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来,中国教师报的记者秉持“零距离贴近教师”的理念,行走在祖国的大地上,记录着那些与教育相关的点点滴滴,一个个区域、一所所学校、一位位教师,都在记者笔下鲜活而立体地呈现出来。
今天,我们重新走向当年的受访对象,聆听他们的教育心路,发现他们的教育创新,继续讲述他们与教育同行的一个个崭新故事。
吉林省延边州教育局
2014年,吉林省延边州开始实施“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原本习惯“一言堂”模式的教师尝试改变自己在课堂的角色,将学生放到学习的中心,向课堂要质量。
/
“我惊喜地发现,最不爱说话的学生都开始在课堂上勇于表达了”“工作和生活更加充实,累并快乐着”“只要学生幸福,我们的付出就是值得的”……2014年,吉林省延边州开始实施“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原本习惯“一言堂”模式的教师尝试改变自己在课堂的角色,将学生放到学习的中心,向课堂要质量。《中国教师报》曾以《改变小课堂,撬动大教育》为题,记录了延边州课堂教学改革中的一点一滴。
改革伊始,延边州组织各县市局长、各级教研系统、各实验校校长教师参加课改培训,足迹遍及北京、湖北、江苏、安徽、浙江等多个地区;除了外出研修、专家进校指导,州教育局还组织经验交流、互动评课、专题论坛、示范课引领等,几乎月月有培训、周周有活动。
为了与州教育局形成和谐“共振”,各县市教育局也纷纷“出招”——延吉市教科研部门“蹲点”实验校现场办公;珲春市成立“课改攻坚小组”定期下基层调研收集问题;安图县构建“行政‘定调子’、基教‘画框子’、进修校‘搭台子’、教科所‘拔钉子’、实验校‘迈步子’”的“五子登科”模式……8个县市同步推进,既能统一步调,又能各具特色,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课改的脚步不会停歇。2016年,延边州开启“全面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五年规划(2016—2020年)”,主要落实6个方面的工作:构建完善课堂教学模式、加强教学常规管理、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提高研培工作效能、加强教科研工作、协作共进、资源共享。在具体的课堂教学层面,要求学校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课堂讨论、展示反馈等学习方法的指导,要求注重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这正是对“高效课堂”理念与方法的延续和深化。
2021年,作为“五年规划”的一个节点,延边州公布了课堂教学改革成果获奖名单,表彰那些深入探索课堂教学改革新模式、新方法的集体和个人。在这份获奖名单中,有许多《中国教师报》曾经重点报道的学校,比如安图县安林中学、珲春市第一小学校、汪清县第一实验小学等,有的学校继续完善深化已有的教育教学特色,有的学校努力寻找新亮点、新路径,无论完善还是创新,都是对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探索、不断实践。
安林中学将课改道路总结为“四个阶段”:2014年开始模仿“先学后教”模式,这也是学校课堂改革的蹒跚起步阶段;2015年提出“知行课堂”,综合解决模仿阶段遇到的各种问题;2016年提出将学科核心素养与“知行课堂”结合起来,明确了教学模式的转变要服务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服务于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全面生成;2018年开始总结推广“知行课堂”三个阶段的不同模式。其中,基本模式由自学检查、合学探究、重点展示、质疑讲解、互助练习、总结反馈等环节组成,适合课改的初级阶段,教师容易上手,但是学科特点、教师风格难以显现;可选模式从学生需求、学科特点出发,为教师提供丰富的教学方法,适合课改一段时间后熟练掌握基本模式的教师;发展模式将教学内容整合与教学模式转变结合起来,注重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适合课改进入深水区后的实践阶段。
珲春市第一小学校的课改关键词是“阳光”,学校的愿景是“阳光愿景”、课堂是“阳光课堂”、评价是“阳光评价”……顾名思义,“阳光教育”就是希望每一个学生都能沐浴在阳光下。经过多年的研究、探索、实践,学校又给“阳光教育”插上了信息化的翅膀:“阳光愿景”升级为“一个技术创造奇迹的美丽新世界”;“阳光课堂”在原有基础上探索形成“两环六步”翻转教学模式,通过“线上备课、线下观察,线上教学、线下反思,网络培训、赋能训练,个人竞技、团队提升,资源平台、成果萃取”等策略,促进信息化与教学、教研的深度融合;“阳光评价”从“尚礼雅行、善学乐思、博艺雅趣、健康活力、翰墨书香、创新实践、自我管理”等维度设计评价内容,而且量身定制电子评价系统,通过后台数据分析帮助教师及时精准了解学生的发展动态。
汪清县第一实验小学注重创新,在课堂教学改革初期便打造了预学课、基础课、方法展示课、训练提升课等多种课型,每种课型都有相应的学习方法指导,进而引导学生将学习方法内化为学习能力。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学校发现“课堂与课标之间缺少一座桥梁”,深刻认识到深度研习课标的重要意义。通过“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以教材研培为抓手”的校本培训,学校逐层逐级对课标实施分解,建立起符合学校实际情况的目标系统,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了基本保障。学校依旧重视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研究出落实课程标准的各种创新课型,比如微型预学课、学法指导课、综合展示课、训练提升课等。在学校看来,课型其实是一种“中介物”,可以比较直观地把课程标准与课堂教学联系起来——有的教师在原有课型基础上开始研究单元整合课型,有的教师开始进行跨学科教学尝试,有的教师开始从整体上把握学科的育人价值和实践路径。
2021年底,在“五年规划”告一段落之际,延边州继续提出“推进课堂教学质量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年)”,本次计划包括10项重点工作:优化课程结构,实现有效衔接;更新教育理念,尊重个体差异;基于课程标准,加强教学设计;紧扣教学目标,优化教学过程;促进多元融合,丰富教学手段;运用课堂检测,促进教学反思;优化作业管理,提高课堂效率;加强常规管理,提升教学质量;创新教研方式,增强教研实效;改进评价方式,完善评价制度。如今,在三年行动计划的实施中期,各学校的课堂教学改革初见成效,越来越多的实践者也明确了“让教育回归初心,让教育回归本真,让教育回归生活”的意义。
延边州教育局从宏观着眼、从细微处着手,通过一个个阶段性的具体计划和目标,持续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助力各学校在课改的“快车道”上不断前行。2015年,本报的报道《改变小课堂,撬动大教育》写道:“在课改的道路上,延边教育已经迈出了扎实的第一步……延边课改现象已然形成。”
2023年,回顾延边教育的课改之路,仍然以“改变小课堂”为抓手、以“撬动大教育”为愿景,扎实地迈出第二步、第三步,毫不停歇地继续前行着。
▲
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是引领者、发现者、激发者、点拨者,但唯独不再是那个“满堂灌”者,不再是那个让学生“你说我听、你打我通”者,虽然上课时教师的话少了,但师生之间的了解、交流、信任多了。
——2015年4月15日第561期
文章引用微信公众号"中国教师报",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