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老杨今年37岁,在IT领域已经浸淫了十几年。
之前老杨一直在传统行业发展,两年前他加入了这家聚焦于互联网金融行业工具软件开发的公司。
公司不大,只有不到80人,老杨以架构师身份加入公司,虽说是架构师,但大部分技术情况应对都无须架构设计,往往都是开发人员按个人经验自行发挥一番,再把老杨拉过去评审,看看有没有什么大问题。他平时主要要负责一些核心组件的开发,工作过得充实而忙碌。
公司采用了敏捷式开发流程,每隔两周一波迭代,也有规划会,反思会这种东西,但负责整体需求把控的技术总监王总经常缺席,全由产品经理小谢来负责。
小谢参加工作还不到两年,不懂技术,又不懂市场,要不是他出色的口头表达能力,根本不可能当上产品经理。
小谢对公司的业务更是处于一个很浅薄的认知水平,提出的产品需求中充斥着各种狗屁不通的语句、或看起来就漏洞百出的需求。
公司的项目管理平台Jira也被称为扯皮平台,研发、测试、产品三方经常为一句话、一张图花费半天时间,各种纠结各种讨论。甚至会出现几万字的图文回复,甚是壮观。
小谢还特别擅长改需求,昨天说行情图表要能够根据用户需求自定义颜色,今天又说整个样式都要能够自定义,把程序员折腾得痛不欲生,只能加班加点开发。
在这种模式下,加班自然是一种常态,老板还经常吹嘘奋斗之道,要求把工作时长列入到基本考核要求之中,劳动法规定每周40小时,而在他们家公司,老板经常把每周工作超过60小时的拿出来表扬,其用心良苦大家都看在眼里。
2
2022年12月的一天,小谢突然给老杨发了一条消息,老杨点开后发现是一条分享链接,那是一条介绍ChatGPT的测评报告。
老杨看完文章,心里未掀起一丝波澜:小谢,你发的这个是啥意思啊,看着牛逼,但跟我们有啥关系?
小谢来到他身边,找了一个椅子坐下:你不觉得这个东西能够为我们所用么?
老杨作为一个37岁的资深从业人员,什么场面没见过?
他说:你别被这些东西骗了,互联网时代各种信息,真真假假假假真真,看起来有用,到头来搞得一地鸡毛的比比皆是。
小谢挠了挠脑门:老杨,你也别这么抵触嘛,试试又何妨?说不定能有点用呢?
老杨不打算再继续这个话题,电脑上的Bug还在等着他,留下了一句话:小谢,我以前也跟你一样热衷于各种新技术,什么虚拟现实,元宇宙,区块链,我都干过,然而啥名堂也没搞出来。
小谢看到老杨油盐不进,无奈的站起身来,继续找下一个人安利去了。
接下来的几天,虽然老杨经常看到小谢和小李坐在一起讨论什么东西,“牛逼”,“我靠”,“革命”之类的虎狼之词经常从两位口中说出来。
一个月后,技术总监王总拉了一个会,会上小谢作为主讲人,他拿出来一个PPT,志得意满地介绍了他和小李近期使用ChatGPT进行的一系列实验性的成果。
王总表示很满意,正式宣布将ChatGPT其引入到公司产品开发流程中来。
全场一阵哗然,大家议论纷纷,有人说“美国人的东西拿到我们公司来、网络稳定么,信息安全问题怎么办?”
也有人说“这玩意生成的代码真的那么好么,会不会有许多看不到也看不懂的Bug啊”。
当时老杨自己说了什么他不记得了,但当时他还记得技术总监老王那坚定的立场,“变了天了”,那是老杨当时的念头。
3
随着公司决策的下达,ChatGPT大规模的用了起来。
小谢终于得以发挥他脑瓜子灵活的特点,不用和研发比技术,不用和销售比了解客户和市场,他可以更专注于他擅长的工作,那就是把客户的只言片语转化为可实现的需求。
现在他的工作流程变成这样:首先把用户业务需求拿过来进行一些简单的优化,然后拷贝到ChatGPT里面,待ChatGPT生成一系列需求描述,之后对措辞进行小幅调整,再把输出的文案与公司实际情况加以结合形成需求文稿.
