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条隐匿的千亿赛道即将崛起,解读EDA老兵入局的新逻辑

新闻资讯   2023-06-16 08:21   92   0  
投资方囊括了硬科技、工业软件领域的活跃玩家。

作者丨巴里
编辑丨及轶嵘
题图丨创业邦

GitHub为码农提供了代码托管平台,figma让设计师团队协作更加高效,飞书则将办公常用工具搬上云,大幅降低了使用难度。


而在EDA(电子设计自动化)领域曾经成功创业两次的李严峰则希望面向全球数以亿计的工程和科研人群,打造一款工程科研领域以效率为导向的SaaS协同平台。


李严峰在2022年10月创办峥研软件,同年11月完成种子轮融资,投资方囊括了硬科技、工业软件领域的活跃玩家,包括源码资本、清辉投资、量子跃动、无限基金SEE Fund、水木清华校友种子基金、金沙江创投。


那么,这位EDA老兵为什么会杀入工程科研企服赛道?这到底是一条怎样的赛道,为何投资机构会纷纷押注?





清华系连续成功创业者打造“工程科研的飞书”


身为峥研软件创始人,李严峰履历颇为亮眼,公开资料上可以找到很多其在产业、科研、社会乃至慈善方面的成就。


他身上的重要的标签可以总结为:

清华系连续成功创业者,EDA从业22年,成功创立和退出两家EDA公司,并携手概伦电子成为中国EDA上市第一股;
技术、学术和产品力兼具的长期科技从业者,有大型2B软件和精密仪器多年开发经验,主导开发的产品进入全球100多家领先半导体企业;
开创的AI算法加速测试技术已经成功商业化,同时保持长期的学术活跃度,有顶会的最佳论文和多项专利;
20多年面向大型科技企业的产品开发运营经验,经历过中美企业并购和科创板上市,具有成熟的产品认知和丰富的行业资源。


总结过去20多年的创业经验,他依然认为在“规模”方面他做的不好:创业者必须要考虑“量”的概念,特别是在中国。EDA最大的限制就在于和出货量没直接关系,用户数量非常有限,几百个license已经是超大单,即便是客户出货1亿颗芯片,EDA工具量有可能也只有一套。


实际上,从2017年开始,博达微开始转向半导体测试业务,就是李严峰从生意逻辑上开始考虑到了量的概念:测试业务与快速增长的芯片出货量挂钩。


测试产品初露锋芒之后,李严峰有了向更宽的、覆盖更广阔的、面向工程科研人员的轻量化产品转型的想法,2019年参加首届芯力量就斩获第二名,其崭新的产品布局思路已经初露端倪,不过由于跟概伦电子整合和后期的EDA主业上市需求,这个转型被中断。


但思考从未中断,李严峰在离开概伦电子后,首先改变的就是命题方式,细分的垂直领域已经不再是他的热情所在,大部分垂直领域的工业软件面向的人群非常有限,占据半导体的全部从业者也只是百万级,如果想把软件规模做大他希望还有两个数量级以上的用户规模。


“我是希望产品与有门槛,朝阳且付费能力强的人群数量挂钩,扩展到全部工程科研这样一个大的亿级群体就是这个命题的结论。”


在集成电路领域,他本人、团队和上下游都是经验丰富的超级用户,而集成电路本身就是个横跨电子、计算机、材料、化工和精加工多学科的产业,通过深入工业与高校科研的化工、物理、材料等其它方向进行调研,他发现痛点跟他耕耘20多年的电子领域几乎一致。


例如,工程类仪器和软件普遍使用门槛很高,用户大量时间花费在了学习使用和数据获取与分析上,而不是创造性工作。当完成了测试或仿真,想导出一份图表,即便同一个公司,甚至同一个项目组,大家处理数据和图表的方式也各不相同。在云时代,数据传递大部分还是依靠发送文件。当需要和同事协作完成一个项目,团队只能在文档、图片、语音层面进行交互,而不是直接交互工作环境与数据。与Matlab以数学为抓手进入工程科研的各行各业的逻辑类似,他的抓手是数据,这也是所有科研与工程价值的载体,贯穿工程科研的全周期。


