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全力向东看,大连将再度引领东北振兴?

新闻资讯   2023-06-27 08:11   78   0  



来源丨金角财经(ID: F-Jinjiao)

作者丨巫珩

图源丨图虫创意


俄罗斯在回潮,日本在退潮。


2022年,大连对日本的进出口出现了2.6%的负增长。同期大连对俄罗斯的进出口增速却高达59.5%,今年一季度甚至狂飙至74.2%。


前者越发疏远,后者越发靠近。


早在十年前,“俄进日退”就已经在大连埋下了伏笔,永盛轮从大连港首航出发,到江苏太仓港装载了16540吨出口钢材和设备之后,折返驶入白令海峡。


随后,这艘船穿过俄罗斯边上的北极圈,抵达欧洲鹿特丹,成为中国航海史上第一艘穿越北极东北航道的商船。


同年,也就是商船抵达欧洲的一个月后,在大连的一处日本东芝工厂,却有900名员工正在来回踱步,焦灼地等待着一纸有关裁撤的公文。


在历史上曾受日本、俄国来回摆布的大连,在北方邻国全力向东看的当下,大连这座北方明珠如今又将迎来新的命运转折点。



俄罗斯篇


俄罗斯与东北的关系,再一次回到舞台的聚光灯下。


2023年一季度,黑龙江省对俄罗斯进出口490.4亿元,同比增长24.5%。辽宁对俄罗斯进出口111.2亿元,同比增长63.2%。吉林省与俄罗斯贸易总值57.3亿元,同比增长92.3%。


狂飙突进的贸易,背后是是俄罗斯正在加快“向东看”。自俄乌冲突爆发以来,西方世界对俄罗斯发起了多轮制裁,采取限制原油出口、冻结货运航线、封锁高新技术、金融制裁等多种手段,意欲将俄罗斯逐出游戏场。


在历史的十字路口,东进战略成为了俄罗斯的必然选择,甚至还打通了封锁163年的“断头路”,对吉林省重新开放海参崴港口。


在这波向东的潮水中,有着地缘优势的东北地区无疑将享受最大的通道红利。而大连,无疑是最受关注的那一个。


大连作为东三省经济实力最强大的城市,是整个东北最重要的外贸进出口枢纽,雄踞东北亚经济圈的中心节点。


除此之外,大连港还是东北地区唯一纳入“一带一路”版图的港口,自然条件极其优越,是天然的深水不冻港。从这里出发,有望盘活整个东北的经济命脉。


在新的历史时期下,大连与俄罗斯未来其实蕴含着巨大的合作空间。


从进出口结构来看,俄罗斯和大连存在极强的互补性。俄罗斯远东地区80%的出口是能源及燃料,10%是木材及纸浆制品。超过50%的进口是机械设备,11%是食品,11%是纺织品和鞋类。


而大连居首位的进口物资为原油,占比接近40%。超过一半的出口货物为机电产品,还有10%为农产品,9%为劳动密集型产品。


所以,双边的贸易往来具有上不封顶的想象力。


第一在能源上。俄罗斯的石油储备为亚太地区的17%,天然气储备是亚太地区的27%。而石化产业则是大连的第一支柱产业,占工业总产值40%以上。


大连正在打造成为中国的三大石油中转和储备中心之一,未来这里对于原油的需求将呈现爆发性的增长。大连进口原油的增速,从2021年的11.2%飙升至2022年的37.8%。


中国的油气公司完全可以与俄罗斯合作,借助大连成熟的石油开采加工技术基础进行能源加工,同时利用大连港临近俄罗斯的区位优势进行中转出口。


第二在新能源上。全球的能源正在经历转型,俄罗斯也深知未来全球对于化石能源的需求将会进一步减少。俄罗斯一直都拥有储量丰富的新能源,其中就包括氢能源,但却苦于未能实现产业化。


反观大连,早已实现了完善的氢能全产业链,这使得大连和俄罗斯在氢能开发上具备巨大的合作空间。


第三在渔业上。俄罗斯拥有发展水产养殖业的理想条件,而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水产养殖生产国。


大连的企业已经拥有非常先进的养殖技术、工具和现代化的管理经验,可以在技术层面与俄罗斯合作,共同建设起亚太地区极具规模的冷链物流和海产品贸易中心。


第四在船舶业上。过去,俄罗斯的渔船维修多是交给韩国,但在新的世界格局中,大连作为中国船舶与海工装备的重要研制和生产基地,能够承担起更多俄罗斯新渔船建设与旧船维修的溢出业务。


2020年,中俄之间的贸易只有1077亿美元,但是2021年高涨至1468亿美元,2022年又狂飙至1902亿美元。


双方还提出,到2024年之前双边贸易额要达到2500亿美元,只要大连深挖合作机会,完全有可能吃下最大的一杯羹,历史的天平正在倾斜大连。



日本篇


就在俄罗斯日渐成为大连乃至东北的经济腹地时,隔海相望的日本,其与大连之间的联系却在相对弱化。


过去四十年,日资已经深深嵌入了大连的体内,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在《世界是平的》作者弗里德曼看来,大连的地理位置十分优越,距离韩国和日本都只有1个小时航程。此外它还拥有大量精通日语的人才,这些都促使其成为日企青睐的外包市场。