接着组织团队进行讨论,形成可供开发的用户故事,然后产品经理再把任务拆分出来,拷贝到Jira里面,排迭代,然后就可以等功能开发完成再进行确认了。
有时候小谢为了更好地体现自己的专业程度,会在ChatGPT上用多种方式、多角度对同一条需求进行“训练”,以期得到不同的答案,再从多个答案采用“摘樱桃手法”,把每个答案中描述得比较透彻的语句摘出来,从而使得看起来需求更加容易理解。
只是老杨搞不懂的是:为什么小谢比以前加班更凶了,经常围绕一条需求反复训练,加班加点的工作,曾经从不加班的岗位,而今已经几度被评为奋斗标杆。
4
对老杨来说,ChatGPT的到来,不仅仅意味着新工具带来的挑战,更是观念的彻底变革。
老杨早就接触过类似的代码生成器,哪怕基于AI的代码生成方式,在老杨看来也不是新物种,但他没有规模化、实质性将其付诸于实际开发过程中。
因为老杨觉得这些代码生成器太弱鸡了!充其量也就是复制粘贴加批量替换,该改的bug一行都不少,还影响了代码复用问题。
老杨自称自己属于典型的“代码手艺人”,他信奉“代码还是自己写得好”这样的哲学。他以前跟别人聊天时提到过,“代码写得好,就是艺术,写得不好,就是混乱,写得专业,那就是科学。
优秀的代码,一定是作者智慧和专业的结晶。伴随着鼠标敲击键盘的悦耳声,代码被输入到编译器中、然后编译通过,并在环境中运行起来,这才是一个开发者最简单、最纯粹的快乐。”
然而,现在公司的大方向是ChatGPT转型。产品经理开始用ChatGPT写需求,测试用ChatGPT写用例,领导用ChatGPT做PPT......
老杨也很难抱残守缺,手写的代码总归是效率提升有限,别人用魔法,你还要冷兵器,必然会输得很惨的。于是他也“被迫营业”走上了用chatGPT写代码的道路。
经过几个礼拜的刻意练习,老杨已经把ChatGPT大法用得非常好了。不得不说,ChatGPT是个写代码的好手,把需求拷贝到ChatGPT里面,然后代码就自动生成,几分钟就完成了几百行代码的编写。
老杨要做的仅仅只是监督一下代码是否符合业务需求,如果可以的话,直接拷贝到项目代码中,如果不符合,也只需稍微调教一下输入指令,ChatGPT就能改成符合预期的要求。
虽然坊间传言ChatGPT只能生成简单的业务代码,而且Bug可能比较多,但经过老杨实测,坊间传言完全是胡说。从普遍意义上来讲,ChatGPT生成的代码都比老杨他们团队其他人可读性要高,虽然也有Bug,但由于代码可读性高,Bug很容易就发现和解决了。
于是在chatGPT大法加持之下,原本一周需要老杨开发的功能,一天就能开发完了,工作效率得到了大幅提升。
老杨回想起一句古话“没有银弹”——没有任何一项技术或方法可以能让软件工程的生产力在十年内提高十倍。瞎扯,ChatGPT不就是这样一种银弹么。
5
不知不觉四个月过去了,公司已经在产品开发中普遍使用了ChatGPT,产品迭代速度相较于以前已经获得了三倍的提升,团队稳定和营收等方面均有所提升。
年终,小谢因为帮助公司引入ChatGPT而获得了公司的奖励,据说奖金不少。
然而老杨却总觉得哪里有点儿不对,ChatGPT成了代码开发的主要成员,自己不再是代码的手艺人了,而是变成了一名陪练!
看着那一天天用ChatGPT生成的代码,如梦亦如幻,看似熟悉,又看似陌生,一股内心空虚感油然而生。
有一天,老杨无意听到了总监和老板的谈话,老板似乎在说:程序员现在很闲啊,每天朝9晚5的,都不奋斗了,是不是裁掉一些......
后记:本文来自读者@溪莫的投稿,也欢迎大家继续投稿,讲述技术和职场的故事,稿费700(需要能标记原创),联系方式:微信onlyliuxin97。
文章引用微信公众号"码农翻身",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