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出炉!深圳科研人才增速排名第一

新闻资讯   2023-06-22 20:50   73   0  
记者8日获悉,国际科技信息中心和爱思唯尔日前共同发布了《国内城市科创人才对比分析》(以下简称报告),该报告分析比较了2022年全国GDP排名前6位的城市从2018年起5年间的科研表现。



报告显示,上海、北京、深圳、重庆、广州、苏州这6个城市的科创人才规模逐年上升,整体学术产出规模和学术产出质量均稳步增强,跨境合作和产学合作也呈现出积极增长态势。


科研人才的聚集对于城市科研创新力至关重要。报告显示,北京科研人才规模最大,约有76万科研人员。同时,这6个城市的科研人才规模均呈增长趋势;其中,深圳市科研人才增速为31.4%,位居第一;苏州和广州分别以21.6%和20.9%的增速排在第二位和第三位。


科研产出和学术影响力是衡量科研实力的重要指标。在学术产出方面,北京共产出近90万篇学术成果,在6个城市中排名第一。在学术影响力方面,深圳市学术成果的归一化引文影响力为1.55,位居6座城市之首。


“在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今天,一个城市和地区希望达成高质量的经济发展,需要实施由科技创新驱动的发展战略。”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副院长、国际科技信息中心专家马岚教授说,“这份报告的发布,是国际科技信息中心成立以来第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式成果,它的意义不仅是盘点6个城市近5年来所取得的人才发展、学术产出、产学合作等方面的创新成就,同时也体现出我国‘以数据洞察驱动科技决策、以科学方式规划科学发展’的科研创新思路。”


深圳光明科学城论坛现场,《国内城市科创人才对比分析》报告解读环节。



科研实力上升
加速驱动城市创新与产业发展




报告指出,2018-2022年间,六个城市的科研人才和整体学术产出规模均稳步扩大,在科研人才、其科研产出实力和学术合作三大方面,六个城市的创新力发展各有侧重。


根据爱思唯尔旗下权威的引文与索引数据库Scopus显示,各城市科研人员规模均以超过13%的复合年均增长率大幅增加,在学术成果产出和学术影响力上也都得到了显著增强。


“在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今天,一个城市和地区希望达成高质量的经济发展,需要实施由科技创新驱动的发展战略。其中,科研创新、科研人才和学术合作水平,在支持城市形成科学前沿阵地以及打造区域科技创新中心的旅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副院长、国际科技信息中心专家马岚教授表示,《国内城市科创人才对比分析——暨深圳市科技创新人才发展报告》全面分析中国GDP六强城市创新力格局和科创人才全貌,并以深圳作为样本城市深度解析科创人才对城市创新的巨大推动力、分享深圳在科创人才培育、引进和支持方面的最佳实践,将为更多城市的人才发展和创新生态建设提供借鉴范本和经验。



深圳科研人员人均高影响力
科研成果产出“领跑”




科研人才的聚集对于城市科研创新力至关重要。


报告指出,深圳市科研人员体量的增速在六城中占据领先,从2018年的1.83万增长至2022年的5.45万, 复合年均增长率达到31.4%,其人均学术产出效率以及人均高影响力科研成果产出(在全球前1%高影响力出版物上的发文量)均在对标城市中居首。


各城市五年(2018-2022)科研人员总量和复合年均增长率。


在深圳市科研人员来源构成中,来自企业的人才占比高于其它城市,达7%。


相较其他城市,深圳在计算机、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的高端人才储备上具有独特优势,与其重点发展的优势产业领域相匹配。


科研产出和学术影响力是衡量科研实力的重要指标。


在科研产出方面,深圳学术产出增速在六城中位列第一,复合年均增长率达到27.7%。


各城市学术产出规模和复合年均增长率(2018-2022)。


在学术影响力方面,深圳在六城中排名首位,其归一化引文影响力(FWCI)高达1.55。


各城市归一化引文影响力(2018-2022)(虚线为全国平均FWCI)。

在学科产出的相对活跃度上,深圳在计算机学科展现了明显优势,该学科下的发文占比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 36倍。


学术合作对于推动知识分享和提升科研影响力发挥着重要作用。


值得关注的是,深圳市的跨境合作(包括与港、澳、台的合作)程度高于其它对标城市,其2018-2022年间的科研产出跨境合作率 达41%。


各城市参与跨境合作的科研人员数量与占比(2018-2022)。


此外,深圳市近五年科研领域产学合作率达到6.4%,在对标城市中亦位居首位;产学合作科研产出主要分布在计算机、通讯等产业方向,与城市产业优势相符。



以数据洞察驱动城市创新




“这份《报告》的发布,是国际科技信息中心成立以来第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式成果,它的意义不仅是盘点六个城市近五年来所取得的人才发展、学术产出、产学合作等方面的创新成就,同时,也体现出我国‘以数据洞察驱动科技决策、以科学方式规划科学发展’的科研创新思路。”马岚教授说。


爱思唯尔大中华区总裁李琳表示:“作为既拥有《柳叶刀》《细胞》等全球顶尖学术期刊、又运营着ScienceDirect和Scopus等权威科研数据库的科研信息分析公司,爱思唯尔以其独特的数字化‘出版内容+信息分析’双轮模式,积极参与深圳的科研生态建设中来。爱思唯尔在去年年底与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开展合作,共同建设国际科技信息中心,除了向全市高校和科研机构提供高质量的国际前沿科技文献以外,还开展了基于海量数据的分析和研究,为科创人才发展战略以及城市创新发展规划、决策和部署提供有力支持。”


她表示,期待未来与中国更多城市以及机构的合作伙伴共同探索,推动城市的人才发展和产学研全链条合作,助力中国城市科研创新建设之路更加顺畅。


据悉,国际科技信息中心由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牵头统筹,下设科技信息情报中心、科技文献服务中心、未来产业研究中心、数据基础设施中心四个业务板块,分别由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深圳市科技图书馆、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及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联合承建。

(来源:科技日报、南方+、深圳商报)

深圳又一产业聚集度全国居首!

