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下方卡片关注“有书”,加⭐星标⭐不迷路
“你有多久没看过同学群了?”
前几天,和朋友小文聊天时,她突然问了我这个问题。
我想了一下,好像自从毕业后,就已经很少再注意过同学群的动静了。
在我印象中,除了最开始的热闹,同学群几乎成了投票砍价群。
小文告诉我,就在刚刚,她主动退出了同学群。
起因是一个很久不联系,但做生意发了点小财的小学同学。
突然在群里通知大家,说自己要结婚了,希望老同学都来捧场。
消息一出,沉寂许久的群活跃了起来,大家都在下面齐刷“恭喜”。
这时,有一个当时在班里没什么存在感,后来混得不怎么好的同学,也顺便在群里祝福了他。
没想到,他却直接叫起了别人的绰号,还明里暗里地表示:
“钱不钱的无所谓,你人一定得来,不然就是不给我面子。”
结果,群里的人非但没有觉得不妥,反而不停起哄、拱火,以至于逼得对方退了群。
“我当时还在上班,后来翻聊天记录时才发现,哪怕他退群了,还有人说他不合群、玩不起,所以我也干脆退群了。”
当我问她“你不怕他们也说你不合群吗”时,小文只是淡淡地回了一句:
“合群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你合的是什么样的群。
一看圈子,二看能力。
如果你待在一个自己都不认可,也无法融入的的圈子,只会丢掉初心。”
的确,在这个社会上,单打独斗注定走不长远。
人是群居动物,离不开圈子内的关系交互,也离不开圈子给予的安全感。
歌德说过:
“合群永远是一切善良思想的人的最高需要。”
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出身,但可以选择待在什么样的圈子。
有合群的能力,更有合群的自由
周国平曾说:
“有时侯,朋友会像滚雪球一样聚合,形成一个所谓的圈子。
圈子容易给人以错觉,误以为圈中人都是朋友。”
如果留心观察,你会发现,很多人所谓的好友,只不过是因为“恰好认识”。
可能因为大家“都是老乡”、“都是同学”,每天朝夕相处,似乎就顺理成章地聚在一起,却从来没有考虑过所处圈子的层次。
但真正厉害的人,不仅有合群的能力,更有合群的自由。
他们在面对一个圈子时,会做出合适的选择,知道什么样的群体该融入,什么样的群体该拒绝。
石油大王洛克菲勒曾经给儿子写过一封家书。
他说自己从年轻的时候开始,就拒绝和“完全投降、安于现状的人”做朋友,因为这种消极的内心,如同思想毒素。
和他们待久了,很容易变得消极,丧失斗志。
这个世界上,浑浑噩噩过日子的人很多,但努力进取的人也不少。
选择跟努力向上的人在一起,还是跟懒散懈怠的人在一起,会影响你前进的方向。
曾有一个学霸寝室引人羡慕。
来自西北大学同宿舍的5名同学,拿到了复旦大学、武汉大学、厦门大学等30余份名校offer,获得3份世界500强企业offer。
四年以来,宿舍全体成员的奖助学金更是累计达到19万。
正如荀子所说: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庸碌的人总是扎堆聚集,优秀的人总是相互吸引。
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就努力去靠近这样的人。
不适合自己的圈子,勉强靠近,也只会让人变得浅薄,甚至走向堕落的泥潭。
而适合自己的圈子,才能让人变得积极上进,拥有更美好的未来。
合群不痛苦,痛苦的是假装合群
网上有这样一个段子:
“一根稻草,跟白菜捆在一起,那它就是白菜的价格;
跟大闸蟹捆在一起,那它就是大闸蟹的价格。”
问题是,即便和大闸蟹捆在一起,稻草依旧是稻草,本质并没有发生改变。
因为让人心甘情愿伸手掏钱的,从始至终都只是大闸蟹。
想起知乎上有个求助热帖:
题主生活在一个三线城市,一年下来大概有7万收入。
但妻子却想要儿子读一年5万学费的幼儿园,理由是圈子很重要,能结识到很多有钱有势的人。
可他无力负担这么贵的家庭开支,妻子怪他没眼光、没格局。
有意思的是,评论区中几乎所有人都劝题主一句话:圈子不同,何必强融?
