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医学之声
6月11日,中国疾控中心发布全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情况,XBB及其亚分支的本土病例占比逐渐增加,5月22日至28日增至92.4%。
2023年5月1日至5月31日,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新增重症病例2777例、死亡病例164例(其中新冠病毒感染导致呼吸功能衰竭死亡病例3例、基础疾病合并新冠病毒感染死亡病例161例)。
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发热门诊(诊室)诊疗量从2023年5月1日的18.3万上升至5月16日的36.0万,之后波动下降至5月31日的29.4万。
全国哨点医院流感样病例占门(急)诊就诊人数比例从2023年第17周(5月1日至5月7日)的4.6%上升至第20周(5月15日至5月21日)的6.2%,第21周(5月22日至5月28日)回落至5.8%。流感样病例新冠病毒阳性率从第17周的8.8%快速上升至第20周的40.7%,之后缓慢上升至21周的42.5%。
2023年5月1日至5月31日,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共报送14732例本土病例新冠病毒基因组有效序列,均为奥密克戎变异株,涵盖160个进化分支,主要流行株为XBB系列变异株,占比前三位的分别为XBB.1.9及其亚分支、XBB.1.16及其亚分支、XBB.1.5及其亚分支。
根据采样日期,XBB及其亚分支的占比逐渐增加,从5月1日至5月7日的84.6%,增长到5月22日至5月28日的92.4%。
综合监测数据显示,今年2月至4月上旬全国新冠病毒感染疫情局部零星散发,4月下旬开始逐步上升,5月下旬上升趋势减缓,目前呈下降趋势。
与4月相比,5月发热门诊就诊量、重症和死亡病例有所增加,但总体水平较低,远低于去年年底疫情高峰时情况,重症和死亡病例以老年人群、患有基础性疾病人群为主,死亡病例平均年龄79.3岁,其中90%以上为基础性疾病合并新冠病毒感染。
中疾控表示,世界卫生组织5月5日宣布新冠病毒感染疫情不再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新冠病毒感染在我国属于“乙类乙管”传染病,按照法定传染病疫情信息公布要求每月公布一次。
6月9日夜间,广东省疾控中心发出重要提醒:在过去的一个月里,全国已报道多起溺水事件,如今高考结束,暑期临近,又到溺水事故高发期,要格外警惕高考后“野泳”溺水多发!
1.到野外开放性水域捉鱼、摸螺等。
2.在水里或水域周围与同伴打闹。
3.进行水上活动时不穿救生衣。
4.在雷雨天气游泳。
5.对自己的游泳能力认识不足所做出的大胆逞能行为。
6.争强好胜,迫于同伴压力尝试冒险。
7.饭后、剧烈运动、饮酒或者服用药物后游泳。
8.身患感冒、眼疾等疾病去游泳。
问题1:人一旦溺水,一定会瞎扑腾并大声呼救,附近若有人则很容易获救?
纠错:溺水事故大多是悄然发生。溺水时,吸入空气是第一需求,当人的口鼻在慌乱中短暂浮出水面,受本能驱使会全力吸气
问题2:只要水面平静,下水就不会有危险?
纠错:自然水域水面下的暗流、暗礁、水草、沟壑等,每一项都可能对人造成生命危险。
问题3:只要获救,溺水者就安全了?
纠错:当溺水者吸入过多的水就会引起呼吸并发症,进而引发继发性溺水或干溺水。此时,哪怕溺水者已经获救上岸,如果不及时跟进治疗,液体积聚仍会导致呼吸窘迫,脑损伤(脑缺氧)甚至心脏骤停。
问题4:只要会游泳,就能下水救人?
纠错:溺水者慌乱中求生时,力量惊人。因缺乏救援经验,热心群众贸然下水救援反被拖入水中的惨剧时有发生。非受过专业训练或者经验丰富者,切忌下水救人,应尽量使用长杆、漂浮物等工具实施救援。
广东疾控中心专家指出,发生溺水时,一定要镇静,自救并等待救援;充分利用身边的物品,快速制成简易的浮具,帮助漂浮。
针对溺水,有五大“不要”
↓↓
不要独自下水游泳,不要到不熟悉、无安全设施、无救援人员的水域游泳;
不要擅自下水施救;
不要花式入水,防止呛水窒息;
不要在水中吃东西,避免被呛;
不要在水中嬉戏打闹。
两大急救技能:
“叫叫伸抛法”和心肺复苏术
第一步:“叫”(大声呼救)
当发现有人溺水后应该大声呼叫成年人来帮忙,而不应该贸然下水施救或手拉手施救。
广东省疾控专家提醒,溺水事故发生后,民间很多所谓“控水”的方法都是不正确的、不可取的,准确实施心肺复苏术才是正确的。
而向溺水者实施心肺复苏术时,要注意第一步是开放气道,这个非常关键。“溺水者的核心病理是缺氧,尽早开放气道和人工呼吸优先于胸外按压,这一点一定要记住。”专家再三提醒。
在实施心肺复苏术时,应遵循A—B—C—D顺序遵循A—B—C—D顺序,即开放气道、人工通气、胸外按压、早期除颤。
(1)上岸后立即检查是否有呼吸与心跳,清除口中的淤泥与杂草;
(2)如果没有呼吸与心跳,先进行5次的口对口人工呼吸;
(3)然后进行胸外按压30次;
(4)之后按照人工呼吸2次、胸外按压30次的比例循环;
(5)尽快连接AED依照提示操作;
(6)如果有呼吸心跳,让溺水者侧身,便于呕吐,及时清除呕吐物。
END
医学之声出品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 相关阅读 /
/ 推荐阅读 /
文章引用微信公众号"医学之声",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