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眼全球,能够梗着脖子要求列强轮番伺候的国家,貌似只有印度。
最近这几年印度确实赢麻了,一边享受俄罗斯的廉价石油,一边吃着产业链转移的红利,在后疫情时代的全球经济大衰退背景下,印度却保持了连续高增长,外资也是冒着被打断腿的风险跑步进场,股市更是在短短两年的时间里翻了一倍多。
在西方国家的眼里,印度一直都是那个王的男人,几乎每十年就要吹上一波,即便印度专坑外企60年,公路、大坝豆腐渣,露天公厕强奸犯,也丝毫不影响西方对三哥的喜爱。
那这一期的问题就来了,为什么西方国家独宠印度?
01
有些事儿,从你提上裤子的一刹那就注定了未来几代人的发展路径。
众所周知,印度的独立与众不同,当咱们还在反帝反封建、打完日本打佬蒋的时候,印度靠着“你打我、我不还手”的思路已经成功脱离了英国的统治。
咱们立国的第一件事就是炮轰了大英的战舰,也不承认一切帝国主义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算是与西方撕破了脸。
而印度在独立的过程中表现的非常温和,虽然印巴两兄弟打得异常惨烈,但枪口对内不对外,英国也通过股权和代理人保留了绝大部分的商业利益。
当然,革命不是请客吃饭,弄不好就要全家奔赴火葬场,甘地的饥饿营销从某种程度上避免了印度遭受战争破坏,也为国家保留了大部分工业基础。
不过,这位老哥儿脑子不正常,他即反对工业化,又热衷于种姓治国,还带头纺纱想要回到曾经的小农社会,幸亏甘地死的早,要不然印度还要比现在更魔幻。
客观的来说,印度的国运始于尼赫鲁,但也终于尼赫鲁,如果没有尼赫鲁,印度恐怕早就退回农业社会了。
由于尼赫鲁早年在英国留学,后来又见识了苏联经济的非理性增长,在转型为国大党左翼领袖后,尼赫鲁就立志要把印度改造成一个拥有印度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
但当时的情况是,印度的地主、买办和既得利益集团非常庞大,国大党很难说服他们打土豪、分田地,如果没有土绑大佬们的支持,国大党肯定活不过前三集。
在经过多年的极限拉扯后,尼赫鲁被彻底改造,他把外国理论与印度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走出了一条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相结合的道路。
所以印度的宪法里明确写着他们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但同时又保留了资本主义的经济模式,既不得罪土绑大佬,又极大安抚了国内老百姓那感性又暴躁的心,真是太优秀了。
印度的魔幻之处就在于,没有人知道他们属于哪一派,国家性质也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在角色切换方面,印度主打的就是一个随意。
建国初期,印度和苏联卿卿我我,那个时候他是社会主义国家,还搞得一手计划经济;
苏联解体后,他又和美国人勾勾搭搭,掌握了一套民主政治学,转身就变成了一个资本主义国家;
很多时候印度都分不清“我是谁,我在哪儿?”就连他们自己都说,印度是最坏的两种制度的结合体。
1947年印度独立,尼赫鲁上来就干了一系列让土绑大佬非常不爽的事,他先是强行收编了自治土绑,遇到不听话的就用军队铲平,血腥得一塌糊涂。
后来又实施了印版土改,收购地主手里的部分土地分给农民,虽然不彻底但总算迈出了第一步。
一番操作下来,印度再也不是那个碎了一地的散装国家,不仅有了现代社会的样子,经济和军事实力也开始逐渐强大。
再加上印度奉行的不结盟政策,让他瘸子里挑将军一跃成为第三世界的带头大哥,不光美苏两边极力拉拢,就连咱们也得小心伺候,这让印度获得了巨大收益。
举个例子。
当年朝鲜战争志愿军以血的代价换来苏联156个工业援助项目,后来还因为大哥翻脸,很多项目干了一半就被撤走了。
而印度从1951年开始获得苏联援助,整整搞了30多年,其中印度获得的100多个工业成套项目不仅先进,总价值更是超过中国的十几倍。
另外,英国退出印度后还留下了大量完整工业,1950年的时候,印度的人均发电量是中国的4倍,GDP是中国的1.6倍,铁路长度是中国的2.5倍,化肥产量是中国的4倍,钢铁产量是中国的8倍,产业工人超过了600万。
在美苏两大阵营看来,印度的工业底子好,位置上又卡在了印度洋的咽喉,这是人穷志不短,头铁不服软的中国所不能比的。
所以除了苏联的工业援助外,美国和英国也向印度提供资金技术援助,短短三个五年计划搞下来,印度经济开始突飞猛进,年平均增长率达到了4%,人均收入增加了9%,除了日本外,印度的工业水平要比亚非拉高出一大截。
可以说尼赫鲁上来就拿了一手好牌,前期打得还不错,甚至有望成为独立于两大阵营的第三大国,但接下来骚操作却彻底断送了印度的大国梦。
02
在印度人的眼里周围没一个能打的,目光所及之处都是什么缅甸、尼泊尔、锡金、不丹这样的小国,唯一能够与之一战的就是喜马拉雅山以北的东方某大国。
只不过1962年印度被中国打断了腿,从此也不讲什么不结盟运动了,尼赫鲁国内的支持率一落千丈,两年后就带着一肚子委屈见了甘地。
印度用实力证明自己对大国无害,所以在国际环境上,印度也一直都要比中国轻松的多。
