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端午:吃三食、做三事、寄三思

新闻资讯   2023-06-22 06:56   58   0  

点击下方卡片关注“有书”,加⭐星标⭐不迷路

文 | 有书阿岚 · 主播 | 安东尼


“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

初夏五月,石榴花开,杨柳低垂,粽叶飘香,又是一年端午时。

《风土记》里写道:
“仲夏端午。端者,初也。”

端,有“初始”之意,是仲夏之初,盛夏之始。

而按照历法,五月,即“午月”,于是便有了“端午”之称。

作为我国传统四大节日之一,端午历经两千多年的传承,积淀出了丰厚的民俗和文化内涵。

今日,于碧艾香蒲里,于鼓声擂动中,让我们一起邂逅仲夏的浓情端午。


吃三食,迎端午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

每当到了传统节日,都会有一些代表性的吃食。

春节的饺子、元宵的汤圆、清明的青团、中秋的月饼。

而处于芒种和夏至间的端午,更是一场不可错过的美食盛宴。

它是陆游笔下两髻的“粽包”,是李隆基诗中用盐佐食的梅子,是汪曾祺骄傲的高邮鸭蛋,还是张恨水钟情的江南糯米糕……

这些特别的味道,从来不只关乎食物本身,更能唤起我们心中美好的记忆。

1.吃粽子,满口留香

端午将至,各地的风俗习惯略有不同,而粽子则是这个节庆共有的应景食物。

《风土记》中记载:
“仲夏端五,方伯协极。享用角黍,龟鳞顺德。”

粽子的历史相当悠久,古时叫角黍、筒粽、蒸裹、白玉团等名字。

几片粽叶,一把糯米。

至于里面的馅料,更是五花八门,有甜有咸。

北京的枣粽,里面会包不少小枣;嘉兴肥瘦相间的五花肉粽,在乾隆时便引人竞相追逐;

绍兴的粽子,总会想方设法让梅干菜参与;潮汕的粽子,自然也少不了各类小海鲜。

即使口味喜好不同,但粽子都传递着人们对美好日子的期盼。

2.吃五黄,赏午驱邪

民间有谚语:
“端午节,天正热,五毒醒,不安宁。”

意思是说,端午仲夏这天,是一年中阳气至盛的时段。

俗称“五毒”的蝎子、蛇、蜈蚣、壁虎、蟾蜍会大量繁殖,出来活动。

为了避虫驱邪,在江浙一带有食“五黄”的习俗。

所谓“五黄”,一般是指黄鱼、黄瓜、黄鳝、黄泥咸蛋、雄黄酒。

在古时,一些达官贵人们都会选择在这天摆五黄餐,也就是把这五种黄颜色的食物,摆在一起吃。

端午吃五黄,不仅能起到清热解毒和驱虫辟邪的作用,还有祈福家人健康的美好寓意。

3.吃时令,求吉祈福

端午的食俗,除了粽子和“五黄”,其实还有很多特殊的节令食品。

在吉林延边的朝鲜族,会用蒸熟的糯米饭来制作打糕。

不仅味道香甜,而且营养丰富。

当地还流传着这样一句俗语,来赞美打糕:
“夏天吃打糕,像吃小人参。”

在江西,家家户户都会煮上一大锅茶叶蛋,然后把蛋壳染成红色,代表着好运连连。

而在汪曾祺的文章里,我们看到了江苏人吃“五红”的习俗:

即烤鸭、苋菜、红油鸭蛋、龙虾和雄黄酒,这是人们对团圆安康的期许。

无论何种食物,背后都蕴含着古老的传统,都浸染着家乡的味道,让人珍之重之。



做三事,祛灾厄

在《风俗通》、《荆楚岁时记》等书中记载民俗:

“五月到官,至晚不迁”、“五日盖房,令人头秃”。

古人认为,五月是恶月,五日是恶日,五月五日是恶毒之日。

自这一天起,暑气上升,百虫活跃,邪祟丛生。

因此,各式各样辟邪攘灾的民俗活动便应运而生。

1.龙舟竞渡,百舸争流

“鼙鼓动时雷隐隐,兽头凌处雪微微。”

赛龙舟,是端午一项重要的民俗活动,普遍存在于中国的南方地区。

传说,这项活动是因人们想在河中打捞投江的屈原演变而来。

人们划着船桨、喊着口号,争先恐后地在江上进行划船竞赛。

江上龙舟竞渡,岸边鼓声相和,两岸人呐喊助威,这些无疑为端午增添了狂欢的气息。

人生也如同赛龙舟,无论顺流还是逆流,只有团结奋进、劈浪斩波,才能到达成功的彼岸。

2.系五彩线,祛灾祈福

应劭的《风俗通》记载:
“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辟兵及鬼,命人不病瘟。”