深圳战新产业,劲!

5月2日,比亚迪公布的产销快报显示,4月比亚迪新能源汽车销量为21.03万辆,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98.3%。仅今年前四个月的出口量已经逼近了去年全年,汽车“出海”跑出了“加速度”。

比亚迪五大核心技术之一的e平台3.0。深圳特区报记者 何龙 摄


在新能源汽车等产业的带动下,深圳战略性新兴产业引领作用更加突出。今年一季度,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5%,主要行业大类中,规模以上汽车制造业增加值增长75.8%。主要高技术产品产量持续快速增长,其中,新能源汽车、充电桩产量分别增长127.6%、89.2%,形成强劲的发展动能。

新能源产业聚集度全国居首


最新数据显示,在比亚迪4月销量中,海外销量数据十分亮眼,达到了14827辆。今年1-4月,比亚迪海外销量接近5.36万辆,而去年全年比亚迪的汽车出口是5.59万辆。目前,比亚迪新能源乘用车已进入日本、德国、澳大利亚、巴西等国,足迹遍布全球51个国家和地区。

“未来,比亚迪将通过刀片电池等王牌技术打造优质产品,推动更多产品进入海外市场,‘出海’成为比亚迪业绩增长的新动力。”比亚迪相关负责人表示,比亚迪的目标是2023年底前成为中国第一大汽车制造商。

比亚迪具备自身技术创新的优势,尤其是在电池、发动机和综合零部件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极强。有专家认为,业绩强劲增长离不开比亚迪在技术创新的长期坚持与巨大投入。截至今年3月,比亚迪在全球累计申请专利约4万项、授权专利约2.8万项,研发人数近7万人,专利数量遥遥领先,位列中国车企第一名。


依托起步早、政策护航、电子信息产业基础较好等优势,目前深圳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基本形成了从正负极材料、电解液、电池隔膜到动力电池成品制造,从新能源汽车的电机、电控、电动总成、配套充电设施到整车制造,集研发、生产及销售为一体的完整产业链条。

胡润研究院去年发布的《中国新能源产业聚集度城市榜》显示,深圳新能源优质企业、新能源中小企业、新能源投资热度集聚指数和城市综合指数均在全国居首。

抢抓新能源汽车“风口”,以技术创新卷动全球乘用车市场,以比亚迪为代表的新能源等深圳战略性新兴产业正在形成强劲的发展动能。

做大做强“20+8”新兴产业


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是培育发展新动能、获取未来竞争新优势的关键领域。

多年来,深圳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落子布局,2022年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1.33万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41.1%,集聚了华为、腾讯、大疆、迈瑞、云天励飞等一大批创新型企业,不断优化产业生态体系,引领产业向高端化、规模化、集群化发展。

在细分领域,深圳软件与信息服务产业,规模位居全国大中城市前列,软件业务收入、软件业务出口、软件著作权登记量均居全国前列;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电动汽车产业链条完备,信息与通信技术实力雄厚,汽车产业智能化、网联化、电动化走在全国前列;大健康行业,部分细分领域企业具有全球竞争力,在全国处于引领地位,健康服务业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新材料行业,创新优势和产业优势明显,行业龙头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新材料初创企业显著增加,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工业母机产业,在半导体与显示器件制造设备领域,部分企业已成为国内头部用户企业的核心供应商;锂电池设备领域,深圳占据全国半壁江山,技术水平国际领先。

2022年6月,深圳出台《关于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培育发展壮大“20+8”产业集群,进一步优化战新产业布局,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竞争力和韧性。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郭万达表示,深圳“20+8”产业发展意见从产业规划、产业空间、产业政策等方面系统谋划,体现了深圳对未来数十年产业发展的前瞻规划与布局,更是激活了深圳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的强劲动力,进一步夯实深圳制造业之基。

市工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深圳将做大做强“20+8”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未来产业,巩固提升网络与通信、智能终端、超高清视频显示、软件与信息服务业、高端医疗器械等产业集群领先优势,推动生物医药、工业母机、新材料、智能传感器、精密仪器设备、激光与增材制造等产业集群取得更大进展,抢抓新能源汽车、新型储能产业发展风口,积极培育合成生物、细胞与基因、量子信息等未来产业新增长点。

(来源:深圳特区报,记者:闻坤、谭苏昕)

文章引用微信公众号"全产业链平台研究",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博客评论
还没有人评论,赶紧抢个沙发~
发表评论
说明:请文明发言,共建和谐网络,您的个人信息不会被公开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