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小时候的啤酒牌子,都没了?
夺命大乌苏,咋不夺命了呢?
都说新疆的乌苏啤酒后劲大,比白酒还猛,喝完第二天头痛欲裂,Logo倒过来就是“nsnm弄死你们”,所有这一切,让它成了都市传说中的狠活儿必备。
可我前两年第一次喝的时候,感觉就……嗯……就这?
有人说,早年间乌苏劲儿大,上头,部分原因是原厂产的酒杂醇较多。2016年乌苏啤酒被海外巨头嘉士伯全资持股,那两年大乌苏的段子疯传,背后不免有营销团队推波助澜。
后来嘉士伯帮乌苏啤酒扩产,在新疆以外的厂址生产,也就没了容易上头的特征,现在至少北京这边卖的红乌苏,经常是江苏常州产的,普通人旋儿一瓶问题应该不大。
如今网上有的卖家会特意标注“新疆原产”,言外之意,这才是能“夺命”的大乌苏。
其实,大乌苏的命运已经算不错了,过去二十年,陕西汉斯、四川蓝剑、广东珠江、福建雪津、徐州彭城、云南大理、天津莱格、重庆啤酒等等等等,数不清的地方品牌被国内国外大集团收购,其中不少悄无声息地消失。你小时候拎着空瓶去小卖部给你爸买的啤酒,那牌子还在吗?
为什么地方啤酒会被市场淘汰?总有人说过去家乡的啤酒好喝,可为什么现在淡得跟水一个味的啤酒,反倒成了行业赢家呢?又是为什么,即使是活下来的品牌,也没有了传说中的独特风味呢?
原因说复杂也不复杂,相当长的时间里,因为运输成本,啤酒都是一个强龙难压地头蛇的生意。而也正因如此,地方品牌从一开始,就注定了被大集团收购的命运。
一方面,啤酒对新鲜度要求高,新鲜度对口感的提升往往比酿造工艺更明显;另一方面,啤酒中二氧化碳浓度高,酒精又会溶解有机物,所以最好用玻璃瓶储存。
两方面综合下来,就造成了啤酒运输成本高、运输半径小的行业特点,又由于不同酒厂酿造出的啤酒风味有所不同,所以在物流没有如今那么发达的情况下,单一品牌的售卖范围往往多在啤酒厂半径300公里以内。其实不仅是中国,全世界各个国家的啤酒行业,都有相同的现象。
所以00年代以前,很少有人真的能喝到名气最大的青岛啤酒。大多数中国人的生活中,自己城市产的装在绿玻璃瓶里的啤酒,已经是夏天下班后最大的慰藉了。
改变发生在1993年,青岛啤酒在上海和香港上市,总计募集16亿人民币。要知道,当年整个青岛一年的财政支出,不过15.6亿。青啤先用这笔钱引进了4条生产线,买完一算账,只花了1.26亿,四舍五入基本等于没花。他们仿佛王多鱼一样,不知道该怎么花钱了。
作为上市公司,如果青岛啤酒不能利用募资进一步扩大营收,那对资本市场来说是不能接受的。而啤酒这种快消品,扩大营收往往只能通过提升产能、拓展销售渠道来实现。当然你要是能用钱砸出来酱香科技,把产品搞成拥有自主定价权的奢侈品也行,可啤酒这品类显然没那基因。
前面说过,啤酒厂存在销售半径,所以青岛啤酒花钱的路似乎只剩下一条,也就是海外大型啤酒集团经常采用的一种方式:收购其它品牌。
此后数年,青岛先后收购了扬州、西安、徐州、福州等地30多家地方品牌。不过,青啤最初的策略,还是保留这些品牌,与青岛啤酒同时售卖。真正对地方品牌下死手的,另有其人。
有江湖传言,华润集团老总宁高宁在读过青岛啤酒招股书后深以为然,于是,大央企华润在1993年直接买下沈阳的雪花啤酒,进入啤酒行业。当年的老雪花,在国内流传的狠活传说,丝毫不弱于后来的大乌苏。
