枇杷、荔枝、杨梅、车厘子、珍珠李......每年6月,都是各种水果组团上市的大好时节。但不同以往的是,越来越多的人实现水果自由的途径,不再是超市或线下门店,而是视频号小店。
比如上个星期,我在视频号上,刷到了一条“四川五星枇杷”的短视频。刚开始,抱着先不买再看看的心态,添加了商家的企业微信;没想到,很快又在朋友圈看到信息流广告,再次被吸引到直播间,我终于心动下单了。
上面所讲的,是一个不起眼的小故事,却也代表了一个有意思的趋势。从水果小店到品牌商家。越来越多的广告主已经将广告转化为生意的一环,而并非简单的吸引手段。
他们是怎么做到的?不同于传统的广告投放模式,即利用单次的创意制作、流量推广,不断地烧钱买流量,以求最大化触达用户;而是通过腾讯全域连接广泛用户,基于自身的生意特性来设计营销链路,做长周期的经营。
这也正是我所理解的生意本质——为了短期增长而烧钱,无外乎饮鸩止渴;只有基于前端成本控制、后端转化交易,具备持续增长的经营投入,才有讨论的意义。
换句话说,拆掉广告与生意的墙,成为做好经营的必经之途。
新打法,让做广告=做生意?
当然,我也知道,话说得再好都无济于事,广告主在实际操作中总是处处遇阻。很多时候,不是他们不想变革,而是技术能力与实操方法的缺乏,让他们无法变革。
私以为,对拆墙来说,最为关键也最困难的,就是让能力支持跟上经营思维的进步。
在营销到经营的转变过程中,广告主面临着太多的“不确定”:要如何把每一笔钱都花在刀刃上?这次广告能吸引多少用户?又能转化为多少ROI?
这些问题是广告主的共同难题,却无法靠一己之力解决。近期,我观察到作为平台方的腾讯广告,以一系列产品技术能力的升级,让商家“做广告=做生意”成为可能。
它是如何实现的?
第一步,腾讯广告发力智能投放——其集合APP智投、线索智投、商品智投等能力,在数据技术的支持下,让广告营销链条的多个环节都实现自动化,从而高效地达成投放效果。
有别于传统的广告投放流程,广告主至少需要历经做计划、想创意、制作内容、投放广告、流量推广等一系列繁琐工序,最终仍然无法确定消费者是否买单。智能投放以商家的生意目标为出发点,直接根据商品特质就能制定营销策略,从而直达增长预期。
具体到操作流程,商家只需提出一次具体的生意目标,上传商品图,智能系统就能帮助其自动投放广告,参加大盘竞价,甚至做营销的叉乘组合。
私以为,这样的打法,因为向前、向后缩短了营销的轨迹,让做广告这件事,回归到生意本质。向前,从生意目标出发优化策略,精准捕捉广告主的需求点,减少由视角盲区带来的成本;向后则缩短营销的链路,减少从计划、创意、广告、投放的层层损耗,直接带来转化效益。
放在以前,通过一个平台、一笔预算、一个目标、一个素材,就能够跑通投放全流程,是无法想象的事。但到现在,对于期待生意增长的广告主来说,技术便是化繁为简的最佳武器。
连通全域流量池,满足“既要又要”
不过,要想让做广告向做生意靠拢,研发出智能投放的工具还不够。
就像新能源汽车的成功,并不只是因为他们做出了一款先进的电车。从建设上游供应链,铺设新能源充电桩,到提供售后服务,是特斯拉、比亚迪等先行者,拆掉每个关键环节的阻挡,使其得到消费者的认可。
为了助力商家拆掉广告与生意的墙,腾讯广告的第二步,便是以技术翻越流量高墙,实现全场景、全模式的流量通投。如果说智能投放解决的是广告制作及高效投放的问题;流量通投则是在前者的基础上,让内容找到精准的触达场景。
有了它,很多广告主既能“拿下”视频号、搜索等新流量场景,又能“稳住”流量推广的成本与效益:
首先是流量壁垒的破除。凭借多场景、多模式的流量通投,商家使用一个广告创意,就能覆盖腾讯生态内的微信、视频号、小程序、企业微信、搜索等场景。
紧接着,在壁垒破除的基础上,流量也具备了承接生意的能力。商家既可以在视频号、搜索等公域获取精准流量,又可以通过企微、小程序将其转化为私域资产,并以优质的内容与服务,做多频次、长周期的生意。
回到前文提到的故事,我为什么能被一家闻所未闻的水果店“捕获”,也不言自明。
以货对人,生意有“数”
生意场上最大的浪费,是供需错配。对于所有广告主来说,即使突破了流量壁垒,如果自己所有的货盘与用户人群不匹配,那么一切的广告都是白费。
我见过一个典型案例,一位美妆爱好者,却鲜少收到美容仪的广告。究其原因,由于系统缺少美容仪类目商品的相关信息与特征,与其兴趣匹配的美容排灯,被归类为日用百货商品中的小型电器。而人货的错配,自然就导致美妆爱好者无法与她期望的美容仪广告相遇,而美容排灯广告也被错误地推荐给生活用品类的购买人群。
为此,腾讯广告与广告主深度共建标准化商品库。一方面,通过底层技术的支持,广告主能够将自己所有的商品数据上传至于平台,无论是专业的美容仪,还是大众的日用百货,都拥有唯一的ID标识,供系统学习理解;另一方面,当广告主拥有商品视角,也能盘好自己的货,开始探索、拓展更广阔的消费者。
这也意味着,标准化商品库的出现,使得投放的思路发生了根本转变——从“我预设有一部分人可能喜欢我的产品,向其针对性地投放广告,告诉他们来买”,到“我有这么一盘子货,直接让系统帮我找到合适的消费者”。
正是因为对自己的生意心中有“数”,广告主也从存量用户的争夺中挣脱,开始探索、拓展更广阔的消费者。
结语
回到文章提到具体的案例,既有闻所未闻的水果小店,它们通过全域的流量经营,开辟出新的增长阵地;也有知名的美容仪品牌,意识到供需错配,通过商品库重新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群。而这些过程,都离不开能力技术的迭代升级。
这给广告主的启示是,要挖掘到新的生意增量,除了靠过往的成功经验,还需要更多的技术工具去做勘探。
广告主所思,也是平台所想。作为技术驱动生意的探索者,腾讯广告也在不断地为其提供科学产品、工具技术能力,并形成完整的广告技术版图。
在流量上,通过多场景、多模式的通投,让营销渗入公私域的大小场景;在数据上,标准商品库的建立让“广告与人相遇”,进化为“商品与人的相遇“;最终通过智能投放,广告主不仅省去了做创意、做计划、做推广的繁琐流程,更能与流量、数据相协同,转动生意增长的飞轮。
当然,未来生意的战场上还有更多的问题。好在商家与平台仍在持续进阶,并真正回归经营本质:
做生意,不可能不谋增长,因为它才是激变环境的唯一法则;也不可能不讲技术,因为它已经是“放长线、钓大鱼”的最佳利器。
文章引用微信公众号"营销之美",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