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从瑞内部讲话:金茂要坚持过苦日子

新闻资讯   2023-06-15 23:54   75   0  

金茂总裁李从瑞内部讲话

行业形势依然未见好转,金茂不能寄希望于市场上涨


老潘说


金茂,是一家什么样的地产央企?


应该说,地产最惨这2年,央国企变相迎来“高光时刻”!比如建发首次进入地产TOP10,越秀在同行业绩普降的2022年竟然逆增长9%……应该说,除了内在的实力,外部看,行业寒冬时,资金紧张时,央企强大的信用背书,天然会带来销售、融资、合作的“高优先级”甚至排他性竞争!


对比之下,同为央企,金茂似乎更偏爱依赖自己内生能力高成长的观感和不同。一则是相对如今的建发提速,华发提速,金茂昔日提速更猛更早,彼时相对其他央企主动进取的意识,突围的意识更强;二则同样是黑马型央企,其他黑马央企更多是依靠资金驱动为主,而金茂是战略驱动(城市运营商),产品驱动(金茂府)与资金驱动(资金优势)的三合一,可谓内外兼修。


对比之下,金茂是地产央企甚至整个百强房企体系中少有的公司品牌(超级黑马IP)和产品品牌(超级金茂府IP)“双双生辉”的房企。其独特且领先的城市运营商的头部领先实力,以及独具一格的金茂府领先产品力,在地产行业中形成了两大差异化的竞争力。这很不容易,因为其他明星房企,要么业绩暴涨了但产品或产品系拿不出几个超级IP和作品,要么是产品力的确不错,但“企业”却始终做不大,没做大做强。当然,如今保守的民企反而活下来了,那是另外一个问题。


所以看昔日金茂,它是黑马,它是进取者,它是产品与企业双修,而金茂看自己,也自称是“国企中的民企,央企中的外企。”


在昔日高增长高成长之后,在行业迎来大变局时,金茂内部的风险也在伴生。这也正常,企业的常态是低速稳健增长,而一段时间的高成长、高增长天然就伴生高风险,所以高增长之后,给予1到2年时间去内部调整优化,也是情理之中!这就好比当年碧桂园2018年控速调整,世茂昔日高增长后的2年调整……都是同样的故事。


今天的金茂有点这个观感,2022年销售1550亿,相对2021年2356亿,下降了34%,好在排名上升到12强,而2023年,金茂同样“保守”,比如金茂将2023年目标锁定在1500亿,排名维持15强。即销售不上涨,排名不进取。

对比其他房企,哪怕是民营房企也在2023年设置了低增长目标。比如某30强民营房企就提出2023年要“低增长,低杠杆,低利润”。为何活下去背景下还提出低增长?对方告诉老潘,2022年业绩下滑太厉害,2023年至少比2022年好,而2022年基数低,所以2023年低增长就也算合理。


对比之下,金茂面对2023年,“维稳、调整、夯实”的意图很鲜明。


事实上,从金茂2023年工作会议的16字主题夯实基层、精益高效、坚定信心、攻坚克难”来看,夯实基层是特色,攻坚克难对央企身份的金茂而言,彰显了浓郁的危机意识和深水区调整破局的决心。对此,金茂总裁李从瑞也表示:“当前正是金茂深蹲起跳的蓄力期,要夯实基层,打造精益高效的组织:要保持整装待发的紧迫感,坚定信心,做好攻坚克难的准备。”

李从瑞指出,2023 年金茂将坚持稳中求进,围绕 " 防风险、调结构、再聚焦 " 开展工作,艰苦奋斗、过苦日子。

金茂2023年究竟如何调整优化?2023年又将如何干?今天老潘分享一篇金茂2023年工作会议的解读文章。

来源:万房研究


2023年1月12日和13日两天,中国金茂共344人在北京金茂万丽酒店,举行了为期两天的工作会议。


这场基调严肃又灰暗的会议一结束,很多金茂人脸色就变了


他们预感到,公司接下来可能会有新的调整动作,合并、裁员、降薪已经在路上了。


政策利好消息不断传来,李从瑞却在内部传递了几个重要信息,每一条都在显示着,这家央企正在反思过去存在的问题——不再追求规模扩张,而是将注意力转向了利润、现金流。


part1 收缩


李从瑞提出2023年业绩奋斗目标,是金茂要实现


  • 签约销售额1500亿元

  • 回款1400亿元

  • 行业排名TOP15


这几个数据,极具收缩导向性。


金茂在上市公司公告里提到,去年签约销售额约1550亿元,李从瑞讲话中提到的2022年销售额数据,比公告里的数据要少一些。


2023年的销售目标,低于公告里的数据,略高于讲话中的数据。过去一年,金茂的行业排名首次跻身第12名,今年,他们的目标往后退了三个身位。


在库存结构的去化顺序上,滞重非住宅项目优先,滞重占比要降到40%以下。


收缩的另一项举措,就是金茂要严守有息负债不增长,确保三道红线达标。


民企的退场,形成了很大一片市场空白,但金茂的举措让我们看到,这家央企并没有打算松开紧箍咒,通过提升负债率去抢占空出来的市场。


这些动作让我们看到,不管是民企还是央企,各家的认识基本都是一致的。利润+现金流的重要性已经高于规模的重要性,防风险是房企首要考虑的问题。


关于这一点,李从瑞的原话令人警醒:


行业形势依然未见好转,我们不能寄希望于市场上涨。


part2 反思


市场上一直有一个疑惑


同样是央企,金茂为何始终没有呈现出中海、华润、保利那样的气象?同样,在大本营北京,金茂为何连连失误,拿地出现偏差?


