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家的孩子谁来抱”?中央已表态,不会兜底地方60多万亿隐性债

新闻资讯   2023-06-22 20:50   67   0  
4月12日,贵州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在公开媒体发文称,“靠自身能力已无化债方法”,对此前财政部表示中央财政不会兜底地方隐性债务问题的公开回应。
那么,就全国而言,还会有多少个像贵州这样的省份呢?中央财政不给地方兜底后,全国累计60多万亿的地方债务会是什么样的结局呢?

片面求发展,举债写政绩
长期以来,我国层层级级的年度区域经济发展考核中,GDP数据和市政建设看点都占据整个考核的重心位置。

由于考核指标的导向,许多地方领导习惯投机取巧,大力追求以基建投资为导向的建设项目驱动,在拉动GDP增长的同时,又建起了一幢幢高楼大厦、一条条宽阔道路,还有一座座崭新的开发区来扮靓了自己的城市。既有了账面上可观的GDP数据,更有了可看得见的发展政绩。
只是,不计其数的建设工程就张开巨大的虎口,鲸吞着庞大的市政投入。

如此巨大的建设资金从何而来?我们知道,每年财政资金都是有其严格的年度预算的制约;能够用于大规模建设项目的资金是非常有限的。
作为地方主官的首选肯定卖地,但是近几年楼市走低,卖地收入骤减;而公开发债(此即显性债务)又受到有关部门严格限制。

于是,他们就盯上了社会闲散资金,纷纷在财政部门设置全资投资建设公司(俗称城投公司),由后者出面向银行贷款,于是隐性债务就产生了。
由于全国各地市县建设一直处于竞赛状态,各级城投公司的负债规模也就与日俱增。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地方隐性负债超过60万亿,引起国家财政部的警觉,于是向全社会发出“不兜底”预警。

隐形债堆积,潜伏的危机
在这样的背景下,贵州省政府紧急就债务问题开展相关调研,并实事求是地得出了无法靠自身能力化解债务问题的结论。
那么我们就贵州这个例子看看那些巨大负债是怎么来的吧。

其实那些债台高筑的地方都少不了面子工程的影子,如潘志立在独山县委书记任上,不惜举债2.56亿元兴建一座“天下第一水司楼”,却烂尾至今;
而仅独山县的债务规模就超过400亿。三都自治县原县委书记梁嘉庚,则在荒山野岭豪掷4.6亿元建设“云上书院”。

贵州的地理特征为人们所熟知的是,“地无三尺平,天无三日晴”,可是,他们在省市县三级决策者的共同努力下,在这样一个山峰连绵、沟壑纵横的地方,以高速公路为依托,建设出一个平平的贵州,让“贵州是平的”成为了他们的骄傲。
谁能说清楚,这一个平字的背后包含了多少显性与隐性债务吗?更何况还有无以计数,又广为人们所诟病的“300万刷墙、建围墙遮丑”等等无法胜数的毫无经济价值的面子工程。

谁家孩子谁抱,地方须防爆雷
中央已经明确表态,对于地方隐性债务,中央财政不会再兜底了,“谁家孩子谁抱”,谁借的债谁还。
其实,从这些隐性债务的债权人构成来看,最集中的基本是地方银行向储户推出的形形色色理财产品。而一旦项目爆雷,受损失的就是购买这些理财产品的储户;因而,其社会影不容小觑。如果由于隐性债大面积违约,甚至可能导致局部的社会动荡。

因此,各地都相继采取有力措施,尽最大努力避免债务爆雷。我们看到,同样是贵州,也在积极采取包括债务重组方式在内的多种举措来尽量避免债务违约问题。
比如城投债务负担较大的遵义,就在去年底按照市场化、法制化原则,积极与银行及信托机构协商、沟通,达成对遵义道桥高达155.94亿元即将到期的贷款进行展期的协议。

从这个案例不难看出,那些城投债压力太大的县市,特别是短期内无力偿还到期债务的地方,不妨借鉴遵义道桥用时间换空间做法来避免债务爆雷。
从本质上来说,一个地方妥善处理城投公司负债,避免债务违约,既是对自身信誉维护,更是对社会的担当,才能不负人民的期待。

结语
举债的本意在于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但因此而产生的大量隐性债务,已经潜伏着严重的爆雷隐患。为了让地方丢掉依赖中央财政对此兜底的幻想,“谁的孩子谁来抱”,中央已经为体量巨大的地方城投隐性债定调,各地已经别无选择。

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一切为了人民的今天,各级地方政府有能力、有智慧去解决各自的债务问题,向党和人民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来源:人民小康生活

文章引用微信公众号"全产业链平台研究",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博客评论
还没有人评论,赶紧抢个沙发~
发表评论
说明:请文明发言,共建和谐网络,您的个人信息不会被公开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