料显示,第一次有记录的珠峰登顶是在1921年,只不过当时的英国探险队运气不好,在已看清了登顶路线的情况遇到了一场大风暴,考虑再三不得不终止了这次行动。

后来英国人、瑞士人又进行了多次尝试,但都没有成功,直到1953年5月28日,新西兰的希拉里和夏尔巴人丹增才第一次登上了这个世界之巅。

从那以后,各国的登山队就开启了征服珠穆朗玛峰之旅,中国、美国、日本的登山队先后登顶,大家把这项体育运动搞得跟放卫星一样轰动,总体来说是形式大于内容。

在90年代以前,登顶珠峰完全被国家队垄断,每个登山季也就发放一张许可证,普通人想登顶那是要比登天还难。

但到了90年代后,画风突变。

当时的美国著名登山家Scott Fischer和新西兰人Rob Hall最先发现了商机,他们说服尼泊尔政府扩大外国人的准入门槛并增加登顶许可证的数量。

另外1997年出版的畅销书《走进稀薄的空气》又进步一刺激了市场需求,一些有钱人发现,自己可以雇佣专业的登山向导,并在夏尔巴的帮助下登顶珠穆朗玛峰。

很快,欧美的登山向导就成立了探险公司,他们提供从培训到登顶的一条龙服务,攀登珠峰的人数也从每年的60人暴增到500多。

根据官方数据显示,从1953到1999年,一共有1159次登顶,但从那以后的20年里,登顶人次达到了8986,差不多翻了近8倍。

于是登顶珠峰变成了一个大买卖,它不仅能增加尼泊尔政府的财政收入,还能带动整个国家的旅游业,这对一个山区小国来说幸福不要来得太突然。

03

咱们抛开疫情影响,还是用2019年的数据说话。

根据CEIC的数据统计,2019年尼泊尔的财政收入大概是80亿美元,而旅游业收入占到了8.3%,总产值约占全国GDP的30%。粗略估算,仅发放登山许可证这一项就为尼泊尔政府带来了500多万美元的收入。

看惯了宏大叙事的朋友可能对这几个亿没什么感觉,但要知道,尼泊尔全国80%左右的人口,过着低配版的农耕生活,唯一能够大量换取外汇的,就是围绕爬山开展的旅游服务经济。

为此尼泊尔政府也是想尽一切办法从珠峰身上薅羊毛。

首先就是增发登山许可证,2019年尼泊尔就发放了381张,每张的价格大约在一万一千美元,创了历史记录。

另外,攀登珠峰还要交上一笔过路费,从单人2.5万美元到团队的数十万美元不等,剩下的还有什么清洁费、代理申请费、联络官员费、强制性保险和遗体运输费等等。一套流程走下来,没有个三十几万人民币根本进不了山。

而雇佣一个夏尔巴协作的费用大概在5000美元,他们的工作就是要先于团队攀登,在裂缝处安装梯子,并在几乎没有氧气瓶的情况下把30多公斤的装备运上山。

在珠峰遇难的300多人中,夏尔巴人占到了近40%,仅在2014年,就有16名夏尔巴人在昆布冰川修绳索时死于雪崩。

这可能就是高启强说的,风浪越大鱼越贵,夏尔巴人三个月赚到的报酬,差不多是一个尼泊尔人年收入的近7倍。

不过最近几年,年轻一代的夏尔巴协作也不再充当廉价的登山工具人,他们成立了自己的探险公司,并把收费标准下调到了38000美元,比欧美导游便宜了40%,中国和印度的新中产是他们的主要客户。

但便宜也有便宜的问题,最明显的例子就是登顶人数暴增,安全服务意识下降,根据欧美友商的评价,珠峰拥堵的主要原因是没啥经验的登山客户和不怎么专业的本地向导,一般公司会把团队人数控制在20人左右,但夏尔巴人巅峰时期可以带着100人的团队向山顶发起冲锋,战损比一下就起来了。

在2019年的珠峰死亡事件中,11个死亡名单里有7个是图便宜的登山爱好者,死亡的直接原因是过度疲劳和高原反应。

这就是尼泊尔不地道的地方,由于珠峰的最佳登顶时间太短,尼泊尔政府为了多赚钱,只能降低登山门槛并大量发放许可证,结果导致登顶珠峰就跟假期爬个泰山似的,排队打卡的时间居然长达3个多小时。

要知道那可是在8000米以上的人类禁区,在没有额外氧气供给的情况下,登顶后也只能坚持个几分钟,一旦遇到旅游团堵路,那些血条不足的很可能就要留在山顶当景点了,尼泊尔政府的骚操作大大增加了攀登珠峰的风险。

但富人拿命爬山这事属于你情我愿,即便骂声一片,也没法阻止尼泊尔发证赚钱的生意。

最后一个问题,既然攀爬珠峰玩命又费钱,那为什么还有这么多人愿意为珠峰买单呢?

首先不得不承认,敢于挑战珠穆朗玛峰就是一件让人佩服的事,它越危险,对于攀登者的吸引力就越大。

另外,珠穆朗玛峰也成了某种身份标签,一些企业高管付钱上山,然后再把他们的这段经历编成段子到处吸粉。

如果知道脑白金,肯定就听说过史玉柱跑到珠峰搞团建的事,有钱有闲是一方面,关键是人家喜欢爬山又能把这件事的收益最大化,在后勤保障可以驾驭风险的时候,登顶珠峰也就成了一个可以被量化的高端活动。

只不过,在专业登山者的眼里,尼泊尔人用实力把一座神山搞成了旅游景点,多少让人有点唏嘘,这里除了混乱的旅游团,就是留在山顶的垃圾和人类冰冻排泄物,完全失去了它曾经的神秘和浪漫。

面对外界的质疑,尼泊尔政府也不得不做出改变,他们的整体策略就是通过涨价、罚款的方式,控制登顶人数并解决垃圾问题。

总的来说,就是单价提高了,但收入没怎么变化,这也让珠峰越来越像是一场富人的打卡游戏。

此文完。


文章引用微信公众号"不严肃问题研究室",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博客评论
还没有人评论,赶紧抢个沙发~
发表评论
说明:请文明发言,共建和谐网络,您的个人信息不会被公开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