早在上世纪的日据时期,大连这片土地上生活着50万中国人、20万日本人和朝鲜人,日语是三国人民之间交流的通用语言。


后来到了90年代,东方雄狮重新苏醒,全国都沉迷于疯狂英语,大连却另辟蹊径,下至娃娃,上至大学生都在学日语。


从1990年开始,大连已经连续30年举办中学生日语演讲比赛。而大连的高校,无论文理科都开设了日语学科。因为在大连的就业市场上,日语是硬通货,比懂英语更吃香。


语言障碍的消除,快速提升了大连的吸引力,无数日资纷至沓来。


美国记者托马斯在2004年的时候曾这样描述:日本企业在本国雇一个软件工程师的工资,在大连除了可以雇3个软件工程师之外,还可以再雇用一屋子呼叫中心的接线员。


如此低廉的用工成本,能使日企的成本降低30%-40%,没有理由拒绝大连。


从1998年开始,短短5年的时间,就有超过2000家日企入驻大连,一个“中国版班加罗尔”由此诞生,而这也成为大连软件产业的起点。


大连实际使用外资占比


2019年,日本在大连的投资高达1.6亿美元,占所有外资总数的25%,达到历史峰值。


大连实际使用外资金额(万美元)


2020年,日本电产株式会社在大连金普新区建设马达生产基地。2022年,丰田和松下的合资公司,在大连启动第3座工厂的建设。日本机械零部件厂商THK也计划于2023年初在大连建成新工厂。


日资还如雪花一般在大连这片土地上飞舞,日本还是大连最重要的贸易伙伴,但看似热闹的背后,拐点其实早已到来。


从外商投资情况看,2021年,日本已经不再是大连外资投资的最大来源地,韩国一跃成为对大连投资最多的国家,而日本则位列第四。


从外贸出口情况看,2007年,在大连出口企业50强中,第3、第5、第6、第8、第10位还是日资企业。但到了2018年,出口企业前10名里,日资企业的排名已经下滑至第7、第9、第10位。


2018年大连出口100强企业名单


近年来,伴随着中国经济的日渐强盛,其土地成本、用工成本、融资成本都在慢慢上涨,这使得大连难以再维持过去的“低成本”优势。


而且,受大国博弈和新冠疫情的双重影响,全球企业正在逐年收缩海外生产版图。有的选择回流到本国,有的是将生产阵地转移到东南亚等国家。比如2018年,三菱电机、小松、东芝机械等日企,就着手把一部分在华生产的环节转入其他国家。


大连的日企数量虽然在下降,但仍在全球排第三位


大连在信息服务业已经翻篇了以日企为主线的历史,制造业还在等待着最终的答案。


过去20年,由于抓住了日本服务外包的机遇,大连软件业从无到有迅速崛起。并且大连深知日企的局限,多年来一直争取向业务端上游、欧美地区以及新兴互联网业务做更多尝试。


走进高新区的大连软件园,一排排写字楼高耸入云,这里遍布着来自全球的130多家世界500强及行业领军企业。


IBM、惠普、埃森哲、思科等一批欧美公司,选择在此开拓共享服务中心、数据开发及金融后台服务中心、数据仓储及云计算等新业务。东软、文思海辉、大连华信、亿达信息等一批本土龙头外包企业在此崛起。


如今的大连软件园,从数量上看,本土企业、欧美企业、日本企业三足鼎立,从业务上看,已经从单纯的外包服务延伸到人工智能、大数据及云计算、智能制造、物联网等领域。



矛盾篇


打开大连的地图,你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矛盾点。



城市的西边,街道都是小方块状的,而东边的街道,则是呈中心放射状的。


明明是同一个城市,为何道路规划的差异如此之大。答案隐藏在历史当中:东边源自俄国之手,而西边源自日本之手。


这种风格迥异的设计背后,彰显着大连身上所背负的矛盾。纵观大连的百年历史,这似乎是一座十分矛盾的城市。


首先是身份上。这是一个东北的城市,同时也是一个很不东北的城市。大连虽地处东北,但纬度却比天津还要低。在这里,大东北的冰天雪地是不存在的,夏凉冬暖和丰富的海产品,反而成为许多人对大连的印象。为什么许多人在大连压根就找不到东北的感觉呢,原因就在于此。


其次是经济上。大连作为东北最大的城市,GDP其实只有8430多亿元,仅相当于深圳的26%,武汉的44%,在全国缺乏足够分量。但是另一方面,它的LNG船、航母、数控机床,以及装备制造业、造船业等,放在全国却享有顶级话语权,这是其他城市多少高楼大厦都无法比拟的。