此后华润又将大连、吉林、黑龙江、天津、安徽、湖北等地数十家啤酒品牌接连收入麾下,瞬间成了啤酒巨头。
2004年左右,华润将旗下所有啤酒资产统筹到了雪花这一个大品牌之下。与此同时,青岛啤酒也开始使用这一战略,曾经“一城一啤”的格局在几年内被改写,无数地方啤酒品牌被集团雪藏,剩下的根本无力在宣发与销售渠道上,与巨头进行抗衡。
前面我们说,啤酒上市公司想让投资人满意,几乎只能靠收购其它啤酒厂来实现。但有人不信,非要搞点邪门的。
重庆啤酒1997年上市后,并没有在啤酒方面发力,反而投资了乙肝疫苗研发。这让他们的股价一路飙升。可2011年,他们重金投入的疫苗研发失败,导致股价暴跌,A股自此留下“关灯吃面”的疼痛文学。
大厦将倾之时,重庆啤酒遇到了他命定的白骑士,全球三大啤酒集团之一,嘉士伯。
来自丹麦的嘉士伯曾在90年代尝试打入中国市场,但当时进口啤酒的价格与定位都很尴尬,他们也很快退出了中国。01年中国敲锤入世贸,嘉士伯二度顾茅庐。虽然此时东部城市啤酒品牌已被青岛、燕京、华润三巨头跑马圈地般瓜分,但在广袤的西部,还有不少品牌尚待收割。
从西藏到云南,从甘肃到宁夏,00年代的嘉士伯在西部地区动作连连。2013年,他们成为重庆啤酒的实际控制人,三年后又全资持股新疆乌苏啤酒。至此,整个中国西部叫得上号的啤酒品牌,包括云南的风花雪月、兰州的黄河啤酒等等,几乎全部变成了嘉士伯的产业。
除了嘉士伯,美国巨头百威英博也在中国拿下了哈尔滨、珠江、雪津等地方品牌。2014年世界杯,哈尔滨啤酒大张旗鼓地宣传自己是官方赞助商,我当时还怀疑是虚假广告,后来才知道此言不虚,因为他们和赞助世界杯的百威已经是同门师兄弟了。
到今天,中国啤酒市场形成了本土三巨头+海外双雄的竞争格局,俨然成了《权力游戏》中的五王纷争。
而那些被大集团保留,并打向全国的地方品牌,不可能只在原厂生产,必然会在外地其它酒厂大规模酿造,风味自然也会出现偏差。所以就能理解,很多地方的夺命大乌苏,根本就不夺命了。
而对我们90后来说,已经无从得知,自己家乡的啤酒曾经是什么味道的了。
2010年,万能青年旅店在歌里唱“妻子在熬粥,我去喝几瓶啤酒”,当时少不更事的我以为,那些装在绿玻璃瓶里的地方啤酒,以及那个时代,已经离我很遥远了。
直到最近《漫长的季节》中,2016年的秦昊回家,用牙开了一瓶啤酒,我突然意识到,大多数传说中的地方啤酒的味道,或许与今天最便宜的哈啤或雪花没有太大区别,很可能也是寡淡到几乎没有啤酒花的香气。因为,只有廉价的工业淡啤,才是这片土地上永恒的刚需。
相同的味道,或许从未离开过我们,就像那个时代一样。
亿欧智库发布《2022中国品牌出海服务市场研究报告》,本报告从中国品牌出海的背景和发展历程出发,梳理品牌出海的驱动因素、走出去的动因及过程中的主要挑战;同时,报告关注品牌背后的服务商,探究他们脱颖而出的关键。报告认为,品牌商和服务商都要从中国视角下的“出海思维”转变为真正的全球化思维;海外不仅是卖货的目标市场,尽快成为全球化的公司,才能建立起真正的护城河。
欢迎关注公众号,添加小助手后回复报告名称获取完整版。
文章引用微信公众号"亿欧网",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