作为EDA出身的他还有个天然的优势,无论从数据处理需求、复杂度、仪器与软件的种类、基础算法种类与难度,这个行业能覆盖大部分其它工科需求。


工程科研人群,是一个被低估同时又有很高准入门槛的市场。但工程科研正在成为一个庞大而朝阳的领域。据统计,全球工程科研人员和理工类高校学生人数已上亿,且人群数量和用工成本在逐年提升。中国半导体上市公司员工平均薪酬的公司负担部分已达近40万元。如果能提高1%的效率,相当于节省了4000元/人/年的用工成本。


创业方向确定了,2022年,李严峰正式成立峥研软件,组建团队。与很多SaaS团队不同,峥研软件的团队是超级用户与互联网的融合。


公司应用端主任科学家蒋晓波博士毕业于北大微电子系,不仅在行业顶会IEDM上发表过多篇论文,还曾在中国最大的设计公司主导定制建模仿真流程多年,参与多个大型设计项目,是个典型工程科研综合型超级用户。应用团队里还有来自领先的电子测量上市公司的仪器应用专家、化学博士、半导体工艺工程师等多元用户。


产品架构和实现核心几乎全部是来自清华计算机系的年轻人,之前在字节、小红书、易车从事互联网产品或SaaS开发,或独立创业。在李严峰看来,峥研软件在开发面向大市场的全新产品,年轻和传统工业软件与互联网团队的融合是公司未来的竞争力。


互联网人通常分工明确,而在峥研软件,他们除了要有足够的分工,理解用户需求是第一优先级。


“互联网人来到公司可能会因为开始的一两个月没有具体的工作而焦虑,但实际上在传统工业软件领域新人经过半年甚至一年的培养是常见的,我们虽然不再做特别重和垂直的产品,我们的开发者甚至UI/UE也不能不了解用户需求只按照PM的设计开发,了解半导体、新材料、物理、化学等某个行业用户的需求要花时间,这个过程必不可少。”


这支正在磨合的团队在未来就会成为公司最大的护城河,因为他们既不是互联网团队,也不是传统的工业软件团队,所做的事情都是新的。


李严峰谈到,这些来自互联网大厂的员工大多在30岁出头,在大厂锻炼过三五年。他们来这里是想做点和之前不一样的新东西,同时也逐渐感觉到所做的事情难以被替代,也会成为自己职业发展上的竞争力。

峥研软件公司团队



自己先成为超级用户
才能做出受用户青睐的产品


近两年,整个SaaS赛道再一次迎来发展热潮,众多创业公司纷纷融资。不过,此前SaaS创业公司普遍集中在财务、营销、办公协同等领域,在工程科研这条细分赛道上,至今仍未诞生出一家明星公司。


“核心还是在于用户体验。”李严峰指出,做ToB的SaaS,首先你要自己先成为用户,才能做出受用户青睐的产品。工程科研涉领域准入门槛非常高,没有长期的用户体验和用户基因是不行的,这也是至今还没有国内外的互联网巨头涉足的核心原因。


另外,之前的SaaS赛道更多是以业务划分的,比如专门用来解决财务或者人力资源问题的产品。但国外的在线设计协作平台figma、canva等产品给了峥研软件新的思路,也就是从角色上划分、从用户习惯上划分。


例如,figma就是深度学习了UI设计这个群体的用户习惯后,专门为这个人群打造的产品。但从实际使用者上来看,又不只是UI设计师,产品经理、管理人员都可以用这个产品协同完成工作。


在李严峰看来,这种PLG的发展思路是更好的一种方式,会拥有更好的用户粘性。在中国PLG一直走的磕磕绊绊,核心原因是SaaS开发者在核心门槛和用户体验上的缺失,创业者希望从用户学习和迭代,这在中国的商业软件环境里是很奢侈的,团队本身具备超级用户能力才能避免陷入定制和低价竞争。在商业化上能否取得成功,关键还是产品能够为用户创造价值。之所以Adobe要花费约200亿美元收购figma,并不是有任何Adobe实现不了的技术壁垒,而是因为figma彻底改变了用户的使用习惯。