中国古代以青、白、红、黑、黄这五色为吉祥色,象征东西南北中,蕴含着五方神力。

因此在端午之际,民间多用五彩线系在手腕、脚腕等处,称为“端午索”或“长寿线”。

这样有祛病避邪、保佑安康的美好寓意。

老一辈的人还会时常叮嘱,五彩绳不可任意丢弃。

只有等到端午后的第一个雨天,才能将它摘下扔进河里。

意味着厄运灾病也会随河水流走,好运也就随之而来。


3.门悬艾草,辟邪防瘟

端午前后,时至仲夏,蛇虫繁殖,疫病流行。

为了更好地除阴辟邪、迎祥安康,人们会在端午的清晨,去野外采摘艾草,将它插于门楣或者挂于床头。

艾草所独有的幽幽暗香,具有驱逐蚊蝇、净化空气、消除病毒的强大功效。

久而久之,艾草就成了端午最不可或缺的“必挂物件”。

正如俗语云:
“手执艾旗招百福,门悬蒲剑斩千邪。”


采一把艾蒿,割一束菖蒲,不仅能辟邪驱瘴,还能祈愿平安。



寄三思,载恩情

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端午节庆的习俗和传说,自古传承,至今不辍。

端午时节,人们还有一个重要的习俗,就是将粽子投入江中。

不管是为了追念先贤,还是敬畏自然,背后其实都藏着人们深深的感恩之情。

我们只有保持内心的善良,才能使文化得以代代相传,让福泽得以延绵不绝。

1.忆往昔,念先贤

提起端午,总是让人情不自禁就想起了“上下求索”的屈原。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他那纵身赴江的孤独,他那坚守理想的决绝,始终萦绕在我们的脑海里,挥之不去。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是他为真理而不断探索的顽强毅力;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他为理想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胸怀。

当然,除屈原之外,民间还有纪念吴国大夫伍子胥、孝女曹娥、介子推的说法。

然而,无论是哪位先贤,都能让我们透过历史的碎片,读出了更多缅怀的滋味。

2.思友人,宜抒怀

每逢佳节,我们除了思念至亲,还甚是想念亲密无间的挚友。

随着年龄的增长,曾经形影不离的老朋友,就像两条相交线,在短暂交叉后渐行渐远。

你有多久没见各奔西东的朋友了?又有多久没有和他们谈天说地了?

人生无常,虽然离别早已成为常态,但真正的友情,仍经得起利益的考验,岁月的打磨。

古语有云: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

希望在下个端午,我们能坐在一起,围炉煮茶,把酒言欢,畅聊人生。

3.懂感恩,积善行

仲夏之时,正是农事繁忙的时节。

人们在五谷成熟后,会把这些谷物先抛入山上、江中,请大自然享用。

这是对大地、自然的一种感恩回馈。

人生一世,若想要事事如意、一帆风顺,感恩之心必不可缺。

感谢父母的呵护与付出,让我们总有一处避风港;

感谢伴侣的理解与包容,使我们能收获绵绵爱意;

感谢朋友的陪伴与帮助,帮我们照亮前行的道路。

在这个浮躁的社会里,多说一句感谢,就少一份恶言;多一些善行,就少一些积怨。

愿你常伴感恩之心,未来的人生之路越走越宽阔。


闻一多先生在《端午考》一文中,认为端午节最早源自战国之前的吴越民族。

到底是什么赋予了端午如此强大的生命力,使得它历经千年仍不失传?

吃粽子、系五彩、挂艾草、赛龙舟,哪种单一的形式,都不足以让端午流传千年。

端午,不仅是一种节气,更是民族文化与家国情怀的共同载体。

靠着一代代的传承,端午让我们增强了敬祖意识、家庭观念,对中国文化有了更高的价值认同;

让我们树立了一种“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对自然环境有了更多的尊重与敬畏;

更让我们明白了先贤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对中华民族有了更强的向心力与凝聚力。

今日五月五,佳节又端午。

点亮“在看”,愿你不负这浓情端午、收获人生的好运与安康。




有书君精选



| 可怕的“情绪垃圾”,正在摧毁你的人生

| 婚姻保持长久的秘诀:不把另一半当自己人

| 《烟火漫卷》:真正的强大,是不动声色的接纳





文章引用微信公众号"有书",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博客评论
还没有人评论,赶紧抢个沙发~
发表评论
说明:请文明发言,共建和谐网络,您的个人信息不会被公开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