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岁儿子给了我当头一棒

新闻资讯   2023-06-17 09:00   47   0  
才发现有些事,大人没小孩看得明白。
今天看儿子写的一篇小作文,标题叫《我的梦想》,里头行云流水妙笔生花大书特书他人生最大的梦想:
当个精神病。
他告诉我,精神病是很快乐的,你看,世界上最快乐的地方就是精神病院,那里不会讲什么成绩什么成就,那里只会聊旷野的风,夏夜的虫,聊宇宙里的星星,那没有必须要完成的任务,唯一要完成的,就是你的人生。
看着他还没完成的家庭作业,我笑了笑说:你不懂什么是人生。
但没想到下一秒,他却丢给我一句话:你不懂什么是快乐。
这句话,算是给了我当头一棒。
那一刻,我突然发现,我们这代人好像真的不懂什么是快乐。
从小到大,我们接受的教育都是,吃苦就是高尚的,而快乐是有罪的。好似一个人吃苦了受累了周围人才觉得正常,而要是有人说你成天在家享福,那便等于骂人又懒又馋整天什么都不干。
苦这东西,我们真的吃出了历史,吃出了文化,吃出了三种境界:吃苦、痴苦、持苦。
仔细想想,其实我们挺愿意吃苦的。
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里,生产力低下,大家抗风险能力低,吃苦是能带来收益、带来最基本的生活保证的,不吃苦就要付出惨重的代价,所以大家很愿意吃苦。
历史是有惯性的,这种吃苦的惯性,一直滚到了今天。
我们喜欢说现在的小孩“只顾眼前的快乐”,说这话的时候,往往带着三分鄙夷,三分轻视,还有四分自以为的劳苦功高。
仿佛快乐这件事就是羞耻的,就是有罪的。
而说到自己吃苦,便是一副又委屈又骄傲的样子,仿佛吃过苦就是道德圣人、家中白玉柱、社会紫金梁一样。
对我们很多人而言,在别人同情我们不幸的时候,我们才是幸福的;在别人说我们遭罪的时候,我们才是轻松的;在与人比苦中胜利的时候,我们才是快乐的。
因为吃苦,所以痴苦。
苦一旦吃多了,吃苦就合理了,就越觉得要吃苦,要痴迷苦难。

所以很多人把吃苦奉为圭臬,不谈创意新意,不谈思路思维,不谈科学哲学,吃苦就是成功学。
就好像屈原不惨就写不出离骚,左丘不瞎就写不出国语,勾践不尝苦胆就报不了仇,韩信不钻裤裆就不会打仗,就好似霍金能成功,就是因为瘫在轮椅上,爱迪生能成功,就是因为从小家境贫寒没法上网。
在我们眼里,只有肉体遭受折磨才算吃苦,独立思考不算,忍受孤寂不算,自律自省也不算苦,砥砺心性什么的都不算苦。
这种不理性的痴苦,其实挺可怕的,感觉人非要遭点罪,才能成功。
所以在我们很多人的教育里,为了日后不吃社会的苦,我们大多从小被锻炼被折腾,比如要把一个东西抄上千遍,这才是好好学习,比如要受冻挨饿,这才会有出息。
我们受一些没必要的罪,挨一些没必要的打,吃了不少身体上的苦。等我们长大了,又开始这么折腾我们的小孩。
有人很幸运,学会了反击。
但太多太多人却带着一身的伤,进入社会里,继续吃苦,继续挨打。
因为痴苦,最终持苦。
这种吃苦的习惯,这种痴苦的信仰,这些不科学的苦,最终导致了一个现象:愿意吃苦的,苦就越吃越多。
许多人的一生,就是不断重复的一生,一生都在吃一些无意义的苦,受没必要的罪。小时候觉得把文章抄上一千遍,就能文采飞扬,长大了觉得把一堆苦差事干完了,就能技艺精进。
别人叫你想个创意想个策划,你悬梁刺股在吃苦。别人叫你搞科研,你也悬念刺股在吃苦。别人叫你快乐点,你也觉得这时候不加个班挨个饿不抄个作文,不吃点苦能快乐吗?
苦当然是要吃的。但这样的一辈子,只吃了一辈子无意义的苦,其他啥感觉都没学到,这真挺苦的。
最后。
有时候我想想,偶尔发个疯,撒点野,有点精神病,挺好的,再来一场文艺复兴,也挺好的。我们其实挺需要重视起“人”的价值,重视起快乐的价值,重视起松弛的价值。
我一直不太推崇那种工作狂,因为人的大脑是需要休息的,那种有序和纪律,正是需要通过一些生活的无序与松弛来平衡。
毕竟,人不是动物,不是工具,人就是人。
就像康德说的嘛,人,就是人活着最大的目的。

王左中右×痛仰乐队
联名T恤     正在热卖


文章引用微信公众号"王左中右",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博客评论
还没有人评论,赶紧抢个沙发~
发表评论
说明:请文明发言,共建和谐网络,您的个人信息不会被公开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