多年的行业积累和成功经历也给峥研带来产品迭代和早期商业化上的优势。峥研会从来自一流大学、重点实验室、半导体上市公司的种子用户切入,与用户共同打磨迭代产品。


除了提升用户效率,峥研即将推出的软件产品“peerup”还能产生很多隐性价值。


一位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主动找到李严峰,他的核心需求就是要保证科研正直。所谓科研正直是要保证学术成果不能随意篡改,不能造假,如要修改就需要获得所有共同作者的签名认可。


学术流程管理的需求很普遍,李严峰、蒋晓波博士和峥研团队很多应用核心人员至今仍保持着学术活跃,这些需求本来就在peerup的规划中,产品会给科研用户带来更多惊喜和便利。


另外,基于20多年的工程研发与管理经验,峥研的peerup也会跟投资生态中的几家上市企业一起导入和迭代,为研发型工程技术人员提供效率与协同平台。

峥研软件创始人&CEO李严峰


回归科技创业的本质
在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


科技创业是在做难而确定的事,但对于峥研软件来说,是在做一件全新的、难而不确定的事情,也是中国科技业稀缺但已经开始孕育的“源头的创新”。


对于是否追逐风口,李严峰认为,需求的真实是科技创新的最大动力,科技创新最终还是要回归科技的本质。


他在30岁出头的时候,那时没有资本关注半导体和EDA,唯一的想法是做好产品和技术,最终有客户买单,积累下好的产品和技术口碑,在与竞争对手比拼中获胜,从技术到商业到价值,这也是到今天为止科技行业创业的本质。


“与年轻的SaaS创业者相比,我们的优势在自己就是用户和多年形成的行业资源与信任。”他谈到,团队在垂直领域创业成功过,又是一个工程科研领域的超级用户群体,因此我们会有更多的雄心和耐心来做一件足够宽,能切实解决效率协同问题的事情。


回顾整个创业历程,李严峰坦言,几乎踩过所有创业的坑,包括核心成员的离职、并购失败等等。


“最痛苦的事就是你非常认可,能力人品都出色的伙伴突然离职,这也会让我反省为什么他们会选择离开。”


李严峰从他们身上也学到了两点:


第一,不会再用固有的观念和价值去判断年轻人,你看不懂的事情,不见得是不好的。


另外,越来越重视规模的重要性。即便你在一个赛道里能做到毛利90%以上,但如果没有量,你就只能转型做更大的赛道,或者开始并购。


总结过去20多年的螺旋式上升的创业历程,李严峰认为自己最大的幸运是在正确的时间做了正确的事情。


初出茅庐在EDA巨头Cadence,建立起了西方科技企业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也意识到了知识产权的重要性。


在Accelicon,两位清华老大哥带他回国开始创业之路,那时他还是一个29岁的年轻人。


“从做产品、卖产品到管理团队,还要懂得工商、税法、劳动法甚至美国法律,与美国和中国企业之间的并购,到全程参与科创板上市的经历这对于我都是特别好的经验。虽然过程辛苦,但被客户认可,收获订单和20年后你主导的产品还在产生价值是无比喜悦的,我坚信企业家的使命是推动生产力提升,希望峥研的产品能帮助工程师和科学家这些最核心人群,实现生产力提效。”


他谈到,个体微不足道,需求是催生创新的最大力量,全球的工程科研人员的人数和成本都在增长,对效率的需求真实且迫切,特别是在工程科研人群最大,需求最多元的中国,创立峥研软件,其实也是在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



文章引用微信公众号"创业邦",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博客评论
还没有人评论,赶紧抢个沙发~
发表评论
说明:请文明发言,共建和谐网络,您的个人信息不会被公开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