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下旬,北方冬麦区出现大范围持续降雨天气过程,部分地区发生“烂场雨”,导致局部麦田倒伏或被淹、部分成熟小麦发芽霉变。近日农业农村部印发紧急通知,要求相关省份科学应对“烂场雨”天气,抢时抓好小麦抢收和烘干晾晒。
很多人也许是通过新闻播报才第一次听到“烂场雨”这个词,是指麦收期间遇到连阴雨气候。“烂场雨”会造成小麦倒伏受淹,易导致霉变和穗发芽,影响小麦产量和质量。一分耕耘,也许并不能取得一分收获,农人还要看天吃饭。
夏季至此,将进入日照强烈、雨水充沛的盛夏时节,此时将迎来唯一一个直接“指导”农事活动的节气“芒种”。
稼,有种植五谷之义;穑(sè)为收割谷物
“芒”,本义是谷物种子壳上或草木上的细刺;“种”,则有两种解释——作为名词的“种”(zhǒng),指植物的种子;作为动词的“种”(zhòng),则指播种。
元代吴澄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五月节,谓有芒之种谷可稼种矣。”从主要的粮食作物来看,即是“有芒的麦子快收,有芒的稻子可种”,所以“芒种”也常会被人写作“忙种”,又要收,又要种。还得快收快种。 “春争日,夏争时”,“争时”便成了这个忙碌的时节最好的写照。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南北气候环境存在差异,所以出现了既忙收又忙种的景象。
北方夏熟作物如小麦成熟,需及时收晒。上世纪90年代末,每到麦收,农村学校还有“麦假”,不少单位和企业也会放假让职工回家收麦。南方为保证到秋霜前收获夏种作物,也需尽早播种栽插,才能取得较高的产量。
除了忙收、忙种。农人还要忙“夏管”。芒种节气后雨水渐多,气温渐高,棉花、春玉米等春种的庄稼也已进入生长高峰,不仅要追肥,还需除草和防病治虫。
有关芒种,历史上还有一些有趣的制度:在南北朝时期刘宋的元嘉年间,郡县各级官员的俸禄是以芒种为计算节点,如果地方官员在芒种之前离职,那么该职位一整年的俸禄就归下一位来继任的官员所有;如果是在芒种之后离职,那么这一年的俸禄就归这位离职的官员所有。
这种以芒种为节点的制度也从一个侧面体现出:芒种时节在古代农业社会中,有着直接关系到一整年经济收入多少的重要地位。
二十四节气
现代的农机设备虽然已极大地提升了农业生产力,农作物产量不断提高,但面对自然天候,一场大风、冰雹或是持续不断的降雨,都有可能让农作物收成锐减,甚至让农民几个月的辛苦付诸东流。
农民们争分夺秒的“芒种”是夏种、夏收和夏管的决定性时刻,透射出数千年来中华民族的勤劳与智慧,同时物候节气也提醒着我们保持着对自然的敬畏,对农人的感恩。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
图片源自网络
责编 排版 / 喜悦
文字 / 白羊
地坛,你还在等待吗
开什么宇宙玩笑!
忽然,想去延吉了
文章引用微信公众号"闲人王昱珩",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