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有云:
“人要低头做事,更要睁眼看人,择真善人而交,择真君子而处。”
行走于世,事事皆在人为,关关都是人情。
走过半生,往来阅人无数,历经世事沉浮,也更加懂得了:
一个人最大的本事,不是能力卓越,而是人情练达。
学会看人,与善人交友,与君子共事,才是人生最大的幸事。
背后议人者,不善
《论语·述而》中说: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内心光明磊落,行事坦坦荡荡,不妄议人非,是君子之道;
而内心晦暗阴郁,做事躲躲闪闪,却背地诋毁他人,是小人之迹。
人人都有难以诉说的苦衷,无法疗愈的痛处,随意评判他人,随便说人是非,是对别人最大的恶意。
鲁迅笔下有一个典型的人物祥林嫂。
早寡后,祥林嫂离开夫家,来到镇上的鲁老四爷家帮工。
因她善良大方,做事又卖力,很得鲁家人的喜爱。
后来,祥林嫂再嫁,不幸的是,丈夫病亡,唯一的儿子也被狼叼走了。
再次回到镇上,众人听说了她的经历,纷纷把她的遭遇当作茶余饭后的谈资,肆意编造取笑。
一起做工的佣人背地里也对她指指点点;就连鲁老爷和太太也私下里说她是不祥之人。
她自此懊悔恐惧不已,精神萎靡,后来被赶出鲁家,死在了一个风雪交加的夜里。
《坛经》有云:“来说是非者,必是是非人。”
不通过丑化别人取悦自己,不通过贬低别人抬高自己,才是真正的善意。
所以说,遇到背后议人者,保持距离。
不相信是明辨是非的智慧,不参与是严于律己的准则。
轻易许诺者,不真
《礼记》中讲:
“君子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
真诚有责任感的人,不喜形于色,不轻易承诺,言必行,行必果,让人感到踏实可靠,交往安心。
而有些人,说话不假思索,夸下海口,往往事后难以兑现,遭人唾弃。
春秋战国时期,齐襄公准备派兵巩固边防,就想安排一个将领到偏远的地方防守。
将领听后说:
“守卫国土,本是臣子应尽的职责,只是此地太过偏远,还请王上许我等一个期限。”
当时,正值秋天瓜熟蒂落时,齐襄公便随意地说道:
“明年这个时候,你们回来,我请你们吃瓜果。”
一年很快过去了,这名将领迟迟等不来召回的命令,又遣人给齐襄公送了瓜,以此提醒。
没想到,齐襄公早忘了此事,终日沉迷酒色。
将领听后很是恼怒,发起兵变,另立新君。
《论语·公冶长》中说:“听其言而观其行。”
脱口而出的承诺简单,而坚定不疑地做到却很难。
观察一个人,行为是最好的判断,结果是最好的说明。
遇到轻易承诺的人,看破不说破,看到不揭穿,时间自会检验一切。
左右摇摆者,不信
孟子有言:
“枉己者,未有能直人者也。”
一个人内心不够坚定,做事左右摇摆,是无法取信于他人的。
三国时期的吕布便是如此。
吕布武艺高强,英勇无敌,被称为“三国第一猛将”,但是因多次改换门庭,不为诸侯重用。
起初,吕布在荆州刺史丁原的麾下效力,后来董卓入京掌握了朝政,吕布杀了丁原向董卓投诚。
认了董卓为“义父”后,又暗地里和王允合力诛杀了董卓。
而后,与刘备等人结为兄弟,相约共同讨伐曹操,但是趁其不备,占领了刘备的大本营徐州。
最后,想要投靠曹操,但因其人不可信任,被曹操诛杀在邺城。
《论语·颜渊篇》中有言:
“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
一个人行走世间,最重要的是信义,最根本的是人品。
若是两面三刀,没有常性,即使能力出众,也难以为人信服,无法有所作为。
因此,面对总是摇摆不定的人,不轻信,不纠缠,选择远离便是最明智的方式。
▽
《论语·学而》中说.: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一个人最大的忧患,就是看不透人性,看不懂别人。
与益友相交,如沐春风,温暖明媚;与损友相处,如临深渊,跌入黑暗。
因此,面对暗地议论的人,不相信,不参与,就是最大的善意;
遇到轻易许诺的人,不指正,不干涉,就是最真的诚意;
看到左右摇摆的人,不靠近,不承诺,就是最好的信义。
人性是相通的,唯有了解自己,才能更好的读懂别人。
余生,愿我们都能认识自己。
做一个善良、真诚、有信之人,然后反观自身,看到他人不足,防患于未然。
文章引用微信公众号"有书",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