而且,每年夏季达沃斯的固定举办地,一个是天津,另一个则是大连。到了夏天,近100个国家和地区的2000多名政商界领袖、学界专家和媒体代表,都会从全球各地飞来大连,出席这场国际性的盛会。这种荣光,连南京武汉苏州等万亿俱乐部成员都不曾享有,反而是大连这个有些外围的城市,成为向全球传递经济风向标的始发站。


最后是发展策略上。这是一个在第二、第三产业来回折腾的城市。90年代,当全国诸多沿海城市,还在制造业赛道中埋头苦干的时候,大连却逆势而为,超前地实行“退二进三”产业政策。


它外迁市内的重工业企业,转身搞起了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最终目的就是要成为“北方香港”,一座以金融、商贸、信息等高端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化国际都市。


这种选择实际上与当年的珠海极其相似,那座南方小城主张环保,拒绝了“三来一补”产业,超前发展起旅游、会展和高科技等服务业。然而,同样的“退二进三”政策,使得大连和珠海的命运殊途同归,他们都错过了最佳的经济红利,最后被其他城市赶超。


到了21世纪初,在振兴东北的时代召唤下,大连又一次选择折回第二产业,重新回到了“重工业”的赛道上。石化、船舶制造、装备制造等狂飙突进。


而此时,原本具有很强先发优势的软件产业,却起色不大。眼见南京、济南、成都等已经陆续成为软件名城,大连的软件产业却没能成功进行升级,而多停留在软件外包服务的中低端链条上。


30年前,大连可还是全国前十的明星城市,曾与青岛共同竞争北方第三城。然而仅仅十年的时间,大连和青岛的差距,已经从2013年的300多亿元,攀升至2022年的8000多亿元。


如今,青岛凭借家电、食品饮料等生产制造,成功实现了从重工业向轻工业的转型,成为了中国北方重要的轻工业制造基地,涌现出海尔、海信、青岛啤酒、双星等知名企业。


反观大连,却跟着整个大东北一起“下沉”,错失了发展黄金期,最终一步慢,步步慢。


不过,大连仍有机会。


2023年一季度,大连增长最迅猛的是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4.6%,上拉全市规上工业9.0个百分点,增长贡献率高达74.6%。


身处东北这个“共和国总装备部”,大连手里实际上还握着不少好牌——高技术船舶制造产业、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高档数控机床产业,以及新能源汽车以及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


而且,大连的区位条件似乎也正处于巨变的前夕。


十年前,永盛轮上的船员,在临行前可能还在担忧北极航线的安全系数。十年后,随着北冰洋冰川的加速融化,中俄对于这条航道 “安全值”的评估,早已大大提升。


截至2018年,大连的中远海运集团已经派出超过10艘货轮,在北极东北航道执行超过14个航次任务。其中2017年的5艘货船主要承运设备、钢材、纸浆等货物,成为中国商船在北极东北航道进行常态化航行的探索。


有专家预测,到2020年,北冰洋通航时间可能延长至6个月,甚至到2030年,北冰洋将全年通航。


据俄罗斯北方航道管理局预估,北极东北航道的运输量将从2014年的398.2万吨,攀升到2030年的5110万吨。


北极东北航道的运输量


在俄罗斯提出的远东至亚太地区的“滨海国际运输走廊”,以及“冰上丝绸之路”等开放战略中,大连港都是其中极其重要的参与角色。


不仅如此,北极航线除了包含西伯利亚沿岸的东北航道之外,还有加拿大沿岸的西北航道。这两条黄金水道。


相比传统航线,经由这两条航道到欧洲以及美国东海岸,能够大大缩减航程,降低海运成本。


未来,在这个全新的世界通航贸易体系中,大连一下子就从分支晋升为中心,成为中国内陆,以及外资产业转移的首选。


从政治上,北极航线都将是国家安全的一大支点。从经济上,它为大连勾勒出了更大的想象空间,也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埋下了历史的伏笔。


参考文献:
1.新形势下中国东北与俄罗斯远东对外开放平台对接研究,关贺亓,黑龙江大学,2022
2.日本殖民统治时期大连自由港制度的历史考察,石善涛,近代史研究,2020
3.后危机时代促进大连市与俄罗斯东部地区经贸合作的政策建议,高欣,黑龙江对外经贸,2010
4.共建北极航道 开发“冰上丝绸之路”,卢纳熙;卢山冰,西部大开发,2018
5.世界是平的,托马斯·弗里德曼,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6.大连的日企,为何留不住人了?胡万程,南风窗,2019
7.极目海天阔—大连市经济发展战略探讨,林海峰,和君咨询,2019
8.百年大连经济发展,孙文博,和君咨询,2019



找靠谱商机,关注创业邦视频号


文章引用微信公众号"创业邦",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博客评论
还没有人评论,赶紧抢个沙发~
发表评论
说明:请文明发言,共建和谐网络,您的个人信息不会被公开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