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镇西】最可怕的不是诬告者,而是“从重处理”老师的教育局!
新闻资讯
2023-06-16 19:59
72
0
![]()
有没有师德低下的教师?当然有。这些无良教师损害了整个教师队伍的尊严。对他们的严肃处理,恰是对广大教师良好形象的维护。因此,对个别“坏了一锅汤”的“耗子屎”,我是坚决支持零容忍的。但事实上,有些老师是被冤枉的。最典型的就是前次兰州大学某学生“举报”老师在课堂上宣扬“错误言论”。还有一个例子,就是2020年5月,新浪微博网民“@小岛里的大海”发布多条微博,反映广州市白云区方圆实验小学一年级五班教师体罚学生致孩子吐血、威胁家长、收受贿赂以及学校不予处理等问题。这两个涉及所谓“师德师风”的教师,都没有遭到“从重处理”,这令人欣慰。兰州大学经过调查,发现这是一起诬告,真实的情况是,老师列出错误观点,然后明确进行了批判,教师没有过错。而那个“孩子吐血”的“事件”,经警方调查,均为编造的谎言。编造谣言抹黑教师,出于私利诬告教师,这些行为令人不齿。我不想再重复舆论对这种小人的谴责。我想追问的是,为什么这种小人会如过江之鲫,而类似诬陷老师的事件时有发生?答案其实很简单,这种恶行屡屡得逞,而行恶者几乎不用付出任何代价。无论是举报,还是“网曝”,都会引起教育局“高度重视”,因为有的领导特别担心“舆情”,特别看重“稳定”,特别在乎“帽子”。为了“不出乱子”,他们“宁肯错杀三千,也不放过一个”,于是雷厉风行,发现一起、查处一起、通报一起,而且往往“从严从重”处理,于是,被诬教师变成了可怜的牺牲品。再强调一遍,我这里谴责的是不实举报,同情的是被诬教师,那种根据真凭实据处理违规教师的做法不在我今天论述范围之内。我特别赞同《半月谈》某记者撰文所说:“不实举报不断引发师德负面舆情,会在网上形成贬低教师身份、诋毁教师专业能力、营造教师呆板印象的不良风气,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遭到破坏,甚至引发教师群体‘躺平’,最终会影响到孩子的成长、教育的进步和国家的发展。”什么时候都有小人,关键是不能让小人得逞。而让小人得逞的原因,正是某些教育局轻率的“从重处理”。我主张,一旦有举报或网曝,教育局应该谨慎关注,先别急于“发现一起查处一起”,而应该认真仔细地内部调查,有了结果再公布,而不要第一时间发通报:“教育局正在调查中。”没有结果就不要通报,这是对恶意举报者的一种抑制,更是对可能被诬教师的一种保护。正在调查中,还没有结果,却将“接到群众举报”的情况公开通报,这就让本来缺乏确凿证据的举报,成了一个公众关注的“事件”。举报者的目的已经部分达到,因为被举报的老师已经成了众矢之的,成了等待判决的“嫌疑人”。如果举报者所言属实,不用“从严从重处理”——这个术语就是违背法治精神的,而是按照法规条例的相关规定,该怎么处理就怎么处理。发布通告时,实事求是,客观严谨,不要夸大渲染,更不要有“希望广大教师引以为戒”之类的表述,这种表述有“杀鸡给猴看”的威胁,让广大无辜教师有一种屈辱感。如果调查结果证明是举报者造谣,那自然应该依法依规处理诬告者,让其付出代价。教育局还要发通报昭示公众,还有关教师以清白的名誉,同时,责令诬告者给被诬者道歉。我还有一个建议,所有匿名举报者一律不受理。当然,我知道这个建议会有争议。因为匿名者并非都是诬告者,由于种种原因(比如担心举报信落到被举报人手里),有些正义的举报者不愿署实名,但这种情况毕竟是个别。我们不能为了这“个别”而为恶意举报者大开绿灯。何况,对教育局和纪检部门要有基本的信任。如果要求举报者一律署实名,诬告者会大大减少。教育局被称作教师的“娘家”,既然是“娘家”,就应该为受委屈被冤枉的教师撑腰。应该说,绝大多数教育局是值得一线教师信任和依赖的。但确有缺乏担当的教育局领导,往往以牺牲教师的名誉来彰显自己“政治正确”,这不但在客观上“鼓励”了诬告者,而且也寒了广大教师的心。还不只是寒心,还会影响到教师的职业热情和敬业程度。许多教师为了自保,会以“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对待本来应该精心对待的工作,最后受损害的还是孩子。这才是最令人担忧的。![]()
——————
本茶馆不定期会有广告文案,我早有说明:《直言不讳答网友:我不会接受任何道德绑架》。请感到不适者自行离去。
请勿在后台给我发消息,我一般不看后台消息,因为每天铺天盖地的“求助”我无法一一回应和满足,请理解!有事在每天的文章后留言即可。
旧文重读——
01 直言不讳答网友:我不会接受任何道德绑架
02 不做“意见领袖”,不为“圈粉”写作
03 别老想着请教别人,只有你自己能够帮你自己
04 也许有一本适合你——为您推荐12本拙著
文章引用微信公众号"镇西茶馆",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