整个60年代,中国为了避免核讹诈,全国上下勒紧裤腰带也要搞出两弹一星,而印度的外部威胁基本没有,就连那个“佛陀的微笑”也是靠着美苏双辅助成功引爆的。
在一定程度上讲,也是中国推了印度一把,如果不是同行太努力,印度也很难得到美苏不计成本的技术援助。
如果说冷战时期的印度因为大国博弈而躺着赚好处,那后苏联时代则是因为自己工业能力拉胯而备受大国喜爱。
前面也说了,印度在建国之初搞了十几年的计划经济,国家不是没有发展,而是发展的非常缓慢,尼赫鲁时代建立的企业大部分是国营,精英集团跟着老百姓一起穷,社会反而更平等了。
1991年随着苏联解体,发展中国家开始流行经济自由化改革,印度也有样学样玩,一方面把国有资产卖给私人企业,另一方面则敞开大门欢迎外国资本进入印度市场。
不过很快,外资就发现印度没你想象的那么简单,首先印度的贸易保护非常严重,国内都没办法做到商品自由流通,更谈不上什么全球贸易,在对待外资方面印度也是一视同仁,该罚款罚款,该拆家拆家,专治外企的各种不服。
所以印度的工业化进程缓慢是有原因的,一般理解是印度人的工作能力不行,但要我说大家还是图样图森破,因为工业远没有贸易赚钱快,印度的买办集团才是工业化的最大障碍。
咱们就拿军火生意来说,印度70%的军工靠进口,单靠一家之力就养活了俄罗斯军工几十年,如果说航母、飞机、核潜艇这样的大杀器自主研发太困难,那炮管里的零件也要外采就确实说不过去了。
比如2017年,印度国产大炮“丹努什”表演炸堂,官方和媒体一致把锅甩给到中国身上,说丹努什采用了河南洛阳一个家小型民用公司的滚珠轴承,由于尺寸偏差过大,才导致印度大炮砸膛。
不得不说,印度人脑路惊奇,不仅善于转移问题焦点,还经常暴打西方媒体,俗称“油管五常”,但问题的关键是,印度军方为什么要跑到河南洛阳采购一个不适配的滚珠轴承?自己工业能力再差也不至于对标一家地级市的民营企业吧。
究其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海外采购才有操作空间,印度的买办才有钱赚,这也是俄罗斯人能够频繁收割印度人的关键所在。
另外,印度政府也有自己的小算盘,因为只有大量采购欧美俄的军事武器,才能换取这些国家对印度支持,换句话说,印度以自我阉割军工发展的代价,和国际大佬交了个朋友。
放在其他行业其实也是一样。
根据数据显示,自1947年建国以来,印度几乎年年贸易逆差,只有1950年和2020年是个例外。
2022年,中印贸易逆差达到了1154亿美元,美印贸易逆差达到了1194亿美元,中美主要向印度出口工业品,印度则大部分是矿产、原材料。理论上讲,除了坑外企、仿制药,印度完美的避开了发达国家所涉及的大部分产业,甚至他们引以为傲的数字产业,其实也就是给欧美公司做个软件外包,在全球产业分工上,印度把买办角色拿捏的死死的,这样的印度又有谁不爱呢?
反观中国这边,逆向研发的能力超强,但凡买到一个样品基本都能仿制出来,如今军事上能够自给自足,产业端也是在全方位与欧美竞争,两者相比,显然印度更可爱一些。
03
所以外企冒着被打断腿的风险进入印度,一方面是因为印度的人口多,潜力巨大,另一方面还不用担心印度跨服升级,未来在高端产业上与发达国家一争高下。
从2004年到2014年,在这十年的时间里,印度的平均年增长率超过了8%,但国家的工业化其实并没有太大发展,250多个经济开发区中,清一色的是IT和金融业服务业。
在印度的GDP构成中,服务业占到了56%,工业和农业加起来只有44%,这显然不符合一个发展中国家的定位。
如果非要强行解释一下,那就是印度的社会高度撕裂,广大的文盲群众没办法参与到现代的工业文明进程中来,印度的经济模式不是从传统农业到制造业再发展高端服务业,而是直接跳过制造搞金融和软件外包,巧妙地避开了基建拉胯,穷人过多的残酷现实。
根据世界银行的报告,印度有超过8亿人每天的生活费不足2美元,平均每天有四个农民自杀或者饿死。
而印度10%的富人掌握了国家经济总收入的57%,1%的精英阶层掌握了国家总收入的22%,印度最底层50%的人口只占GDP的13%左右。
从经济学的角度去看,印度有1千万的富人,2千万的中产和7千万的穷人,剩下的十几亿在经济上完全没有作用,很难体现人的价值。
所以莫迪在印度独立75周年的讲话中,频繁强调印度的发展潜力,但对怎么改变国内的贫困现状却只字不提,因为在政府眼里只要能满足1亿人的生活就行,剩下的完全不在考虑范围内。
要知道,中国政府的目标是让14亿人实现共同富裕的,这在西方国家眼里简直就是灾难,因为地球上的资源是个定量,14亿中国人如果过上美国人的生活,那就意味着大部分发达国家要降低自己的生活标准。
而印度在这方面就没有要求,即使贫富差距悬殊,底层人民也是稳得一批,像孟买这样国际化城市,富翁们活生在现代化的高楼大厦里,百万贱民就挤在一个2平方公里左右的贫民窟里,虽然面积不大,但什么工厂、学校、寺庙是应有尽有,完全做到了自给自足。
总的来说,印度的价值完全体现在中国身上,从冷战到如今,欧美始终把印度当作打压中国的工具,不过印度也乐在其中,一番骚操下还捞到了不少好处。
如今在中美持续硬刚的背景下,印度再次获得了发展机遇,但能不能把握住还很难说,毕竟印度名声在外,多少艺高人胆大的企业不是在印度吃了瘪?
西方印吹几十年,说印度潜力巨大我信,但说超越中国打死我也不信,至于那些拥抱印度的企业,我也只能在上香的时候祝他们平安,时间会告诉我们正确答案。
文章引用微信公众号"不严肃问题研究室",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