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医学之声
不幸得了癌症很多人第一反应是,癌症为什么偏偏找上我?
然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功,癌症的发生也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
除了基因,一些不良的生活饮食习惯也可能会导致癌症,尤其与“省”和“懒”这2个字密切相关!
01
省电!
做饭时不开抽油烟机
现在几乎家家都安装了抽油烟机,但有些节省惯了的老人,总担心它费电,做饭时能不开就不开,每天吸入大量油烟。
食用油在高温下性质会改变,能产生大量的有害物质,比如:
30℃时,不饱和脂肪开始分解,会逐渐形成苯并芘、二硝基苯酚(DNP)等可能致癌物;
150℃时会产生“丙烯醛”,会刺激眼睛、鼻子、咽喉等部位,导致眼睛干涩、咽喉发干、胸闷头晕、有呕吐感等不适症状;
200℃以上会产生氮氧化物等强毒性物质,长期过量吸入会影响到我们的呼吸系统,可能引发鼻咽喉炎、支气管炎、肺炎、肺气肿等。
正确做法
开火前就要打开油烟机,做饭结束后等上几分钟再关;
02
省钱!
食物发霉舍不得扔
花生、玉米、豆类等淀粉含量高的食物,一旦霉变,最好扔掉。因为淀粉在高温和潮湿环境会滋生导致肝癌的黄曲霉菌。
而苹果、香蕉等水果腐烂,多是由链格孢霉菌、扩展青霉等微生物侵染导致的,轻则可能引起代谢功能紊乱、肾脏水肿,重则可损伤神经、呼吸、泌尿系统,甚至导致肝脏癌变。
更重要的是,这些病菌的杀伤力往往比肉眼可见的要大,当腐烂达到一定范围时,可能整个水果都已经“有毒”了。
正确做法
1、花生、玉米、豆类等淀粉含量高的食物,应干燥密封储存。一旦食物发生霉变,最好整包丢弃。
2、水果尽量挑新鲜的,现买现吃,如果腐烂了,哪怕看起来影响不大,也最好不要食用。
03
省菜!
隔夜菜不舍得倒掉
很多人都有吃隔夜菜的习惯。吃不完的饭菜,第二天、第三天继续吃,不放到变质发馊绝不倒掉,其实这种“节省”也容易让身体“遭殃”。
一方面,隔夜菜不仅会流失大量营养,还容易滋生细菌,对于胃肠功能本来就弱的人,吃后易腹泻。
另一方面,隔夜菜放置过久,会产生亚硝酸盐,当它进入胃里,会跟蛋白质反应产生具有致癌作用的亚硝胺,长期食用就可能导致细胞突变,诱发胃癌。
正确做法
1、尽量不剩菜,实在吃不完的菜应该及时密封冷藏,吃之前一定要高温加热。
2、宁剩荤菜,不剩蔬菜。
04
懒得运动!
能坐着就不站着
研究发现,久坐的人患肠癌的风险会增加约44%!
久坐会影响血液循环不畅,血液循环不畅又直接导致肠道的蠕动速度变慢,以及有毒代谢产物向下运送和排出身体的时间变长,长年累月便会增加肠炎,甚至是肠癌的风险。
久坐人群更容易腹型肥胖。若是脂肪大量沉积在肝脏会慢慢演化成脂肪肝,不仅会影响肝脏解毒功能,还进一步增加肝纤维化、肝癌等风险,同时容易造成机体免疫力下降,增加多种疾病风险。
如果有一个万能处方,能同时降低血压、血糖、血脂、预防癌症、改善睡眠质量,甚至可以防治40余种慢性疾病,那就是“运动”。
正确做法
① 走路就是很好的运动,它能缓解压力、强健肌肉、减轻体重等。每天抬头、挺胸、大步走,持续30分钟以上为宜。
② 工作时,最好每20分钟就站起来抖一抖,伸伸腰、踢踢腿,这也算是一种运动。
05
懒得体检!
会错过癌症最早发现期
1/3的癌症其实是有治愈希望的,只要你发现得早。但很多人缺乏早筛意识,懒得去医院,懒得体检,忽视了身上的癌症信号,错过最佳治疗时机,硬生生将其“拖”成了不治之症!
因此,树立定期体检意识非常重要,尤其是高危人群,要注重癌症筛查,早发现、早诊治。
正确做法
健康人群每年定期体检,有癌症家族史、有危险因素人群还要每年定
期进行有针对性的检查,如:
① 肺癌高危人群可进行低剂量螺旋CT检查;
② 40岁以上,胃癌高危人群定期进行胃镜检查;
③ 45岁以上,肠癌高危人群定期进行肠镜检查;
④ 建议20多岁的年轻人体检时,要注意传染病的筛查,比如肝炎指
标;
⑤ 25岁以上女性定期做乳腺彩超等;
⑥ 有性生活的女性,建议定期做TCT及HPV检测;
⑦ 建议40-50岁人群每年定期检查心血管健康,记好血脂、血压等指
标。
06
懒得吃早餐!
身体能量不足
早餐是一天中非常重要的一顿饭,人体每日所需能量的30%左右都来自早餐。
然而许多学生和上班族,在工作日为了多睡会,常常不吃早饭;
即使到了周末,也经常一觉睡到中午,直接将早饭连着午饭一起吃。时间久了,身体就会“反抗”。
首先,长期不吃早饭会导致营养不良,容易出现头晕、乏力、昏厥等低血糖症状。
其次,甲状腺等内分泌系统会失调,身体的免疫力也会下降,增加便秘、胃炎、胆结石等多种疾病的风险。
正确做法
每天一定要按时吃早餐,且时间最好不要晚于9:30;
早饭还得吃得有营养,尽量吃到3类食物:包子馒头等淀粉类主食,鸡蛋、牛奶等优质蛋白,1-2种新鲜蔬果,以保证营养均衡。
END
医学之声出品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 相关阅读 /
·肿瘤医院最新发现:癌症越来越多,与洗碗的三个坏习惯可能有关!
/ 推荐阅读 /
文章引用微信公众号"医学之声",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