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下方卡片关注“有书”,加⭐星标⭐不迷路
文 | 有书砚尔雅 · 主播 | 安东尼
“无论冬夏,为哈尔滨这座城破晓的,不是日头,而是大地卑微的生灵。”
这是迟子建长篇小说《烟火漫卷》的开头。
忙碌在日出之前,歇脚在月落之后,人,是大地永恒的主角。
《烟火漫卷》以哈尔滨为主体,聚焦都市百姓命运,于城市烟火中,谱写了一曲平凡人的命运交响。
主人公刘建国本该有大好前程,却在年轻时丢了友人的孩子,从此大半生都掉进了寻找孩子的梦魇中。
他事业溃散,爱情破碎,但从未放弃寻找,也从未放弃对生活的希望。
他坦然接受命运给予的一切,无论昨日如何暗沉,都能在新一日继续出发。
刘建国颠簸的一生,如一本传世之书,无声,却有无穷力量。
真正的强大,不是执剑操戈,而是不动声色地接纳。
勇于面对,接纳生活的磨难
刘建国生长于哈尔滨一个普通家庭,父母早逝,他有一兄一妹,还有一个一起长大的好友,于大卫。
中学毕业后,他和于大卫一起,做了下乡知青。
于大卫去了佳木斯,刘建国则去了黑龙江北部,在一个林场当运材车司机,做着人人眼红的“俏活”。
然而1977年,随着一场回乡探亲,他的命运被彻底改写。
那年深秋,他在探亲途中,突然想起已两年未见于大卫,就改道去了佳木斯。
正值高考恢复,于大卫夫妇正在抓紧复习,无暇照料尚在襁褓中的儿子。
于大卫于是拜托刘建国,把儿子铜锤顺道带回哈尔滨,交给孩子的奶奶。
刘建国答应后,满怀忐忑上了火车,不料一到座位就被人盯上。
邻居一个男子,假装逗孩子玩,在刘建国背孩子的背带上做了手脚,趁乱偷走了孩子。
刘建国发了疯一般寻找,均毫无线索。
列车抵达哈尔滨站,那响亮的鸣笛,像为他奏起的一曲悲歌。
知青生活结束后,别人都各奔前途,只有他留在了哈尔滨,守着这座城寻找孩子。
他先是进了一家化工厂,但因为寻找铜锤经常旷工,出现在了第一批下岗名单里。
下岗后,他当过三轮车夫、送水工、管道工……多年来,走烂过无数双鞋子。
后来,他做起了流动性更大的“爱心护送”司机,跑各地接送患者,每到一处,都千方百计打听孩子的下落。
然而30年如一日,他从风华正茂,开到了年过花甲,铜锤却还未出现。
希望与失望无限次交替中,他也炼成了一颗钢铁不摧的心。
长夜的孤独,生活的漂泊,他始终接受着命运砒霜般的馈赠,不怨、不颓、不倒、不弃。
直到孩子的父母都已放弃,直到他两鬓斑白,他仍在四处打听。
卢梭说:
“磨难,对于弱者是走向死亡的坟墓,而对于强者则是生发壮志的泥土。”
刘建国俨然是后者,寻找是贯穿他一生的使命,也是支撑他前进的信念。
书的最后,在刘建国垂垂老矣之年,他终于找到了铜锤,给漫长的寻找旅程划上句点。
人生恰如这般,勇于面对,才不被击垮。
坦然接纳,不言放弃,才终得圆满。
坦然放手,接纳爱情的消散
刘建国当年在林场插队时,是有一位恋人的。
恋人是位音乐老师,然而当刘建国丢失铜锤的事情公开之后,老师就疏远了他。
这朦胧的爱情之花,尚未绽放,就已枯萎。
刘建国平静接受,他甚至不再期盼爱情的降临,然而命运有它自己的安排。
30多年以后,一位叫黄娥的女子带着孩子找到他,要让孩子叫他“爸爸”。
原来,黄娥在报纸上得知刘建国的寻人事迹,知道他是位良善之人,就带着孩子来“投奔”。
她宣称丈夫失踪了,想给孤苦的孩子找一个父亲,而刘建国正好合适。
刘建国见无法拒绝,就让这对母子留了下来。
于是,黄娥成了刘建国“爱心护送”车上的助手,一起接送患者。
从前漫长而压抑的接送旅途,自此有了黄娥的说笑,像是给刘建国干涸的心灵洒下的一片甘霖。
黄娥所住的榆樱院积水,刘建国拖着疲惫的身体,连续工作几个小时,为她挖沟排险。