李从瑞的讲话,一定程度上可以对这两个问题作出解释。


同时,金茂对自身的反思,放在大部分开发商身上,同样适用。


一、认识不到位。李从瑞认为,对2016年以来的各项调控政策,公司上下认识不足,错误的寄希望于调控放开、房价上涨,导致土地储备质量不高、销售不畅。


二、存量货值折损明显。现有存货连年折损,2022年折损率达8%,严重影响利润兑现。


这既是市场研究、客户洞察不到位的问题,也是投拓团队没有落实“宁可错过一千,不可错拿一个”的问题,导致拿错地的现象一再出现。


三、滞重去化不足。卖易不卖难,导致存货结构持续恶化。


如果还有开发商没有像金茂这样勇于剖析自己,没有找到过去几年到底错在了哪里,那这些开发商应该对金茂说一声感谢。因为你我——命运本就相通!


part3 转型


出人意料的是,金茂正式明确了一件事,就是确定了自己的转型方向。他们要进军的领域,是建筑新材料。


李从瑞的决心是不容置疑的。


他对过去一年工作的其中一个反思,就是认为公司对大转型的认识不足、力度不够,收并购工作没有完成。


这是金茂众多收缩举措中,唯一保持进取姿态的动作。


只不过,金茂想要的未来,是在地产主业之外。


part 4 组织精简、成本管控


谈到这个话题,不出意外的话,意外一定会来的。


过去的2022年,金茂将40个城市公司撤并为 26 个。各区域平台人数,降到平均48人。


这意味着,合并、裁员,在金茂已经上演了一轮了。


接下来,金茂仍然要坚持“缩量”发展,打造柔性组织,具体要求是增项目不增人,高绩效导向和优胜劣汰,区域平台继续深挖人效潜能。


这里就涉及到组织精简会波及到哪些区域公司、城市公司,帮大家打听了一下,去年,金茂业绩排名前三的城市公司是上海、北京、苏州,排名垫底的三个城市公司是深圳、广州、福州。


去年,金茂获取了13宗土地,全部集中在北京、上海、青岛、成都、西安、南京、合肥等核心城市,其中一半以上是府系项目。这里值得注意的是,金茂重点投资布局的几个城市,长三角占据了三席。


成本费用管控方面,李从瑞提出,坚持过苦日子一个铜板掰两半用,一切费用皆可降。


  • 管理费用,同比压降10%以上;

  • 工资总额,同比下降12%,推行“固薪包干制”,鼓励高承诺、高兑现;

  • 营销费用,下降10%。


对这些做法,没什么话讲。


因为市场分化加剧,在业绩表现不佳的城市果断抽身,转向高效能市场,这是标杆房企都在做的动作。


part5 基层治理


第一次听说有企业用一个专业的政治学术语,用在企业管理上,并将2022年定为“基层治理主题年”。如果不懂金茂在说什么,不用着急,这项措施还涉及到另外一个陌生的词汇——枫桥经验。


这指的是20世纪60年代初,浙江省诸暨县枫桥镇干部群众创造的一套经验,伟人亲自批示,要求各地仿效。


李从瑞认为,金茂的客户投诉数量逐年增加,重大群诉事件仍有发生(可百度“苏州金茂府事件”),信访举报数量翻番,原因就是上下贯通不够、职能部门拉通不足,合规部门宽松软。


基层治理问题已经成为了公司发展的瓶颈。


金茂吸收了这套经验中的精华,用在了公司管控上:


大事不出区域

小事不出城市

矛盾不上交


纵观李从瑞的讲话,其主要意图,应该是要给所有金茂员工传达寒意。这是一家曾经拥有品牌美誉度的房企,也是为数不多的拥有产品拥趸的房企,只不过最近几年,他们的表现有点差强人意。


但发现问题,往往也是改变的开始!


对金茂2023年之变,你有何看法,欢迎留言聊一聊!


地产总裁内参

专注“高信用、高品质,强内生能力”房企深度研究

为地产中高层提供“高价值资讯”

交流加微信dczcpyt(注明公司城市职能,非诚勿扰)

赶紧关注,洞察优秀房企最新变化

文章引用微信公众号"地产总裁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博客评论
还没有人评论,赶紧抢个沙发~
发表评论
说明:请文明发言,共建和谐网络,您的个人信息不会被公开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