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房企,仍在等待救援

新闻资讯   2023-06-14 09:44   59   0  


源:法新

作者 |  王博 郑慧 张光裕

辑 | 马克   来源 | 财经十一人


欢迎下载腾讯新闻APP,阅读更多优质资讯



记者手记:截至2023年6月12日,据央行、银行监会发布救楼市的“金融16条”(《关于做好当前金融支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工作的通知》),地产纾困“三支箭”(银行贷款、债券、股权融资)已过去近半年,但我们发现这场被称为史诗级救市组合拳的威力并未完全显现。

克而瑞研究中心最新监测数据显示,2023年5月,80家典型房企的融资总量为263.29亿元,环比减少56.4%,同比减少60.4%,创下2020年以来单月融资新低。

房企业融资环境紧张同时,销售业绩也在不断下降。

中指研究院数据显示,5月中国重点100城新房价格环比转跌,二手房价格环比跌幅扩大。5月,百城新建住宅均价跌幅为0.01%,同比下跌0.11%,同比跌幅较4月扩大0.04个百分点,环比下跌的城市有54个,较上月增加10个。二手住宅均价环比下跌0.25%,环比跌幅较4月扩大0.11个百分点;同比下跌1.52%,同比跌幅扩大0.24个百分点,环比下跌的城市有83个,较上月增加7个。

过去三年,这场全行业的周期性调整让44家房企违约,其中大部分是民营房企。市场出清洗牌是好事,但是去年下半年,危机扩大蔓延,甚至让优质民营房企也面临到生存危机。

我们发现,“金融十六条”部分条款有限期只有半年,“三支箭”最主要的作用是在出险房企与其他房企之间设立一道防火墙。这些政策都无强制作用,金融机构要自负盈亏,其对房企的援助仍然遵循市场化原则,追求利益、规避风险。

今年4月克而瑞发布了TOP100房企成绩单,保利发展超过万科、碧桂园坐上头把交椅。这是中国房地产市场化20多年来,国家队首次占据榜首。前十名中,已经没有融创、旭辉的身影,榜单上的民营房企只剩下碧桂园、龙湖。

无论在哪个国家房地产都是拉动经济、促进就业的支柱产业,而这个产业充分市场化,需要更多元的参与主体。市场出清后尚能存活的优质民营企业亟待更有针对性的救市政策。

而只有让优质房企先活下去,才能让他们仍有余力保交楼、拿地、做代建,让他们三年展期包袱卸掉后,仍能有机会向高质量发展转型。

下为正文。

房地产行业的主力民营房企正处于群体性危机之中。


2022年5月28日,国盛证券发布研究报告指出,2021年克而瑞销售百强房企中,2021年下半年至今有30家房企出险(发生融资或理财产品违约、展期、交换要约等流动性风险事件)。百强房企中有70家民企,其中有29家出险,比例逾四成。并且出险企业的排名从靠后端逐渐向前端蔓延,民营房企的流动性危机愈演愈烈。



2022年5月16日,国家统计局发布2022年1月-4月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情况,房地产开发企业到位资金48522亿元,同比下降23.6%。


其中,国内贷款6837亿元,下降24.4%;利用外资38亿元,增长129.4%;自筹资金16271亿元,下降5.2%;购房定金及预收款15357亿元,下降37.0%;个人按揭贷款8037亿元,下降25.1%。


《财经十一人》采访了众多国有银行、民营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商行、券商,及出现资金危机的民营头部房企,得到的反馈一致:虽有监管层喊话,但银行的开发贷审批仍未有明显好转。少量能申请开发贷的民营企业抵押率(贷款本息之和÷抵押物估价×100%)从两年前的70%,下降到50%,这意味着拿到的贷款金额少了近三成。


民营房企另一个主要融资渠道——企业债,也在迅速萎缩。


克而瑞地产研究中心数据显示,2022年5月,100家典型房企境内债权融资390亿元,环比减少36%,同比减少17.4%;境外债权融资61亿元,环比增加133.5%,同比减少84.4%。