黄娥出车祸住院,刘建国在得知她没有生命危险时,一个人上了顶楼,望着夕阳,激动落泪。
而多年的孤独,让他始终未迈出那一步,未敢开口。
但没想到被人捷足先登,在黄娥住院恢复期间,翁子安日夜照料。
翁子安是刘建国的一个固定客源,见到黄娥的第一面,便对她一见钟情。
随后用他巨大的物质优势,“无孔不入”地关心着黄娥的生活。
刘建国再一次坦然面对,翁子安年轻有为,为了黄娥有更好的余生,他只能选择放手。
不争不抢,从容以对,就当感情从未萌生过。
让黄娥和她的孩子变成生命里另一种存在,继续温暖着他的余生。
爱情是生活的一部分,而非全部。
无论30年前,还是30年后,他明白,如若沉湎于失去的痛苦,那便走不出生活的泥淖。
正如有句话所说:
“真正的放手,不是相忘于江湖,而是坦然以待。”
执着失去,如困牢笼;一念放下,万般自在。
对于生命中那些得不到的人,最好的状态,是笑着释怀。
学会和解,接纳真实的自我
书中有这样一句话:
“罪恶一件不能沾,否则人生就没有真正的晴朗。”
这也是刘建国的人生感悟。
他本性善良,由于工作的特殊性,他本可谋取暴利,但从未多收过患者的钱。
他为人赤诚,热心助人,几十年“爱心护送”生涯,也落得一个好名声。
但他也曾有过被邪念控制的时刻,那件事多年来萦绕心中,成为他心中的一道坎儿。
1983年的夏天,寻找铜锤的第7年,刘建国30来岁,正当年华。
由于遍寻哈尔滨而不得,他把目光放在了省内市县。
他去了兴凯湖畔的一个小渔村,挨家去问,有没有家庭收养过孩子。
可那里的儿童全都有亲生父母。
傍晚时分,失望的刘建国就在一家客店住了下来,饮酒后,去了湖边。
夕阳之下,湖面开阔,白鹭纷飞,那一刻,他的委屈和不甘达到顶峰。
就在这时,他看到了一个穿着白背心的六七岁男孩。
孩子那无邪的姿态,让他想起当年在林场拉小提琴的音乐老师。
他邪念顿生,对他做出卑劣举动。
多年来,刘建国满怀愧疚,只要回忆起那个夜晚,就涕泗横流。
那记忆就像一把利刃,剜着他的血肉,使他不得安宁。
在放弃黄娥之后,他终于鼓足勇气,去寻找那个被自己伤害的男孩。
他想尽全力去帮助他,用尽余生去赎罪。
他知道,只有从心灵世界祛除一寸黑暗,他才能得到一寸光明。
时过境迁,他用仅存的线索,费尽周折终于找到已人到中年的男孩。
男孩由于当年的阴影,变得阴翳、孤僻,独自一人靠打渔生活。
刘建国卖掉了哈尔滨的房子,在当地买了一套房,用余生来陪伴男孩。
接下来的日子,结网打渔,劈柴煮汤,他感受到了难得的安宁。
《追风筝的人》中写:
“当罪行导致善行,那就是真正的获救。”
污点既已形成,那些捶胸顿足、悔不当初已毫无意义,我们无法改变过去,只有改变自己。
用更多的善行去赎罪,把对别人的伤害降到最低。
能正视,能改之,才是对自己和他人最大的救赎。
污点亦是人生的一部分,真正强大的人,敢于接纳完整而真实的自我。
敢正视过去,才能挣脱枷锁;敢自我和解,才能拥有未来。
▽
书的最后,答案揭晓:
那个对刘建国最为信任的固定客源、同时也是打碎了他爱情的翁子安,正是他多年来一直寻找的孩子。
这结果太出乎他的意料,刘建国一把抱住翁子安,放声大哭。
如同许多次一样,这一次,命运的戏谑也没能让他屈服。
泪干之后,他如释重负,再启新程。
几多辗转,几多磨难,他均坦然接受,屹立不倒。
正如稻盛和夫所言:
“接纳一切,才是生命的强者。”
一味逃避,只会一蹶不振;奋起困境,才能窥得曙光。
诚如尘世中的每个我们,人生不如意之事遍布,平和接受,坚强面对,是永远的不二之解。
人生路上,风雨扑面,愿我们都能如主人公这般,勇敢接纳坚定向前。
踏平所有不平,迎接下一个黎明。
有书君精选
文章引用微信公众号"有书",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