其中还有一位网友拿自己的孩子举例:
“普通工薪阶层跳一跳勉强能够着的学校,进去了只是开始而已。
上万一年的英语辅导班,别人家孩子基本上都在报,你报还是不报?
几百元一节的钢琴课,有钱妈妈们为了节省孩子时间,出一千元让老师上门授课;
学校每年都组织海外研学活动,要价不菲,你家孩子参加还是不参加……”
的确,在这样的环境下,成年人尚且会受到影响,又何况是孩子?
就像《挪威的森林》中的绿子,她一直后悔爸妈送她去私立学校,小心翼翼地掩饰自家的贫穷。
美国一位社会学家在《社会交换理论》中指出:
“任何人际关系,其本质上就是交换关系。”
合群从来不是一件痛苦的事,痛苦的是“假装合群”。
在自己没有能力的情况下,就算硬要挤进不属于自己的圈子,只会是个局外人。
既难为了别人,也勉强了自己。
只有不断精进自身,才能不断破局,超越自我。
低质量的独处,不如高质量的合群
综艺节目《奇葩说》曾讨论过一个话题:
“我不合群,我要改吗?”
辩手奶茶以俄罗斯方块为比喻:
“俄罗斯方块告诉我们,如果合群,你就消失了。”
所以很多人都以为甘愿合群的人,只会庸庸碌碌,泯然众人。
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看过一个充满哲理的故事。
一棵小树看到一个农民带着斧头走到它的身旁,便对他说:
“请你把我周围的树木全部砍光,我在这里无法自由自在地生长。
我既见不到阳光,根也找不到延伸的地方,四周甚至吹不进一点儿风,这些树木好像在我头上织成了拱形罗网。
要不是它们妨碍我生长,一年之后我就可以成为这一带最醒目的大树。”
信以为真的农民就挥动斧头来为小树帮忙,帮它清理出一大片空地。
但是好景不长,小树受到太阳的烘烤,还受到大雨和冰雹的袭击。
最后,小树被狂风摧折在地。
生活中有很多人就是如此,以为圈子是禁锢,独行才是勇士。
在他们眼中,亲戚之间的往来,都是面子工程;
公司同事的联谊,也没参与的必要,反正以后离职了也不会联系。
时间久了,你会想当然地安慰自己:
独处的时候,才是最好的增值期;独处的人,才是最优秀的。
可这究竟是你内心的真实想法,还是逃避社交的挡箭牌?
网上有句话说:
“低质量的合群,不如高质量的独处。”
其实这句话反过来说也是同样成立的,即:低质量的独处,不如高质量的合群。
因为很多人在独处的时候,反而会陷入无尽的内耗。
有多少人在拒绝社交后,会在独处时读一本好书,或者来一场大汗淋漓的运动?
实际上你的一天只不过是躺在床上打游戏、刷视频,然后惊觉自己又浪费了大好时光,陷入到了深深的焦虑中。
有句话说得好:
“一个人即便再有才华,但其团队合作意识比较差,这样的人注定不会有大出息,甚至会被淘汰的。”
有意义的独处会给予我们时间思考,而高质量的合群则会成为滋养自身最好的土壤。
▽
综艺《新职员诞生记》中,李时勋一没背景,二没学历,而同期选手中,不乏学霸精英。
但最后却是平平无奇的李时勋得到了导师们的青睐。
究其根本,主要是因为对手自恃而骄,不与人沟通交流,甚至拒绝与队友合作。
反观李时勋,不仅虚心向身边人学习,还在自己成为组长后,秉承“每个人发挥最擅长”的原则,让每个人都能参与其中。
在他的组织下,小组工作氛围愉悦,互相依赖,效率上也上了一个台阶,大家私下里还成了好友。
节目结束后,李时勋自身能力得到了肯定,不少导师愿意给他介绍工作,还有队员想跟着他创业。
好的圈子就是这样,能在低谷时给予我们勇气方向,还能在成功后告诫我们依旧要保持谦逊平和。
点亮【在看】,愿我们都能好好修炼好自己,主动去寻找同路人,余生与良友相伴,和知己同行,让未来的路走得更宽、更远。
文章引用微信公众号"有书",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