据贝壳研究院统计,2022年4月房地产板块境内、境外债券发行63笔,较上月减少23笔,发行规模约617亿元,环比减少30%,同比减少34%。


邮储银行一位负责债券投资的高管认为,目前,房企债券发行呈冰火两重天,少数优质企业融资容易,如保利、万科;大多数民营房企融资困难,尤其是已经出现债务风险的房企。


2022年前四个月,民营房企融资几近枯竭。据《财经十一人》调查,已出现流动性危机的头部房企,如富力、佳兆业、世茂等,用于保交楼的现金流几乎全部来自销售回款和出售资产。


但行业下行,叠加疫情影响,房企的销售情况正变得越来越糟,其资产价值也大幅缩水,机构投资人手握现金,观望不前,等待抄底。


点击放大看图

中信证券研报显示,2022年4月房地产行业基本面已跌至2014年以来的低谷:2022年4月商品房销售、房企融资额、拿地、新开工面积均同比下滑至少50%,地产投资同比下降10%。销售弱、融资难、投资清淡。


中信证券研究部宏观研究团队测算,2020年,房地产及相关产业链贡献了17.7%的国内生产总值(GDP)。房地产的急剧下滑,正在波及钢铁、水泥、建材、家电、装修等上下游行业。


房地产的急剧下滑,正在波及钢铁、水泥、建材、家电、装修等上下游行业。图/视觉中国


中国房地产行业经历了近20年高速发展,是经济增长的第一大动力,也是大多数地方政府的第一大财政来源,但也因高杠杆发展,导致许多房企抗风险能力较弱,部分地区房价虚高,有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隐患。


因此,自2020年以来,金融监管层对房地产行业动了大手术:设定房企三道红线(即剔除预收款项后资产负债率不超过70%、净负债率不超过100%、现金短债比大于1),设定银行两道红线(房地产贷款占总贷款的比例、个人住房贷款占总贷款的比例),强化预售资金监管、限制房企跨城使用预售款。此外,各城市也强化了限购、限贷、限价、限售等调控措施,强力挤出房地产行业的泡沫。


这是一场为了房地产行业长远健康发展而必须经历的痛苦调整,现在,各界专业人士普遍认为,“手术”已经完成,“病人”身体虚弱,“术后恢复”已成当务之急。



几乎贷不到款


《财经十一人》获悉,今年以来,央行除了公开表态,也曾多次在内部会上呼吁金融机构支持房企合理新增贷款、合理展期还款需求。大多数银行每半月,甚至每周都会向监管层汇报进展。


2022年4月29日,中央政治局会议要求“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安全要保住”之后,央行、证监会、银保监会平均每五天就组织一场会议,关键词大体一致,“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积极支持房地产企业债券融资”“要区分项目风险与企业集团风险,不盲目抽贷、断贷、压贷,保持房地产融资平稳有序”。


目前,部分出现流动性危机的房企的贷款展期已谈妥,但想要新增开发贷款非常困难。


惠誉一份报告显示,2022年一季度,房地产开发贷增速转负,达到2007年以来的最低值。


点击放大看图

开发贷是房企用于不动产项目开发建设的中长期贷款,一般不超过三年,利率根据不同的项目和开发商资质,一般为基准利率上浮15%-30%,优质公司可把开发贷利率谈到4.75%以下。


作为成本较低、额度较大、使用期限较长的“三好贷款”,开发贷是房企保证低成本施工、开发的重点融资产品。其还款来源为借款项目的销售回款。为防止资金被挪用,开发贷一般按建设进度提款、按销售进度还款。


一位在全国性民营商业银行从事多年开发贷业务的负责人表示,虽然近两个月他们陆续收到央行的窗口指导,但政策对授信审批部门没有约束力。当下对房地产行业的预期严重下滑,购房者信心尚未恢复,项目售卖情况很不确定,这种情况下无法说服风险控制部门发放新增项目贷款。


贝壳研究院数据显示,尽管市场交易量出现了复苏,但环比房价仍在下跌。2022年5月贝壳50城二手房价格指数环比下跌0.9%,跌幅较上月扩大0.6个百分点。


据《财经十一人》调查,目前还能拿到新增开发贷款的民营房企均是行业模范生,如龙湖、滨江等,这类房企全行业不超过五家。但若民营房企的项目是同国企、央企联合开发,拿到贷款的概率就更大。



