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的方式就是点击上方的公众号名称,然后再点击右上角的“...”,就可以看到“设为星标”了。
汉字“端”,左边一个站立的“立”字,而右半边这个字就念“耑(duān)”。在《说文解字》一书中的解释是“:“立容直也”,也就是人立正的样子。后来引申来表示“正”的意思。
汉字“午”,原来是一个两头大中间细的象形字,一部分古文学家认为这是捣米用的棒槌,后来被借用去表示地支中的第七位,是对应的马属相的午马的“午”。于是棒槌则被改写成加了木字旁的午,也就是“杵”字。而现在的“午”所表达的意思,大多都是从它在地支中的含义而引申来的。
“午”字的演变
图片来源:国学大师网
农历五月的时候,恰好也是干支历中的“午月”,五与午恰好同音。而在古代记日中,五天为一午,所以农历五月初五,就是“午月午日”,是正到不能再正的“午”,所以叫做“端午节”,也被叫做重午。
每天的正午,是一天“阳气最强”的时间。而五月五”的端午节也是传统里每年阳气最强的日子,不是重阳哦。这其实还是有点科学讲究的 —— 因为农历的五月五日,恰好是在太阳直射点最北,阳光最强烈的“夏至”前后(今年的夏至是昨天,6月21日),自然这段时间就是一年最“阳”的时节了,而端午节又被叫做端阳节。
阴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很看重的元素,所以“端午”这个在老祖先的眼里阳到极致的日子里,一定会举办各种庆祝的活动。比如划龙舟、吃粽子等等。
而屈原是两千多年前战国时代的人物。史书上没有记载他殉国的具体日期,直到800年后的南梁时期,才有人在书中写下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江的说法。由于屈原很受民间的爱戴,所以这个说法越传越广,大家也逐渐把很多端午的习俗跟纪念屈原的故事联系到了一起,比如说包粽子是人们担心江中的鱼虾破坏屈原的遗体,所以扔粽子到江中喂饱它们。
但实际上,吃粽子的习俗要比屈原生活的战国更久远。在更早的春秋时期,当时的人们就会把黍米,也就是黄米浸泡一下,然后用菰叶包裹成牛角状,这种食物被称为“角黍”,之后就慢慢演变成了现在的粽子。
而即便是后来屈原的祭日“变成”端午之后,我们的祖先在这一天也同样会开开心心,四处游玩,好好庆祝这个节日。
在唐诗宋词中,不乏端午出游全民Happy的场面,即便是加上追忆屈原的内容,也毫不违和。毕竟如果名人的祭日就不能快乐,中华文明数千年,英烈不知凡几,大家每天都别快乐了。而且那些英烈们,会希望自己的后人在这一天不快乐么?
至于某些营销号的文章中,甚至把五月五这个堂堂的端阳节,却变成了不吉利,需要避讳的“毒”日,就更不知道老祖先们会怎么看了。
端午节并不是祭祀屈原而才出现的,即便是在屈原死后几百年,突然变成“屈原祭日”之后,传统文化中也没有不能快乐的要求 ——端午本身在古代就是中国的“儿童节”之一,当然会过得很快乐。即便到了现在,日韩的五月五日还是儿童节,只是因为不再用农历,而变成了公历5月5日而已。
网络上很多人日常的爱好就是骂邻国们“偷”我们的传统文化,但文化本身的核心就是继承、借鉴和融合。如果我们自己不去认真研究自己的传统,而是随意为了噱头流量而魔改,那光靠放一天假,真的能把中国传统文化发扬光大么?
我们在这里安康来,安康去,连国家级的央媒都不敢光明正大地在节日说句快乐祝福,这种传统节日的过法,未来丢掉的,可能就不只是一个“端午起源”了。
最近文章
本期团购
文章引用微信公众号"一小时爸爸",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