从项目位置看,在一线城市、长三角、珠三角、大湾区核心地段获批开发贷可能性大,而位于三四线城市的项目,由于存在成交量和房价下跌风险,几乎无法获批。


一位华南头部房企高管表示,2022年1月到5月底,公司现金流95%来自卖楼和资产处置,融资仅占5%。


上述开发贷业务负责人透露,一些中小民企,没有债务逾期,抵押资产也优良,但仍难获批开发贷。对于出现流动性危机的房企,因为主体风险与项目风险无法切割,审批部门宁可不批,也不想出了问题担责。


一位城市商业银行的经理说得更加直接:“以前民营房企出问题是个别现象,现在没出问题是个别现象。为了规避风险,金融机构自然会严控放贷。”


“民营房企几乎都在渡劫,能否熬到市场回暖难以判断。”这位经理说。



企业债也发不出去


房地产是资金密集型行业,从拿地到开发建设各个环节都有多种融资产品。除了开发贷,企业债及资产证券化(ABS)产品都是房企的融资工具。对于民营房企,这两个主要工具现在都失效了。


华泰证券研报数据显示,2022年1月-4月,房企境内债发行约1950亿元,同比下降43.17%,境外债发行约456亿元,同比下降68.52%。境内债方面,央企和国企与民营企业两极分化,2022年初至今,央企国企背景的房企发行的境内债占比高达93%。


在境外债市场,民营房企也步履维艰。房企在一级市场新发债券,能否发出去,债券利率高低,均受二级市场债券走势的影响。一年来,二级市场上民营房企美元债价格普遍下跌、利率普遍走高,这导致房企很难以合适的利率发行新债。


一位负责地产企业债的金融机构研究员告诉《财经十一人》,一般美元债的二级市场价格低于90美元(票面价格100美元)后,企业就很难在境外再融资。


具体到每个房企,财务风险越大,负面舆情越多,美元债二级市场价格越低。以龙光集团(3380.HK)为例,其2026年7月到期的美元债(XS2342970402),5月30日的二级市场价格仅为23美元,到期收益率则高达51.48%。这意味着2022年5月30日花23美元买龙光债券的投资人,2026年7月要连本带息收回约120美元,已经形同高利贷。


即便是状况相对良好的民营房企,情况也并不乐观。碧桂园一笔2025年10月到期的美元债(XS2240971742),二级市场中间价约64美元,到期收益率约17.64%。旭辉一笔2026年8月到期的美元债(XS2342908949),二级市场中间价约73.58美元,到期收益率约12.75%。


据《财经十一人》了解,基本面相对不错的民营房企,目前一级市场发债的票面利率约为4%-5%。这就是说,如果投资者还想投民营房企,直接在二级市场捡券即可,没有必要再追一级市场。如此一来,房企就很难在一级市场发行新债。


一般房企发债有三种用途:补充流动资金、借新还旧、项目投资。现在,低迷的国内外债市环境,让民营房企的处境雪上加霜。


房地产行业的危机已经蔓延到产业链上下游。2022年5月16日,为了给市场带来信心,缓解民营房企及产业链上游供应商融资难题,深交所发行了由中证金融和中信证券联合增信的龙湖供应链ABS产品,发行规模4.02亿元,利率3.5%,票面利率比上个月同类产品低了超过0.2个百分点,但认购倍数达到2.3倍。


部分民营房企高管认为,连行业模范生龙湖都需要信用加持,侧面验证了整个行业已非常脆弱。


由于行业下行,出现流动性危机的房企过多,出于稳健投资考虑,很多机构对民营房企的债券和ABS实行一刀切。即使龙湖这样资质好,海外评级高的公司,也不予投资。“有了中证金融、中信证券为龙湖背书,就拓宽了龙湖ABS的购买客群。让这些有投资门槛的机构,可以放心购买。”前述知情人透露。


但多位业内人士均认为,此次龙湖ABS产品融资主要是政策面为了释放积极信号,对于出现流动性危机的房企,这种靠外部增信的融资产品其实无法指望。


克而瑞地产研究中心数据显示,2022年5月,中国100家典型房企资产证券化融资69亿元,环比减少62.6%,同比减少62.1%。


为了保交楼,监管层曾引入四大资产管理公司(中国信达、中国东方、中国长城、中国华融)来为民营房企化解债务危机。


2022年4月末,金融监管部门提供了一份内含12家房企的名单给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它们是:恒大、世茂、融创、融信、佳兆业、中梁、中南建设、绿地、奥园、荣盛、阳光城、富力地产。


多位接近此事的知情人士向《财经十一人》透露,虽然资产管理公司对接都很积极,但是落地项目有限,主要原因是双方无法谈妥价格。


“资产管理公司精打细算,没有利润,绝对不碰。它们会把价格压得很低。”多位知情人士推测,资产管理公司预期价格还会走低。


前述华南房企高管表示,房企对资产管理公司的表现并不意外。它们作为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金融实体,其经营逻辑与其他金融机构并无不同。



反腐败=远离民企?


多位房企高管和金融人士接受《财经十一人》采访时认为,银行不敢给民营房企放贷,还在于看不清监管层对恒大问题的定性。


作为中国房企三强之一,中国恒大(3333.HK)自2021年6月后就被债务危机所累,难以正常支付供应商款项和员工工资,难以按期还本付息银行贷款。


截至2021年6月30日,中国恒大总负债1.97万亿元,剔除预收款项后的资产负债率为81.0%,净负债率为99.8%,现金短债比为0.67,三条红线踩线两条。


2021年9月,恒大债务危机开始蔓延,此后高杠杆房企的新增贷款断崖式下跌。


随恒大债务危机一起出现的是金融机构的反腐风暴。


2021年9月13日,中纪委网站发文表示,不仅要加大力度查处金融风险“大鳄”,也要坚决惩处监管机构里的“内鬼”,以强监督促进强监管。


2022年5月11日,中纪委网站公布,中国建设银行机构业务部原总经理黄曦因涉嫌严重违纪违法被调查。黄曦被调查时的身份是泰禾高管。


泰禾(000732.SZ)是千亿阵营中较早出现流动性危机的闽系房企。2022年4月末,泰禾发布公告称,2021年集团实现营业收入49.11亿元,归属股东净亏损40.13亿元。5月6日,泰禾股票由“泰禾集团”变更为“ST泰禾”。


据《财经十一人》不完全统计,2021年至2022年5月,中纪委网站同银保监会共计公布了27条与地产行业违规批贷相关的调查信息,涉及五大国有银行及全国性民营商业银行,被调查人员职务基本为分行党委书记、行长、副行长。


中房集团原董事长孟晓苏认为,反腐败是必要措施,但要避免把审查问题干部的贪腐行为,简单化地转换成审查与民营企业家的关系,这会让一些银行干部对民营企业避之不及,进而加剧民营企业的经营困难。


孟晓苏指出,为了规避风险,在项目招标、土地拍卖、贷款发放、贷款利率等各个方面,银行系统都出现了刻意避开民营企业的现象,以及“不担当、不作为、不做不错”风气。甚至有金融机构加大抽贷、断贷、减贷力度,加剧了民营房企的资金恶化,导致出现群体性的房企坍塌事件。



银行、房企、地方政府

如何避免三输?


“难点在于既要又要,既要支持房企,银行又要合规检查不放松、有效防范自身风险,所以央行的要求落实不下去。”多位房企、券商、银行高管对此看法一致。


站在金融机构的角度,作为独立法人,金融机构运营要讲商业逻辑。在地产全行业下行大环境下,项目的资产价值要重新评估,金融机构对于高风险项目的放贷、投资审批更严。银行现在希望尽快收回存量贷款,降低风险损失;尽量不新增投放,避免造成新的损失。


如果非让金融机构在扶持“高危行业”和审批风险中找平衡,没有硬性指标时,它们更愿意把目光转向相对安全的行业和标的。


站在房企的角度,为了提高保交楼效率,出现流动性危机的房企更需要新增开发贷款,而不仅是展期存量贷款。


“一旦出现债务逾期,全国人民都知道了,谁还敢买你的房子。为了销售回款,我们要么打折促销,要么只能销售现房,或者接近现房销售。”一位出现流动性危机的房企高管表示。


他认为,银行不愿新增开发贷,还有一个原因是担心地方政府和企业挪用监管资金。


房企会在开发贷借款银行开设资金存管账户,通过项目回款进程,还本付息。目前,出现流动性危机的房企大多数由地方政府统一协调管理。这意味着,房企的销售回款进入预售金监管账户后,它们要想再提取这笔钱,需跨过当地住建局和监管银行两道坎。如果地方政府保交楼压力较大,会抽调这笔钱用于其他支出。


甚至如果一家房企在同一城市有多个项目做了开发贷,有的项目回款情况较好,监管账户资金足够富余,银行也有可能拿不到基于这些项目的开发贷利息、本金。


为了保交楼,地方政府会通盘考量这家房企在全市项目的建设情况,抽调资金给回款情况较差的项目。“任何项目出问题都是民生问题,这肯定是现在第一位的事。但如此下去,银行更没有积极性给房企放贷了。”上述房企融资高管认为。


《财经十一人》获悉,虽然开发贷是项目制,但如果整个集团出了资金风险,项目就容易被地方政府接管,此时银行则很难实现闭环管理。目前,只要银行想给房企做增量开发贷,一定会把当地监管政策摸排清楚。如何做到闭环管理,保障资金安全,是银行给房企放贷的首要条件。


如何打破这一囚徒困境?多位房企高管在接受采访时建议:


第一,监管层出台统一无差别规定,存量贷款在一定时期内暂缓还本付息,减缓企业失血速度;


第二,增加监管账户内资金的使用弹性。如果一个项目,房企剩余货值(可供销售的房屋面积×均价)覆盖剩余工程款后还有结余,就可以将监管账户里的钱用于日常经营;


第三,希望地方政府在金融机构和房企之间更好地发挥协调作用,促使三方找到共赢方法,避免争相出逃的三输结局。


为了弥补开发贷不足,2022年以来,银行加大了对优质民营房企的并购贷发放。一位国有银行的高管认为,银行通过这种方式也能给房地产行业输血,还能让强者更强,提高行业集中度,改善行业的整体健康度。


《财经十一人》获悉,1月-4月,在上海,有头部优质民营房企获得过一笔100亿元的并购贷。但截至目前,银行发放的并购贷总量不大,国家队及优质民营房企也很难从市场上找到适合的并购项目。


上述城商行经理解释道,并购贷实际执行很难。地产并购,标的项目必须四证齐备(《国有土地使用证》《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开工许可证》)。取得四证门槛不低,例如有些区域要求在建项目要达到25%的完工率方可发证。


悖论在于,需要被并购的房企大多出现了流动性危机,这些房企往往无法让项目达到取得四证的标准。


此外,并购方想要的就是干净地块,如果具备四证或者在建25%,意味着土地规划已经不能调整了。存量的户型设计可能不符合并购方的需求,或者其定位不符合市场,这抑制了并购意愿。同时,很多出现流动性危机的房企,手中的项目存在多次抵押问题,表外负债难以厘清,这也导致国家队及优质民营房企的并购意愿不高。


资金紧绷,导致民营房企无力参与公开市场拿地。


克而瑞地产研究中心数据显示,2022年5月民企投资拿地几乎停滞。30家重点监测房企中,仅龙湖、碧桂园、金地三家民企在5月份有投资动作。多位房企高管预测,下半年,民营房企拿地热情仍然不高。



筹资救命是标,恢复信心是本


《财经十一人》在采访中发现,大多数民营房企当下已经无暇考虑未来发展,全部精力都放在了避免债务“爆雷”,以及处理与施工方、供应商、业主的各种纠纷上。


民营房企的信用也变得脆弱,上游水泥厂、钢铁厂只有付现金才给房企供货,下游建筑公司、装修公司也不敢再垫资开工。


民营房企亟须系统性的救市方案,让公司可以逐步恢复正常生产经营,恢复造血能力。


2022年5月12日,在央行副行长陈雨露公开表示“房地产市场金融化、泡沫化的势头得到了有效遏制”后,各种纾困政策开始从供给和需求两侧为房地产市场注入生机。


2022年5月21日,上海市政府印发《上海市加快经济恢复和重振行动方案》通知,其中50条新政,约11条同房地产相关,涉及减税、融资、拿地、复工复产等各方面。


2022年5月27日下午,上交所为碧桂园、龙湖集团、美的置业、旭辉集团、新城控股5家开发商举办了投资者路演,这相当于为它们背书。


在需求端,今年以来,中央多次强调支持合理住房消费。2022年5月,为了激活楼市,各地方政府也纷纷出台楼市刺激政策。


据贝壳研究院统计,2022年5月约有50个城市放松了限购、限售、限贷,转而鼓励居民购房。杭州、大连、武汉、济南、太原还通过调整户籍和社保政策来降低购房资质。


2022年5月20日,央行下调基准利率15个基点,首套、二套房贷利率下限均随之下调。


贝壳研究院数据显示,2022年5月50城二手房成交量环比增长约14%,同比降幅收窄。


但部分民营房企对市场在短期内回暖仍持谨慎态度。它们认为,销售端体会到行业利好政策一般需要三个月,但今年可能更晚。


它们给出的理由是:因为叠加了疫情和经济增长放缓的影响,购房者会认为房价还有下降空间,不着急出手;同时有实力买房的人在减少,因为即期收入和预期收入都在下降。


“仅靠给房企增加贷款是治标不治本,让房地产市场重新活跃起来才是治本之道。如果只是放宽金融政策,允许给房企‘增贷、延贷’,却仍然管着楼市不让买房卖房,这些贷款不就很快变成呆账坏账了吗?”孟晓苏说。


孟晓苏认为,房地产行业的危机已经成为影响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灰犀牛”事件。而危机之所以不期而至,是三种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第一是忽视保障性住房建设,第二是把调控重点放到了“降低商品房价格”上,第三是金融政策上先用“加杠杆”扩大房企负债率,随后的“去杠杆”又过急过快,形成了“上楼撤梯”效应。


另有不愿具名的专家认为,目前房地产陷入全行业危机,并非市场经济的自然结果,而是在包括政策、疫情等多重因素作用下形成的特殊状态,因此政府有义务帮助房地产行业脱困。但政府并非无条件地救助所有房企,而是有选择地救助两类房企,第一类是规模巨大,破产倒闭会引发连锁反应,导致系统性风险的房企;第二类是资产质量和经营管理都不错,只是暂时面临流动性危机的房企。


对于前者,政府在救助的同时,需要让导致企业陷入危机的人承担责任,大股东易位、管理层出局,都是应有之义;对于后者,主要是协调债务展期、新资金注入等事宜,不涉及企业控制权变更。


亦有专家指出,缓解房企的流动性危机,除了债权融资和股权融资,企业自身的销售回款更加重要。提振销售回款,首先要恢复市场信心,复苏因信心不足被压制的购买力,这一点仅靠简化购房手续、降低按揭成本是不够的,还需要整体经济恢复增长,人们对未来收入的预期恢复乐观。


能迅速见效,缓解房企资金压力的措施,则是放松预售资金的监管,使房企能够合理地跨城市跨区域调度资金,避免继续出现明明账上有钱,却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债务爆雷的现象。


腾讯新闻联合数位大咖举办了一个活动,在秦皇岛阿那亚的海岸边,伴着微风,畅聊“可能性之海”,和你们一起度过一个特别的“眼界仲夏夜”


在这之前,我们想邀您用10-30字的话语分享对“可能性”的理解和感悟。


主办方会从参与者中抽取100名,送出公仔


长按下方【二维码】或点击【阅读原文】即可进入征集吧!




小满工作室 | 腾讯新闻出品

本文版权归“腾讯新闻”所有,如需转载请在文后留言,经允许后方可转载。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腾讯新闻客户端相关独家文章!

     

                 “在看”我吗?   

文章引用微信公众号"棱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博客评论
还没有人评论,赶紧抢个沙发~
发表评论
说明:请文明发言,共建和谐网络,您的个人信息不会被公开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